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敏+屈晨晨



【摘 要】 文章研究了2006—2015年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對應計盈余管理及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顯著抑制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但會顯著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按照內外部治理結構的不同進行分組檢驗,結果表明不同的內外部治理環境中,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的關系均存在,隨著內外部治理環境的完善,真實盈余管理不再隨著可比性的增加而增加。
【關鍵詞】 會計信息可比性; 應計盈余管理; 真實盈余管理; 審計監督; 股權集中度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21-0075-07
一、引言
自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以來,可比性這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就成為財務會計領域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隨之,研究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因素的文獻層出不窮,研究成果表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因素包括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變更、分析師跟隨、機構投資者、審計師任期、審計師變更、產權性質、代理成本、產品競爭等,其經濟后果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有對資本成本、審計師審查成本、盈余管理等影響的研究。由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經濟后果研究比較匱乏,會計信息可比性作為信息質量特征的必要性問題未能給出有力的答案,因此,本文對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經濟后果進行深入的研究。
盈余管理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潮,主要因為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這一行為會危害公司利益以及投資者獲得財務信息真實可靠的權利。其中盈余管理的行為手段分為兩種:一是通過會計估計或會計政策選擇操控報告盈余,一般體現在應計項目的變動上,稱為應計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影響盈余的分配,不影響現金流量,易操控,隱蔽性差,是以前管理者平滑收益、粉飾報表的主要手段。二是通過構造真實的經濟業務進行盈余操控。主要對經營性現金流量、銷售成本、期間費用的操縱,不僅影響公司各期的盈余分配,而且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其對公司的經營活動危害極大,由于隱蔽性好,不易被審計人員發現。隨著監管環境的改善,管理者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風險加大,增加了管理者進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那么,會計準則的會計質量要求對于管理者的行為是否能夠起到規范作用,就成了我們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所以本文針對這一問題研究會計信息可比性這一質量要求對于盈余管理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會計信息可比性
會計信息可比性是指當經濟業務相同時,形成的會計信息應當相同;反之,當經濟業務不同時,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其差異。1989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發布的《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把可比性作為四個主要特征之一,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背景下,可比性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對于可比性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測度方法的研究,二是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因素的研究,三是會計信息可比性經濟后果的研究。
1.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測度方法研究綜述
會計信息可比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后,國外的一些學者紛紛進行研究,但是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的可比程度[1-2]。當時測度會計信息可比性的計量方法主要有H、I和C指數法、馬氏距離法、統計模型方法等[1,3-4]。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測度方法只能研究國家間會計信息可比性,不能研究同一國家內不同公司個體間的會計信息可比性。直到De Franco et al.[5]構建了盈余—收益回歸模型,把會計系統定義為企業經濟業務生成財務報表的轉換過程,開創了公司個體間會計信息可比性計量的先河,隨后很多學者針對研究目的對盈余—收益模型的具體操作進行不斷的調整[6-8]。
2.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因素有直接研究和間接研究兩種方式。一些學者通過會計方法選擇間接研究會計可比性的影響因素[9-11],比如:Rahman et al.[9]指出行業類別、管理層結構、資產負債率以及審計師類型對公司選擇會計方法有重要的影響;研究發現直接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因素有現金流變化、代理成本、公司資產規模、成長性、分析師跟蹤、強制采納IFRS等[12-15],比如:Beuselinck et al.[12]通過研究應計正、負現金流變化直接研究會計可比性的影響因素,發現經濟周期、制度特征均影響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羅煒等[13]發現代理成本、分析師跟蹤顯著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其中代理成本越高,會計信息可比性越低,分析師跟蹤可有效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3.會計信息可比性經濟后果的研究綜述
相比于影響因素的研究,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經濟后果的研究比較少,De Franco et al.[5]研究發現會計信息可比性越強的公司,證券分析師跟蹤者越多,預測精度也越高,說明會計信息可比性可以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近來學者將會計信息可比性經濟后果的重心放在了其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上[16-18],如:Sohn[16]研究了會計信息可比性在企業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選擇中的作用。
(二)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盈余管理
1.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
應計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過操縱應計盈余達到牟取私利的行為,這一行為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一方面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層會利用私有信息最大化個人利益[19];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大股東會利用信息優勢,聯合管理層制造虛假信息,侵占小股東利益。再者,根據信號傳遞理論,公司為向外界傳遞利好消息,粉飾報表,會采取多種盈余管理手段,嚴重誤導投資者,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并嚴重干擾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20]。
會計信息可比性作為重要的信息質量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公司應計盈余管理行為,提高公司信息質量。首先,在同一行業中,企業的應計項目所占的比例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同行業其他公司的會計數據來推斷本公司的會計信息,以此判斷本公司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則可以認為公司進行了應計盈余管理行為,所以會計信息可比性可以抑制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其次,由于會計信息可比性使得公司之間的會計信息可比,外部監督者或信息使用者可以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會加大發現應計盈余管理行為的風險。所以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時,企業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和可能性都會降低,提出假設1。endprint
假設1: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
2.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
研究發現應計盈余管理受到抑制時,會促使管理者轉而采取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21-23]。造成以上研究結果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早期主要是通過應計盈余管理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現在再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空間變小,在加上會計準則的完善,管理層用操縱盈余的會計估計或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變小,從而減少了應計盈余管理的使用,向具有較大空間的真實業務操縱的方式上轉變。第二,應計盈余管理易受到審計人員的檢查和制約,但是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操縱真實活動,這些操縱盈利的真實活動很難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區分開,所以相比與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具有更強的隱蔽性。第三,企業有時進行應計盈余管理調增(調減)會計盈余,為了避免會計盈余增減的異常變化明顯,會采取真實經濟業務操縱手段調低(調高)會計盈余。如袁知柱等[24]研究表明股權價值高估企業在初期會采用應計項目操縱手段來調高會計盈余,為了避免股價泡沫破裂時受到嚴厲的懲罰,經理人員也會采用真實經濟業務操縱手段調低會計盈余,促使股票價格向其內在價值回歸。所以會計信息可比性較高時,會計信息可比性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活動行為,提出假設2。
假設2: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
(一)會計信息可比性測度方法
本文借鑒了André et al.[7]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計量方法,此方法對De Franco et al.[5]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測度進行了改進,采用年度數據,對于同一行業M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由于公司對好消息與壞消息的確認具有不對稱性,企業會計系統對壞消息比好消息的確認更加及時[25],本文在André et al.[7]的模型中考慮了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加入了股票收益率的虛擬變量(Neg)及股票收益的交乘項(Neg×Return)。具體模型如下:
Earningsi=aM+bMReturni+cMNegi+dMNegi×Retruni+εi
(1)
其中,Earnings表示公司的年度會計盈余,Return為公司的股票收益率,股票收益率為負時Neg等于1,否則等于0。給定公司i的經濟業務Return,通過轉換函數計算預期會計盈余。
那么,會計信息可比性度量值ComPcct等于公司i的會計盈余與預期會計盈余之差的絕對值的相反數,其值越大可比性越強。
ComPccti=-Earningsi-E(Earnings)i (3)
(二)應計盈余管理的計量方法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26]模型來度量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
TAi,t/A=a1(1/Ai,t)+a2(ΔREVi,t-ΔRECi,t)/Ai,t+a3(PPEi,t /Ai,t)+a4(IAi,t /Ai,t)+εi,t (4)
NDAi,t=a1(1/Ai,t)+a2(ΔREVi,t /Ai,t-ΔRECi,t /Ai,t)+a3(PPEi,t /Ai,t)+a4(IAi,t /Ai,t) (5)
AEMi,t=TAi,t /Ai,t-NDAi,t
其中TAi,t=NIOi,t-CFOi,t,,表示總應計項目;NIOi,t表示第t期營業利潤;AEMi,t表示第t期的可操控應計數;CFOi,t表示第t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Ai,t表示第t期期初與期末總資產的平均值;NDAi,t表示第t期的非操控應計數;ΔREVi,t表示第t期期末與期初的主營業務收入之差;ΔRECi,t表示第t期期末與期初的應收賬款之差;PPEi,t表示第t期的期末的固定資產原值;IAi,t表示第t期期末無形資產與其他非流動資產之和。根據模型4進行分行業分年度的OLS回歸,計算出a1、a2、a3和a4,代入模型5求出非操控應計數,然后用總應計數減去非操控應計數得出可操控應計數,即為應計盈余管理水平。
(三)真實盈余管理的計量方法
本文借鑒了Roychowdhury et al.[27]的方法來衡量真實盈余管理,通過構建模型6—模型8,分行業分年度進行OLS回歸,計算得出回歸模型的殘差,即為操控性經營現金流量(ReCFO)、操控性生產成本(ReProd)和操控性酌量費用(ReExp)。
其中,CFO表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SALES表示營業收入;ΔSALES表示營業收入的變化額;A表示資產總額;Prod為生產成本,等于銷售成本與存貨變動之和;DISExp是酌量性費用,包括當年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
真實盈余管理總額的計算公式可表達為:
REMi,t=ReProdi,t-ReCFOi,t-ReExpi,t (9)
其中,REMi,t為i公司第t年的真實盈余管理總額;ReProdi,t為i公司第t年的操縱性生產成本;ReCFOi,t為i公司第t年的操控性經營現金流量;ReExpi,t為i公司第t年的操控性酌量費用。
(四)會計信息可比性對盈余管理的回歸模型設計
本文為檢驗假設1和假設2,借鑒前人的研究,構建如下回歸方程:
EMi,t=a0+a1ComPcct+a2SIZE+a3LDR+a4GROETH+
a5TOP5+a6INDR+A7BOARD+a8BHSHARE+a9LTA+
a10SUSPECT+a11SAL+a12ROA+ε (10)
各變量定義見表1。
(五)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了2006—2015年中國上市的A股公司,其中,剔除了金融業類公司,剔除了ST、*ST的上市公司,剔除了信息不全的公司數據,對于存在異常值或極端值的數據進行了縮尾處理,最后共得到18 176組樣本觀察值。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endprint
四、實證分析及結果
(一)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報告了描述性統計,對于部分存在異常值或極端值的連續變量進行了縮尾處理。
從表2中可以看出:因變量absAEM均值為0.0397,說明樣本中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公司占總資產的3.9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8044,說明不同公司之間應計盈余管理程度有很大差異。操控性經營現金流量(ReCFO)、操控性生產成本(ReProd)和操控性酌量費用(ReExp)的均值分別為0.0499、0.6353和0.1028,說明通過操控生產成本手段進行真實盈余管理占有63.53%,相比于操控經營現金流量ReCFO(4.99%)和操控酌量費用ReExp(10.28%),公司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更傾向于操縱生產成本。從控制變量來看均符合我國上市公司的總體情況。
(二)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及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檢驗
從表3可以看出,當被解釋變量為應計盈余管理absAEM時,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cct的回歸系數為負(-0.034),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會計信息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的可比性較高的上市公司,其應計盈余管理行為較少,即會計信息可比性能夠顯著抑制管理層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驗證了假設1。當被解釋變量是真實盈余管理REM時,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cct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的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越多,驗證了假設2。當被解釋變量分別為操控性經營現金流量ReCFO、操控性生產成本ReProd和操控性酌量費用ReExp時,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cct的系數為正,但都不顯著,說明公司管理層在采取構造真實交易操縱盈余時,會綜合采用銷售操縱、成本操縱以及費用操縱等多種途徑,這樣避免引起單方面較大的波動,以至于增加盈余操縱的隱蔽性,這符合管理者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也說明了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呈正相關關系。
通過控制變量回歸結果分析(以表3中A列和B列為例),A列中公司規模與應計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B列中公司規模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公司規模較大的公司,管理層不僅采用應計方式操縱盈余增多而且通過構建真實活動方式操縱盈余也增多。董事會規模與應計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規模較大的董事會只能抑制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但是會使管理層轉而選擇隱蔽性較強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表3中的A列和B列可以看出,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cct、長期負債率LDR、董事會規模BOARD、雙重上市BHSHARE、保盈動機SUSPECT、資產收益率ROA等與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關系相反,說明它們對于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替代行為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在模型10中控制變量較多,為防止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對于研究結果的影響,隨后對于自變量與控制變量間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做了檢驗,發現VIF值最大值為1.53,均值為1.15,遠小于3,說明多重共線性不影響回歸結果。
(三)進一步分析與穩健性檢驗
1.外部監管環境的影響
審計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監督上市公司的財務與治理機制,其目的是保護投資者獲得公司信息的可靠性,抑制管理層的投機行為,增加財務報表的可靠性[28]。同時,審計監督也會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29]。所以在考慮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盈余管理之間關系時,要考慮到審計監督對于兩者關系的影響。王艷艷等[30]研究發現國際“四大”審計的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較高。本文將國際“四大”事務所以及合資事務所審計的上市公司作為高質量審計監督的樣本,其他審計單位審計的上市公司作為低質量審計監督的樣本,得到高質量審計組859個樣本,低質量審計監督組17 317個樣本,這符合我國上市公司接受國際四大審計量較少的事實。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無論是在高質量還是低質量的審計監督環境,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表3中模型A的結果是穩健的。然而,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在低質量審計監督環境下顯著正相關,在高質量審計監督環境下無正相關關系,這一方面說明表3中的結果是穩健的,另一方面說明審計監督的重要性。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為負,會計信息可比性顯著抑制應計盈余管理,也不會顯著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說明在高質量的審計機構在抑制管理者操縱盈余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外部監督力度的增強可以減少管理者在強可比性的情況下替代性地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操縱程度。
2.內部治理環境
在不同的內部治理環境下,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成本有很大差異,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也受到很大的影響[17-18]。有研究表明股權集中度會影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31],所以本文利用股權集中度作為內部治理的代理變量,將研究樣本分為高股權集中度與低股權集中度兩組樣本,其中,將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大于50%的樣本分為高股權集中度,小于50%的樣本分為低股權集中度,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來看,無論是高股權集中度還是低股權集中度的樣本,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在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的關系中,低股權集中度的公司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高股權集中度的公司中,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股權集中度的高低在抑制應計盈余管理上沒有明顯差別,但是會計信息可比性增強時,低股權集中度的公司會轉而采取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來替代應計盈余管理,高股權集中度的公司不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當控股股東持股額非常大時,控股股東利益就與公司利益相趨同,則對于管理者的監管會更加嚴格,管理者牟取私有收益的動機及其實現的盈余管理程度就會減弱。endprint
五、結論及展望
實證結果驗證了假設1和假設2,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負相關,與真實盈余管理正相關,即當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時,中國上市公司進行應計項目操縱盈余管理行為越少,會轉而采取構建真實經濟業務操縱盈余。本文又考慮了內外部治理機構的影響,用審計監督、股權集中度分組檢驗,結果表明:無論審計單位如何,會計信息可比性都能顯著抑制應計盈余管理,但是受高質量審計監督的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增強不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的負相關關系在不同股權集中度的公司中都顯著存在,低股權集中度的公司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來替代應計盈余管理,而高股權集中度的公司不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是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治理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會計信息可比性對盈余管理的作用還很有限,所以,一方面應該努力改善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另一方面應該改善我國企業內外部治理環境,加大治理力度和強度,保證資本市場中的會計信息有質有量。
【參考文獻】
[1] RAHMAN A,PERERA H,GANESH S. Measurement of formal harmonization in accounting: an exploratory study[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6,26(4):325-339.
[2] FONTES A, RODRIGUES L L, CRAIG R. Measuring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J].Accounting Forum,2005,29(4):415-436.
[3] LEO G,VAN DER TAS. Measuring harmoniza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practice[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8,18(70):157-169.
[4] MCLEAY S, NEAL D, TOLLINGTON T.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nd harmonization:a new measurement techniqu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1999,10(1):42-70.
[5] FRANCO G D,KOTHARI S P, VERDI R S. 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51(3):240-258.
[6] NEEL M J.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ir joint impact on accounting comparability[D].Texas A&M University,2011.
[7] ANDRE P, DIONYSION D, TSALAVOUTAS I. 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 by EU listed firms and comparability:Determinants and analysts forecasts[D].Working paper,ESSEC-KPMG Financial Reporting Cent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2012.
[8] LIN S, RICCARD I W, WANG C. Relative benefits of adoption of IFRS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IFRS and U.S.GAAP:Evidence from Germany[D].Working paper,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13.
[9] RAHMAN A, PERERA H, GANESH S. Accounting practice harmony,Accounting regulation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J].Abacus,2002,38(1):46-77.
[10] 胡志勇.論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效果:基于會計政策可比性視角[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43-47.
[11] COLE V, BRANSON J, REESCH D.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the de facto comparability of european ifrs financial statements[D].Working Paper,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2010.
[12] BEUSELINK C,JOOS P,VASN DER MEULENS. International earnings comparability[D].Working paper, Tilburg University,2007.endprint
[13] 羅煒,朱春艷. 代理成本與公司自愿性披露[J]. 經濟研究,2010(10):143-155.
[14] PETERSON K, SCHMARDEBECK R,WILKS T J. Accounting comparabil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OL].2012.
[15] YIP R, YOUNG D. Does mandatory IFRS adoption improve information comparabi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5):1769-1789.
[16] SOHN B C.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comparabi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D].Working paper,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1.
[17] 胥朝陽,劉睿智. 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嗎?[J]. 會計研究,2014(7):50-57,97.
[18] 袁知柱,吳粒.會計信息可比性與企業應計及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選擇[J].中國會計評論,2015,13(4):453-486.
[19] LEUZ C,NANDA D,WYSOCKI P 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3):505-527.
[20] 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9):64-72,96.
[21] EWERT R, 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0):1101-1124.
[22] COHEN A, DEY A,et al.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 (3):757-787.
[23] CHI W, LING L L,PEVZNER M. Is enhanced audit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11,25(2):315-335.
[24] 袁知柱,郝文瀚,王艷輝,等.投資者保護、終極控制人性質與企業應計及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選擇[J].中大管理研究,2014(4):66-94.
[25] BASU S. The conserv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1):3-37.
[26] JONES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2):193-228.
[27]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28] BUSHMANR, SMITH A.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1,32(1/3):237-333.
[29] 謝盛紋,劉楊暉.審計師變更、前任審計師任期和會計信息可比性[J].審計研究,2016(2):82-89.
[30] 王艷艷,陳漢文. 審計質量與會計信息透明度——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6(4):9-15.
[31] 張正國. 股權集中度、股權構成與盈余質量[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3):104-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