【摘要】本文從高職教育發展新趨勢視角,以高職公共禮儀課程為例,探討了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互聯網時代對高職職業素質課程的影響,提出順應高職教育趨勢、明確職業素質核心課程定位、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評價體系改革、網絡信息化教學平臺開發設計等教學改革措施,為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提供課程教學保障。
【關鍵詞】高職 職業素質課程 悉尼協議 互聯網加時代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45-01
公共禮儀課程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職業素質課程,也是學生向社會人轉化的重要社會通識性課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催化了高職職業教育的改革,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及現代互聯網科技快速更迭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將面臨著諸多新時代的變化與挑戰的影響。重新思考高職公共禮儀課程的定位和教學實施,開展課程教學設計改革與創新,是高職公共禮儀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新時期高職教育發展趨勢
(一)《悉尼協議》對對高職工程職業教育人才的要求
《悉尼協議》與《華盛頓協議》、《都柏林協議》作為三大國際工程技術學歷互認協議,其主要是面向工程技術人員三年制培養畢業生的認證體系。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推動下,依據《悉尼協議》對我國高職工程技術類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無縫對接,是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核心步驟。《悉尼協議》中畢業要求將學生需要具備的從業素質分為專業能力和職業基本素質。《悉尼協議》列舉的畢業要求中,畢業生素質分析框架將各工程類專業畢業要求劃分為崗位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并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其中除了工程技術相關的能力之外單獨列出了個人與團隊、溝通等單項社會性素質要求,同時還有涉及項目管理和財務管理等更高層次的管理素質要求,凸顯了對高素質技術型人才基本職業素養的重視。
成果導向教育是《悉尼協議》人才認證體系要求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中,學習成果是指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完成后明晰表現出的教學結果。[1]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具體實施具備兩個要求,一是以行動和工作任務而非專業為學習成果考核標準,二是在教學設計流程上采用從教學目標向教學內容回推進行教學設計的反向設計法,確保教學設計與行業人才要求的契合性。對于高職教師而言,專業考核更加重視可以評價的學生職業能力獲得為標準的教學成果而非個人學術研究成果,與本科院校教師的考核要求差異更為明顯。
(二)“互聯網+”教育時代來臨
互聯網已成為全球信息與知識傳遞交換的最大平臺,計算機技術快速更迭發展更為知識技能的傳播情景化、可視化、虛擬化、即時互動提供了技術的支持。目前高職教育正在興起新一波信息化教學改革,從最初教師運用簡單的教學課件、教學影音視頻進行課堂教學,嘗試微課、慕課等互聯網平臺授課新形式,目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正進入運用互聯網搭建課程平臺、整合各種可運用技術資源、打造最優化互動情境的信息化教學3.0時代。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各類技術與授課平臺的組合應用,實現了傳統教學模式向翻轉教學課堂模式的變遷。智能化教學形式擴展了教師與學生間的教學互動空間、延伸了有限的課堂交流時間,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強化了主動學習意識,培養了自學能力,對于培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的高素質職業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傳統公共禮儀課程教學現狀
傳統的高職公共禮儀課堂教師的教授與展示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都是從教師中心展開。學生學習模式仍然為基本的教師講解教授——學生演練模式, 雖然可以在課堂觀摩體驗中讓學生獲得一手學習經驗,但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形式單一,學生往往學習興趣不足。禮儀課程一直以來作為公選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并未被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對課程的定位不明晰、缺乏重視,造成任課教師教學改革積極性低,課程教學內容與各職業工作情境契合度低,更多流于常識性知識介紹課程,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的目標難以實現。
三、新時期公共禮儀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啟示
(一)契合職業教育國際化趨勢,重新定位高職公共禮儀課程
《悉尼協議》是我國未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的重要設計標準,認證體系中對工程類從業技術人員的基本職業素質列出明確清晰的考核標準,高職教育應培養“文化修養與專業”兼具的職業人,同時也應重視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2]高職禮儀課程作為職業素質課程能彌補職業教育對“才”的重視遠遠超過對“人”的培養的缺陷。禮儀作為基本的職業人素養,禮儀課程的開發與推廣將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保障。公共禮儀課程作為培養職業化言談舉止行為等綜合素質的職業基本素質課程,教師應積極主動參與到《悉尼協議》帶來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建設中,明確課程定位,積極開展公共禮儀課程的教學設計改革,為培養職業綜合素質合格的國際化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公共禮儀課程設計思路改革
高素質人才是教學過程的產品,課程教學目標及實施形式也應圍繞學生成才進行設計。公共禮儀課程教學改革需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出發點,引入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形式,圍繞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和具體的職業情境任務設計教學任務模塊。工作過程驅動的模塊化教學內容設計可以避免以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和禮儀展示欣賞,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中成為學習的主角,將工作情境任務對應的職業禮儀行為標準作為學習技能目標,課內教學環節圍繞各個學習技能目標進行展開。課程考核評價模式也應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將課程考核重心從初級知識識記轉向工作任務處理、能力展示為主的高層次職業能力素養評價模式,監控教學質量,實現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化。
(三)進行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引入智慧學習模式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信息時代,習慣碎片化學習,對密集型可視性信息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嘗試創新意愿強烈。傳統的知識傳授式課堂教學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習慣,也常因課堂互動缺乏、知識陳舊與個人未來就業情境脫節而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未來高職學生呈現構成復雜性的趨勢,都使得高職禮儀課程教師必須立足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類型進行課程互動教學方式的再設計與重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平臺,開發公共禮儀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升課堂內外的互動效率、實現學生學習的多樣化考核評價。在課程云空間教學系統平臺中,教師可以利用各類文字、圖片特別是微客視頻等豐富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開展禮儀教學模塊的授課設計,實現教學內容情景化、課堂內外互動即時化、教學考核與評價動態化,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云空間授課與自主學習功能優勢,提升禮儀課程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堅.成果導向教育對建設我國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啟示[J]. 職教論壇,2017,(18):11-18.
[2]吳煒煒. 通識教育觀視域下的高職公共基礎課體系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向度探究[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0(04):39-43.
作者簡介:
樊曉莉(1977—),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心理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及高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