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張山+楊柳


【摘 要】 立足于企業、政府和社會審計三方關系,以股東與管理者之間達成的受托責任關系為基礎,另辟蹊徑,創新性地構建三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模型,并通過此模型的輔助具體闡述在相互機制下,企業、政府及環境審計機構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企業選擇自主披露、政府強化監管、社會獨立審計,在三者之間的協同作用下,能夠從企業整體推進,提升其環境信息披露信度指標。基于研究結果,結合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從不同市場參與者角度出發,對影響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促使企業發布的環境報告能從整體上滿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達到各市場參與者在博弈中均衡發展的目標,實現社會、企業綜合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 三方博弈; 利益相關者; 信息披露; 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21-0064-05
一、引言
自2010年,我國市場經濟由快速發展進入到平穩增長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提高相關企業會計對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成為財務報表中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財務報表中披露相關環境信息不僅滿足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應滿足其他市場參與者信息需求,政府以之作為宏觀經濟政策改革的重要依據,審計機構以信息審計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向社會傳遞相關指標。因此,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會受到各方面市場參與人制約。從整體上看:環境會計產生、發展到現在,國內外學術界對此的研究,從相關因子和價值因素考慮,在計算機輔助下,結合大數據樣本構建模型進行分析。
通過相關因子來研究企業環境信息披露,Plumlee et al.[1]從企業自身環境信息發布出發,發現企業經營效應、企業實力等與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呈顯著正相關,但業績與之并不存在線性關系。Lohmann[2]從政府監督方面考慮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通過對上市公司報表相關性規范的研究,得出政府從嚴的監管機制能有效促進企業發布較高信度的環境報告,也能提升企業如實披露環境信息的自覺性的結論。但是未能與環境審計相結合,考慮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Goulder[3]在企業環境信息中關于碳減排的剛性約束下,構建博弈決策模型,引入外部條件,并結合內部管理分析了企業的碳減排成本及其總體排放量,并要求披露內容在附注加以說明。Beck et al.[4]基于上市公司化工行業的數據分析,強調企業環境信息如實披露需要企業與監管機構共同參與,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意識,政府制定完善的監管機制。葉華[5]在此基礎上,對制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對象加以擴展,延伸到社會審計方面。他指出:當環境審計具有自身社會獨立性,那么出于職業道德要求,審計機構會出具相對公平的審計意見,迫使企業自覺地發布真實的環境信息,來應對社會輿論的監督。羅燕琴等[6]基于心理學進行分析:對于不同參與者來說,政府基于稅收及財政收入因素,有意偏袒企業的某些行為;環境審計機構由于經濟收入來源可能出具有失公平的審計報告;企業處于利己之心和僥幸心理,也會激進冒險,有所隱瞞真實環境信息。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論述,說明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對于政府、審計部門來說,對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其環境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也不同。
通過價值因素來研究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孫明山[7]在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中明確提出:企業自身經營過程,因對價值量需求的不同,會影響其他的市場參與者。環境信息質量披露能提升企業價值,但是必須基于真實的信息披露,而非企業因自身的某些特定行為。馮巧根等[8]將行業劃分為環境敏感性行業和非環境敏感性行業,得出敏感性行業更傾向于通過外部性運作來影響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行為及其披露方式;而對于非敏感性行業來說,外部性因素驅使的作用較小。吳霞[9]考慮企業未來長遠的戰略,率先在企業管理中引入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要素,并說明造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所涉及的直接利益主體有三個:上市公司管理高層、會計師事務所、證監會。據此建立起來的博弈模型來研究具體的參量關系。王秋洋[10]基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價值影響因素,分別從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上市公司股東與管理層博弈兩方面加以論述。但是他僅僅強調了企業內部之間的管理,而忽視了外部性的關鍵因素。趙海燕等[11]論述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需要從兩方面考慮:內部組織管理和外部條件制約。提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要綜合各因素并加以分析,而非獨立、單一地進行考慮。
基于以上分析: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基本采取企業與內在價值相結合的方法,而采用博弈論的研究較少;在披露動機上,較多以特定因素作為變量解釋信息披露。但立足整體,全局把握的研究較少;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也未能形成共識。綜合多方面考慮,本文將從影響信息披露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出發,建立不完全信息下三方博弈模型進行論述。
二、不同博弈者相互影響機制
(一)不同參與人的價值導向
經營者革命后,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形成組織契約關系。所有者與管理者通過動態制約機制,相互作用,促進發展。但不同主體,對價值反映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利益相對獨立,但卻緊密相連,對目標利益基點不同,就對環境信息披露產生分歧。
1.管理者價值導向。一方面,管理者要達到企業預期發展要求,從全局把握,需精確可靠的環境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因此環境信息就顯得重要,尤其是與企業休戚與共的負面信息;另一方面,基于委托責任觀,管理者需定期向股東進行述職說明,也向市場傳遞信息。所以,對于管理者而言,環境信息披露事關全局。
2.股東價值導向。一方面,股東為降低投資風險,實現綜合收益最優目標,要充分考慮環境信息披露中不利方面。另一方面,為追求新價值,對披露信息評估,實行績效考評。所以,對股東來說,環境信息披露影響整體管理和預期收益。endprint
3.政府價值導向。作為政策制定者,政府既是服務者,又是管理者,通過環保條例,使企業在合法范圍內持續經營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通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了解相關情況,實時調整,做好管理者角色。因此,環境信息披露對政府職能履行也有重要作用。
4.獨立審計價值導向。審計機構進行獨立審計監督,通過行使審計職權,獲得經濟收入。但是其導向與企業有著密切關系,是否能夠獨立審計將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產生巨大影響。
(二)股東與管理者博弈分析
從整體博弈考慮:企業、政府和審計機構的博弈必須建立在企業內部管理的基礎上。基于內控層次博弈,構建完全信息下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動態博弈。
1.模型設定
設定1:博弈中股東與管理者是理性人。其中,管理者立足自身利益,股東考慮權益最大化。
設定2:管理者戰略選擇是{遵守,不遵守};股東戰略選擇是{鼓勵,不鼓勵}。
賦予模型具體參數:A,管理者如實披露環境信息的既得利益;B,股東未選擇鼓勵機制獲得的價值;C,股東之于管理者的鼓勵成本;U,管理者迎合股東的額外收入;P,管理者堅持主張,未按股東要求獲得的效用;Y,管理者聽從股東的額外效用。假定:P>0。
2.模型分析與構建
產權分離使管理者在形式上獨立存在,對是否進行環境信息披露,如何披露,達到怎樣效果有直接裁定權。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管理者在信息披露時偏向自己,忽視甚至欺騙股東,加大股東投資風險,也暴露企業在治理中的不足。基于理性,股東制定否定和鼓勵機制,促使管理者采取對股東有利的環境信息披露措施。管理者因為鼓勵效用,會加以考慮。綜合以上因素,構建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設定博弈樹如圖1,其中M代表管理者,S代表股東。
圖1中:①—③是管理者和股東之間效用的關系。表達如下:在①選擇下,管理者效用是A+U,股東效用是B+Y。在②選擇下,管理者效用是A+P,股東效用是B-C。在③選擇下:管理者效用是A,股東效用是B。
在決策結M上分為兩種情況:在遵守時,管理者效用是A+U;不遵守時,其效用為A+P。從正反兩方面考慮:一是P>U,管理者傾向不遵守,得出結論:管理者因為股東鼓勵機制不足,期望值低于預期估計,堅持自我意愿進行環境信息披露;二是P
在決策結S上:選擇為不鼓勵,股東效用是B-C;選擇為鼓勵,股東效用分為兩種:P>U時,管理者傾向不遵守,股東效用是B+Y;PU,股東傾向不鼓勵,對應效用是B;若P
為了有效監督、制約,股東會建立機制去約束管理者行為,達到利益一體化。通過配股等形式的激勵機制,不僅維護股東利益,也增強企業競爭力,促使管理者從整體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當然,在鼓勵機制中還蘊含很多有待協商的問題,如配股比例、實現方式、決策參與等。只有適合自身發展的機制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從動態博弈模型分析,內部管理層會進行多次博弈,對于股東的目標管理不能一蹴而就,但隨著體制不斷完善,激勵與約束并舉,管理者不斷改進策略來滿足股東利益訴求,最后達到均衡博弈的效果。通過加強對環境信息的有效披露,滿足內部管理層均衡效益,才能最大限度接近整個企業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三、不完全信息下動態博弈模型假定條件
假定1:參與者都是理性的,有利己之心。企業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符合理性假設。決策人考慮自身利益,但受法律約束,追求整體利益。政府基于治理成本和經濟增長等進行綜合考量,符合理性人假設。
假定2:政府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基于財政收入與區域利益等因素,可能出具維護性意見,符合理性人假設。
假定3:審計機構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因合作程度不同,在審計上存在不同價值導向。高標準,獨立審計,審查成本高;低標準,非獨立審計,審查成本相對低。
假定4:審計機構發現環境信息披露問題,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的,企業財報不能通過審查而被處罰。
假定5:審計機構因技術有限,未發現問題,即:存在隨機性。
假定6:博弈模型中,存在三方利益相關者,分別是企業、政府和審計機構,為了更準確反映其內在的實質問題,引入自然變量來組合{1,2,3,N},其中1為企業,2為政府,3為審計機構,N代表自然。
假定7:若H是利益相關者選擇組合,Habc為相關者a在第b個博弈階段的第c個選擇。H111表示如實披露;H112表示虛假披露;H221為政府嚴格管理;H222為當地政府放松管理;H231為獨立審計,高標準,嚴要求;H232為不能獨立審計,相對標準,相對要求;H331為審計發現問題;H332為審計未發現問題;HN31為自然反映出現問題;HN32為自然反映未出現問題。
依據假定條件,賦予具體參數:U為企業如實披露信息的效益,u為企業未能如實披露的額外效益;C為企業真實披露付出的成本,R為政府在正常市場的稅收收入,r為政府在非正常下的稅收收入;L為不獨立審計時企業給予的額外報酬,l為獨立審計時企業給予的費用支出;P為審計成本,p為因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企業整改的額外支出;D為未發現問題企業的意外收入,d代表審計機構未發現,但政府發現時給予企業的環境處罰;K為企業為治污付出的成本,k為企業因污染被政府處罰的額外處罰。
市場下資源配置,存在隨機事件。為更好反映其隨機性,對利益相關者賦予隨機權重。P1為政府對企業的嚴格管理;P2為獨立審計概率;P3為政府發現問題的概率;P4為企業與審計相互依賴的概率;g為企業如實披露的概率。
四、博弈模型建立與分析
(一)博弈模型建立
博弈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況下發生的:企業是否如實披露環境信息;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是從嚴還是放任;審計機構是否能夠獨立審計;審計部門未發現問題但環境污染是否發生等,都存在隨機性,由自然選擇。
基于以上假設,設計三方多階段不完全信息下動態博弈模型,如圖2所示。
在多方博弈情況下,目標集合表達式如下排列:
{H111,H221,H231,H331}函數為{U-C,R-C-l,-P}
{H111,H221,H231,H332}函數為{U-C,R-L-l,0}
{H111,H222,H231,H331}函數為{U-C,R-L,-P}
{H111,H222,H232}函數為{U-C,R-L,0}
{H112,H221,H231}函數為{u-D,R-L-l-p,0}
{H112,H221,H232,H331,HN31}函數為{u-D-d-r,R-r-L-
l-K-k,d+k-P}
{H112,H221,H232,H331,HN32}函數為{u-r,R-r-L-l,-P}
{H112,H221,H232,H332}函數為{u-r,R+r-L-l,0}
{H112,H222,H231}函數為{u-D,R-L-p,0}
{H112,H222,H232,H331,HN31}函數為{u-D-d-r,R-r-L-K-
k,d+k-P}
{H112,H222,H232,H331,HN32}函數為{u-r,R+r-L,-P}
{H112,H222,H232,H332}函數為{u-r,R+r-L,0}
通過逆向歸納法進行求解,得到完美貝葉斯均衡。
(二)當地政府對企業環境信息采取審查措施
1.當地政府采取嚴格管理措施所能達到的稅收期望E{U2(H221)}是:
gP2(R-L-l)+(1-r){P2(R-L-l-p)+(1-P2)P3[P4(R+r-L-l-K-k)+(1-P4)(R+r-L-l)]+(1-P2)(1-P3)(R+r-l)} (1)
2.當地政府采取放任管理措施所能達到的稅收期望E{U2(H222)}是:
gP2(R-L)+(1-r){P2(R-L-p)+(1-P2)P3[P4(R+r-L-
K-k)+(1-P4)(R+r-L)]+(1-P2)(1-P3)(R+r)}(2)
當地政府對企業環境信息采取嚴格審查措施,須滿足:
E{U2(H221)}>E{U2(H222)}整理得出:gP2 得到結論:監察部門獨立性越強,企業真實披露信息的可能性越大,當地政府采取嚴格管理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審計機構對企業環境信息采取審查措施 1.審計機構與企業相互聯系,不能獨立審計的回報期望E{U2(H232)}是: g[P1(R-L-l)+(1-P1)(R-l)]+(1-r)[P1(R-L-l-p)+(1-P1)(R-L-p)] (3) 2.審計機構獨立審計的回報期望E{U2(H232)}是: P1{P3[P4(R+r-L-l-K-k)]+(1-P4)(R+r-L-l)+(1- P3)(R+r-L-l)}+(1-P1){P3[P4(R+r-L-l-K-k)]+(1-P4)(R+r-L)+(1-P3)(R+r-L)} (4) 審計機構獨立審計須滿足E{U2(H231)}>E{U2(H232)}。 整理:(1-g)P1 得到結論:審計獨立性與企業如實披露成正相關,審計獨立性與政府的從嚴管理呈正相關。若審計部門對企業能獨立審查,其預期回報為零,但會受到政府獎勵。因此,審計部門更偏重獨立審計的條件為:E(U3(H321))大于零。 (四)上級政府對企業環境信息采取的措施 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采取嚴格管理且發現問題進行處罰的期望E(U3(H241))是: g[P1P2(-P)+(1-P1)P2(-P)]+(1-r){(1-P2)[P4(d+k-P)+(1-P4)(-P)]} (5) 化簡:當-gPP2+(1-g)(1-P2)(P4d+P4k-P)>0(6) 得到結論:當企業罰金低于企業與審計機構合作成本時,企業與審計機構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審計獨立性就越小。所以,政府應當依賴傳統經驗的同時采用新的取證科技,及時發現問題,從重處罰。 (五)企業自主決定環境信息披露 企業如實披露,其效用:U-C (7) 若企業選擇隱瞞,政府嚴格管理,企業效用:E{U1(H112,H221,H121)}為: P2(U+u-C-D)(1-P2){P3[P4(U+u-C-D-d-r)+(1- P4)(U+u-C-r)]+(1-P3)(U+u-C-r)} (8) 若企業選擇隱瞞,政府采取放任,企業效用:E{U1(H112,H221,H122)}為: P2(U+u-C-D)(1-P2){P3[P4(U+u-C-D-d-r)+(1- P4)(U+u-C-r)]+(1-P3)(U+u-C-r)} (9) 通過比較:E{U1(H112,H221,H121)}=E{U1(H112,H221,H122)} 企業需如實披露要達成要求的是: E{U1(H112,H221,H121)}=E{U1(H112,H221,H122)}
(10)
化簡U-P2D-(1-P2)r 得到結論:若D 五、概括與建議 (一)概括 通過企業、政府和審計機構三方面博弈,各市場參與人對環境信息披露都由正反兩方面作用。從企業看,內部管理層之間未能實現良好的激勵機制,功利心太重,忽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如實披露環境信息代價遠高于自身價值實現,會使企業抱有僥幸心理,以身犯險。從政府看,市場經濟發展因時間短,政策制定就存在漏洞,管理上存在問題。從地區財政考慮,地方政府未能盡職盡責。從審計機構看,其收入完全取決于自身業務,獨立審計嚴重影響其經濟收入。 (二)建議 1.強化企業自身管理,提升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企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促使管理者自覺遵紀守法,如實披露環境信息。時刻關注國家環保政策,提高職工環保意識和參與熱情,努力創建和諧社會。 2.政府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企業管理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中。通過有效參與,約束企業自身“有限理性”缺陷。同時,立足全局,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要從嚴監管,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真正提高執法水平與監管能力。 3.提高獨立審計能力,建立完善政府補助體系,鼓勵審計部門摒除私心,恪盡職守,加大信息篩選力度。對污染問題做到零容忍,準確及時地加以評估,為政府和企業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PLUMLEE M, BROWN D, MARSHALL S. The impact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quality on firm value[J/OL].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1-6. [2] LOHMANN L. Toward a diffe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cases of carbon and cost-benefit[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2009,34(3/4):499-534. [3] GOULDER L H, HAFSTEAD M, DWORSKY M. Impacts of alternative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 methods under a federal cap-and-trade progra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9,60(3):161-181. [4] BECK A C, CAMPBELL D, SHRIVES P J.Content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research:Enrichment and rehearsal of the method in British-German context [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12,42(3):207-222. [5] 葉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為選擇——基于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的博弈[J].會計之友,2014(21):74-77. [6] 羅燕琴,吳雪林,鄧彥.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企業市場績效的影響——基于制藥行業上市公司數據[J].會計之友,2016(15):50-53. [7] 孫明山.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會計之友,2012(22):56-74. [8] 馮巧根,馮圓.企業文化與環境經營價值體系的構建[J].會計研究,2013(8):24-31. [9] 吳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博弈分析[J].財會通訊,2011(8):26-28. [10] 王秋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三方博弈分析[J].財會通訊,2015(12):63-65. [11] 趙海燕,張山.環境會計理論發展進程與研究展望[J].財會月刊,2017(10):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