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民
【摘 要】 大數據時代下,我們的個人信息網絡化日益嚴重,個人信息被他人侵犯的情況時有發生。與此同時,政府機構為了便于自身的管理,不斷采集與使用個人信息,也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基于上述情況,個人信息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下文從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的主要內容入手,對當前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突出了一些完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個人信息 行政法 問題 對策
引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個人信息也成為了重要的社會資源。現如今,針對個人信息保護還未建立起非常合理的體制框架,對于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條文,大多分散在憲法、民法、刑法和地方性法規等律法之中,沒有特定的律法就個人信息展開保護。因此,為與新的發展趨勢保持一致,我國需要通過行政法來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以減少個人信息泄露帶來利益損失的情況發生。
1 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的主要內容
1.1 信息主體的權利。(1)信息決定權。在這項權利當中,相關組織或部門必須得到信息主體的允許后才能搜集和使用相關信息,并且搜集和使用范圍必須嚴格規定在特定的目的范圍之內;(2)信息的更正、刪除或終止使用權。這項權利是指信息主人有權利對相關信息做出修改、刪減以及終止相關信息使用的決定;(3)信息知悉權。這項權利是指信息主體有權知道自己的信息被搜集、存儲、使用等信息;(4)信息救濟權。若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犯,信息主體可以通過這項權利對相關事件展開調查,并提出訴訟等。信息主體可以依靠信息救濟權來保護自己的信息權益。
1.2 信息處理者的義務。信息處理者主要為那些為完成特殊的工作而擁有權限來搜集、加工以及使用個人信息的相關部門組織或是個人(如政府機關、企業)。相關信息處理者會獲得公民的很多個人信息,若不對其進行規范就有很大可能損害相關信息主體的權益。
2 我國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無統一原則。雖然在《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中明確規定了最少夠用、公開告知、目的明確等八項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指導,但是其存在明顯的不足,其適用范圍不夠全面,只是針對電信、金融等領域,對政府機構和公共管理機構并沒有進行相關要求。這就會導致政府相關部門或公共管理機構在使用公民信息時缺乏統一準則,從而形成沒有原則指導的現狀。
2.2 個人信息處理主體缺乏規制。我國現階段,各級政府機關或公共職能部門對個人信息的處理沒有統一的規范及明確的界定,規定公共機構必須在征得當事人的同意后才能開展對其信息或資料進行調取、處理等相關工作,但是,在實際實踐過程中情況并非如此。雖然法律上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使用權以及個人信息被使用的知情權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導致公民的個人信息難以得到保護,因此,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國家面臨的一大難題。
2.3 個人信息權侵害救濟制度缺位。救濟制度是保證權利實現的重要方式,只有完善的救濟制度才能保證權利的順利實現,才能保證信息主體受到侵害時能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時候找不到有效的救濟,那么影響的不僅是公民信息的損害,還會影響到法律的權威甚至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危害。目前,個人信息遭到侵害的救濟途徑包括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盡管能夠對部分權益侵害提供救濟,但是依然缺乏完整的程序規定,因此需要不斷拓寬救濟途徑。例如:能否對嚴重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提出行政處罰,能否在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時獲得行政賠償等。所以,只有完善相應的救濟制度,才能有效保護信息主體利益。
3 完善我國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的對策
3.1 建立個人信息處理主體的行政許可制度。無論是行政機構,或者是公共組織在對于人們資料的收集行為里都能夠使用默示同意這一方法,這個方法可以使行政機構能具有較好的工作效率,不過也從某種程度上會危害到個人的利益和權力。在現實社會里,信息的所有人,也就是公民自己會按照要求進行很多的文本填寫,不過在填寫完畢后,卻很少有人去關注它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國沒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二是因為公民自身對信息的保護也不夠重視。在這部分法律里,要清楚地明確何種行政機構能對信息進行使用非常地緊迫和關鍵。
3.2 建立個人信息行政法律監督管理制度。在整個法律體系當中,法律監督是確保法律實施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可以確保法律的權威,而且能夠充當有效的法律糾錯機制。個人信息行政法律監督是保護個人信息不受侵害的重要手段,行政部門在搜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過程中,必須確保個人信息的合理采集和安全流轉,具體來講可以將法律監督劃分為內部行政監督和外部行政法律監督兩類。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能夠確保法律制度中各項條款的落實,不僅能確保法律的執行效力,還能形成糾錯制度。從法律層面講,法律安全管理制度能夠保障信息環境的安全。
3.3 完善個人信息權利侵害救濟制度。在法律領域有個普遍的看法,即“無救濟則無權利”。目前社會里,對于個體的侵權現象屢有發生,必須要通過形成具有執行力的救濟方法才可以在個人權利遭到損失時,大力都對相關權益進行保護。當信息遭受泄露或者濫用時,必須要構建豐富的救濟方法,才能保障主體能夠依情況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救濟權,但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采用哪種處理方法。若信息主體由于私人原因導致信息泄露,這時主要是關于行政賠償方面。此外,國家還要設立專門進行信息處理的相關組織,如解決投訴的組織,這樣能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和維權的有效度。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前我國在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若想保護自己的個人權益不受侵犯,我們應不斷探索相關策略來完善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從而促進信息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素馨.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7,(22):260-261.
[2] 吳舒琳.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