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莎
【摘 要】通過對比中美教育在信息化手段應用普及度、教學方式、教學規模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分析了中美教育差異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和創新能力的潛在影響,并結合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提出教師應轉變觀念,學生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以此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等培養。
【關鍵詞】中美教育差異;高職;翻轉課堂
2017年1月,筆者到美國南新罕布什爾大學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學習交流,期間參加了語言學習,同時觀摩學習了兩門專業課程。美國靈活開放的教育理念、先進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以及師生互動,學生高度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對美國和中國教育存在的差異分析,探尋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信息化手段應用普及度對比
1.美國學校信息化普及度高,信息化教育資源豐富
在美國,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從學校官網獲取,包括作業信息、作業提交、學習資料下載、社團活動、體育館場地使用信息等,哪怕是遭遇惡劣的雨雪天氣學校無法正常上課的通知都可以在官網上第一時間查詢到。同時校園官網也是教師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辦公的重要手段,因為美國人習慣用發郵件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筆者在美國學習期間也養成了每天登陸學校官網查看課程信息和接收郵件的習慣,同時可以了解學校各項活動介紹及時間。
筆者在美國進行語言學習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學習教材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聽說和讀寫教程(Q:Skills for Success,Reading and Writ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老師上課的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同時要求學生配合相應的學習網站——IQonline進行學習。網站上教學資源多樣,包括PPT、音頻、視頻、教學互動考核試題等。學生可以通過課下時間進行預習和復習,老師可以通過平臺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會結合學習網站上的相關學習資源進行課堂授課和互動學習。豐富的教學資源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許多便利,幫助學生拓展了課堂以外的學習知識和技能。
2.中國校園信息化普及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教育資源需要整合
在中國,隨著《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明確指出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學校建設了數字化校園同時大力宣傳慕課,但是大部分的在校師生至今都沒有養成每天登陸學校官網關注學習信息的習慣,仍舊習慣于老師面對面布置作業,或者是同學間口述作業信息,學生也不會每天上慕課網站完成課程的預習和復習。校園內社團舉辦的各項活動學生的知曉度也不夠,筆者認為學生在入校后應該開始培養他們使用信息化手段主動獲取各種學習和生活信息的習慣,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拓展學生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教學方式對比
1.美國授課方式靈活開放
筆者觀摩學習的專業課程是設計基礎與色彩理論和高級的數碼圖形設計兩門課。通常第一節專業課上,老師會給學生相關的課程信息,例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同時會要求學生購買課程教材,由于是設計類課程,老師沒有指定購買具體某一本教材,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課堂上簡單的操作演示、PPT、作業具體設計要求以及老師點評4個方面構成。整個流程是: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定期布置作業,告訴學生作業要求,然后演示部分技術要點,學生通過課下自學,自主創新完成各項設計作業。課堂上師生互動頻率高,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度高,每個學生敢于向老師說出自己的設計想法,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完成的設計作品也十分有創意,個性鮮明;學期末學生通過個人網站上傳精心挑選的展示作品,教師通過訪問學生的個人網站進行綜合評分。在美國,課堂教學是在不斷問答和討論中進行,往往是下課了學生還帶著眾多疑問,需要依靠自己課后繼續查找答案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
2.中國的教育需要探討如何開啟創意的大門
在中國,近年來我們的教育都在呼吁“以學生為本”,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讓學生完成課下預習,課堂上師生以答疑解惑為主,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某些課程中確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翻轉課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方式為例,試問有多少教師真正能夠運用自如地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而且是不是每一門課程都適合用來翻轉呢?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培養其深層理解、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夠像朋友一樣幫助學生快速有效的成長。筆者發現盡管我們在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仍以被動學習為主,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而不愿意動手動腦去查找問題的答案;當學期末布置關于設計的大作業時,學生通常第一反應是沒有創意,沒有思路。所以筆者認為學習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學習習慣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學習結果,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如何引導學生愿意問問題,愿意說出自己的見解,愿意動手學習新的技能。
三、授課規模對比
1.美國以小班授課為主,學習效果好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教育部在田納西州施行了名為“星星計劃(Project STAR)”的教育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調整師生比例來尋找師生比例和學生成績之間的關聯。據該研究表明,在教師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當班級學生人數少于20人時,該班整體學術水準會有小幅上漲,而學生在小班教學的模式下,更易取得好成績。
隨后,美國教育部還施行了許多與“星星項目”同類的研究,而其結果往往趨同。如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表明,與在“傳統班級”的學生相比,在“小班教學”模式中的學生在學術方面的提升在第一年就會顯露出來,并且逐年與“傳統班級”拉開差距。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小班教學”的學生畢業率達到76%,而“傳統班級”則為64%;“小班教學”中有超過45%的學生獲得榮譽文憑,而“傳統班級”中僅有29%的學生;同時,“小班教學”中學生出現“社會問題”(如青少年懷孕、吸煙等)的比例也大幅度低于“傳統班級”。
筆者在南新罕布什爾大學學習期間對于小班授課所帶來的好處也是感同身受。在學校里無論是專業課還是語言課都是采用小班授課,一個班最多20多個學生,這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學習進度,學生也可以有更多機會和老師進行學習交流和技術問答,師生的有效互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中國以大班授課為主,授課質量存在問題
在中國的高校中,大班授課是一種普遍現象。一些通識課或專業基礎課程都是采用合班上課的授課方式,人數過多,有的甚至達到了100多人(3個合班人數),這樣大規模的學習環境,導致授課老師無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老師只能按照既定的課程進度授課,而無法進行及時調整,課堂師生互動減少,學生參與度低。因此會存在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我們應該加大力度研究如何改進高校大班教學效果,探索優化措施,例如大班授課,小班討論。
四、結束語
中美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學習過程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需要取其精華,揚長避短,結合我國高職創新教育等現狀及要求,對高職教育進行深入探討研究。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授課方式的轉變將會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需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玉琳,王南.高職院校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4):70-71
[2]袁玲,楊琦.從中美教育的差異看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72-73
[3]任友群,徐光濤,王美.信息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系統科學的視角[J].開放教育研究,2013(10):104-111
[4]薛燕華.中美教育比較及我國教育發展之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6):13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