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當前高職學生在學業、就業、情感、消費等方面的壓力比過去都增加了不少,因此極易出現心理不健康的情況,對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質量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
《中共中央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盡快適應新的要求”,這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這充分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培養心理健康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實擔負起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任務,就必須適應新要求,迎接新任務,緊緊圍繞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新要求、新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1.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心理需求是培養心理健康最原始的本能基礎。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原始的需要是一個健康有機體生來就具有的某種生理或心理失衡狀態,是一種生物本能反映,也就是說動物也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有著本質的區別,動物的需要只是為了適應環境以延續種族,而人的需要是其所處的社會對他的要求的反映。“人之所以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卻不束縛于需要,也從不以需要為滿足,總在那里不斷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發揮自我潛能的需要,馬斯洛指出,這5個層次是按先后順序相線聯系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首要的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
1.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心理動因
學生的心理動因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動力。波特和勞勒的期望激勵理論認為,一個人在作出了成績后,得到兩類報酬。一是外在報酬,包括工資、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種是內在報酬,即一個人由于工作成績良好而給予自己的報酬,如感到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對自我存在意義及能力的肯定等等。作為特殊社會環境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則在人的心理發展中起疏導作用,如何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動因,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激勵推動,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規律
遵循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有針對性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立足點。從身心發展規律看,高職學生正處于第二斷乳期,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這一時期的高職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加,他們迫切希望擺脫對成年人的依附,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子”,以成人自居,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評態度。同時,高職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的鍛煉、社會閱歷淺,世界觀、人生觀還不穩定,比較容易受社會各種思潮所左右。這些心理特點,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現實依據。
2.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的健康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政治和的不斷深入改革,人們意識觀念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各種改革措施的陸續出臺,經濟利益的不斷調整,使人們的困惑越多,高職學生也產生起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2.1人際關系沖突
大學階段是高職學生非常關注自我,注重個性表達,情緒體驗豐富,爭強好勝的時期,人際交往廣泛和密切等因素使高職學生經常面對人際沖突情境。人際沖突會引起一系列不良情緒,如失望、孤獨、煩躁、憤恨、害怕、自卑等,嚴重的會表現出自我封閉、逃避現實、自暴自棄、郁悶不安等行為,更有甚者可能會發展到危害自我或危害他人,例如,傷人或自殺,如不能及時獲得幫助或進行科學有效的自我調適,長期積累會導致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嚴重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導致高職學生人際沖突的重要因素有很多,由于沖突雙方溝通渠道不暢,信息交流不夠或信息被曲解造成雙方的誤會從而引起人際沖突。
2.2學業發展不順利,就業壓力大
高職學生的學習負擔重,不少高職學生面臨重修、考證、升本等多方面的學習壓力,常常顯得焦慮不安,甚至感到恐懼。也有不少學生學習十分吃力,總想趕上或超過其他同學,經常在學習上不能獲得成就感的學生容易對學習逐漸失去信心,產生莫大的痛苦。另外,隨著高職院校高職學生的擴招,高職學生大量涌入市場,就業問題已越來越突出,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2.3人生觀與情感沖突
高職學生大都處于18~23歲的年齡階段,生理發育基本成熟,感情心理也有較快發展,受現代開放社會的影響,情感刺激增多,不少高職學生開始談戀愛。與此同時,不少高職學生在如何處理戀愛問題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高職學生羞于表達,將情感欲望壓抑在心底深處,有的高職學生因戀愛受挫折甚至與人產生糾葛,給精神上帶來莫大痛苦,造成心理失調。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高職學生的情感發展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及大學教育對學生情感教育方式的主觀化和片面處理,同時高職學生基本性知識的缺乏也是許多高職學生情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2.4生活消費心理問題突出
不少高職學生因家庭貧困,在衣食方面以及在各項用品上的開支都比較拮據,特別是在喧囂的大城市中求學,這種狀況極易產生自卑感。一方面,自尊心逐漸增強,在經濟上也想獨立;另一方面家庭的貧困、父母的辛勤勞作使他們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內心也就極易陷入矛盾狀況不能自拔,進而在內心集聚心理問題。此外,也有不少貧困學生由此而感到自己受到了周圍同學的歧視,致使他們往往對某些同學乃至社會感到厭惡、疑慮,甚至產生反叛心態,這種心理陰影極易引發心理問題。
3. 強化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途徑
人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健康、和諧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和諧的社會。因此,在構建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必須拓寬教育新途徑,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3.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心理健康為重要目標
以人為本是落實和諧高職院校建設的積極理念,高職院校以一切學生的發展為本,為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機遇,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我們必須重視每一位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保證學生的健康心理,是構建和諧校園主要陣地
3.2運用心理咨詢方法,不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為了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合適的心理咨詢,高職院校心理咨詢中心應配備的硬件設施,除了規范的咨詢室、科學的室內設置、熱線電話、信報箱等,更需配備必要的測量統計工具,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測量是數量化表示心理特點的一種方法,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予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標準化測定的技術。
3.3建立和諧積極的教育教學環境
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對促進高職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煉能力、陶冶情操的好機會,使他們勇于面對挑戰,勇于戰勝的失敗和挫折。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全面教學中。將心理學原理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將學科的科學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體現教書人的統一,從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優秀的品質、良好的學風。
參考文獻:
[1]張梅英,雷達麗.當代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策略[J].太原教育學院攝,2004(5):37-39.
[2]王丹,周清明.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現代教育,2007(6):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