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凡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經濟法的社會地位也得到逐步的提高。不斷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是維護我國社會整體利益的關鍵。鑒于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首先對經濟法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并論證了經濟法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加強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措施,以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 經濟法 社會整體利益 維護措施
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法律體系》將對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經濟法定為社會主義的法律保障,并對經濟法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強調指出經濟法要能夠調節我國的各項經濟活動,并以社會的根本利益為前提,讓經濟法與我國的憲法進行有效的結合,共同為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必須要對經濟法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1 經濟法發展歷程簡述
經濟法中一部分概念來自于古代財稅法,但是其核心內容與之有很大區別。該部法律產生于資本主義壟斷時期,在當時,由于壟斷性資本企業控制市場,使市場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這也導致社會公平問題一一顯露。例如:城鄉地區資源分配不均;大多數社會財富集中于資本家之手。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了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國家非常需要切實有效的手段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調節。因此,經濟法應運而生,該部法律的頒布充分體現了國家經濟職能。中國經濟法發展三十年間,其理論核心進行了不斷的擴充,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說法不一的學派,但是至少在業界達成了共識。我國在制定經濟法規初期借鑒了許多國家的經驗,特別是蘇聯法制建設對我國的影響很深,例如計劃經濟體制的實施。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大力推動經濟法建設,經濟法正式出現后,不僅使我國進入市場經濟新時期,還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進程。
2 經濟法的特殊性
2.1 手段多樣化。現階段,很多人對經濟法的所屬法域的看法還不相一致。有些人認為經濟法屬于公法、而有些人認為其屬于私法,還有一些人任務其屬于第三法域。即便如此,大家都一同認為經濟法既有公法調整手段,也有私法調整手段。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出現矛盾時,經濟法重點維護私權利,避免因濫用權力而傷害個人的私權利,經濟法能夠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問題,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2.2 路徑獨特性。經濟法并不是法學領域中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目標僅有的法律形式,雖然其他法律也具有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特性,但是經濟法相對較為獨特。經濟法在實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社會中成員個體的利益,因此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路徑是從整體到個體,與私法以及公法的路徑是相反的,換句話說,私法和公法的維護路徑是從個體到整體。但是私法與公法二者之間依然存在差別,私法限定個人的行動方式,允許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及目的;公法是政府的法律,要求個體按照特定的方式,服務于社會的公共利益。
3 加強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措施
3.1 將經濟法寫入我國的立法中。經過以上內容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在《反壟斷法》中,法律對調節社會公共利益以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調節與維護的具體措施;在《農業法》中,強調了鞏固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雖然社會整體利益一詞沒有體現在該部法律條文中,但是,該法律所涉及的領域,如工業、農業、手工業等都對我國社會整體利益產生了直接影響,維護好每一個利益,就是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強社會的經濟發展實力的最好幫助。
3.2 宣示經濟法基本準則。經濟法對于市場調控的方法,具有更強的程序性及規范性,可將其分為政策基準以及裁判規則。政策基準是在處理一些比較特殊的案件時,需要充分表明自身在法律案件內的觀點;而裁判規則,則是給予處理的案件一定程度的規范以及約束力。作為對社會經濟進行衡量的法律,經濟法能夠有形或無形地對社會上的經濟行為進行嚴格的約束,以保障社會大眾的整體利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社會整體利益需求。因此,為了使經濟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應該把經濟法看作一種社會經濟行為的基本準則,并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宣示,維護經濟法,從而讓經濟法為社會整體利益作出應有的貢獻,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3.3 加強經濟立法以及運行宗旨。經濟法在早期是為了彌補市場經濟漏洞,緩解政府方面的壓力而出現的。市場調節自身具有盲目性以及滯后性的特點,市場調節的這些缺陷很容易導致社會經濟的波動以及優質資源的浪費,尤其是在大型工程建設上表現地非常明顯,單一的市場自我調節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必須要重視經濟法的立法,努力適應當今時代千變萬化的市場情況,盯緊市場動向,并做好對經濟法隨時修訂的準備,保證其在運行過程中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明確強調立法宗旨,使得經濟法在運行過程中能完全圍繞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這一宗旨展開,保證其根本目的的實現。
3.4 完善責任制度。加強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還需要完善責任制度,如果有個人或團體侵害了社會整體利益,那就應該參照相關制度對其進行處罰與判決,這一手段能夠提高社會整體利益維護的有效性。經濟法促進了相應責任制度的建立,督促國家使用民事、刑事責任等對民眾加以約束,并建立能強制制止民眾或團體危害社會整體利益事件的機制,不僅如此,還促進責任形態的行成,確保其他部門法律能有效實施。
總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社會矛盾也日益明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社會經濟所面臨的挑戰會只增不減。因此,國家需要把控時事,積極規避風險,出臺相應對策,盡最大可能發揮經濟法及其他法律部門的作用和功能,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促進經濟法社會功能的發揮,從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參考文獻】
[1] 王雪瑩.對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探索[J].時代金融,2017,(06):286+294.
[2] 王菁.探討經濟法下社會整體利益維護分析[J].全國商情,2016,(09):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