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后順
摘 要:對于農村學生,真正經歷去郵局寄信并計算所付郵資的現實問題人數不多,甚至對郵資的分段計費并不知曉。必須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郵資計費標準后,學生才能靈活地理解郵資問題。對于合理選擇不同面值的郵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不同郵票的組合拼貼,真正理解如何計算郵資并合理選擇郵票。
關鍵詞:學生 郵票 數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并根據信函質量和目的地支付郵資。
2、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列表和看書自學等學習活動,經歷探究確定郵資、合理支付郵資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與判斷等數學能力,鞏固和綜合應用“組合”等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課堂的知識。
老師可以通過猜謎語來進入主題,例如:“老師:我們首先來猜一則謎語,好嗎?請看:薄薄一張紙,四邊細牙齒,兩地朋友要談心,必須請它當差使。”通過這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動自己的思路。
二、確定郵資的因素
1、什么叫郵資?
(1)你們給親人、朋友寫過信嗎?到郵局去寄過信嗎?那誰能告訴我什么是郵資呢?
師小結:寄信時,在信封上貼郵票所付的錢,我們叫郵資。
(2)老師出示兩封信,一封貼的郵票是80分,另一封貼的郵票是1.2元,誰愿意猜一猜,為什么兩封信的郵資不同呢?
生1:郵寄的地方不同。
生2:信函的質量不同。
(3)這兩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信函郵資的多少就是由信函的質量和目的地來確定的。
生1:“本埠”就是本市,“外埠”就是外地。
生2:首重100克以內,本市每20克付0.8元的郵資,外地付1.2元的郵資。
生3:“續重”就是超出部分的質量,這部分本市每100克付1.2元,外地付2元。
3、即時反饋
師:現在誰能回答,老師剛才那兩封信是準備寄往哪里?質量又是多少呢?
生1、郵票80分的是寄往本市,質量在20克以內。
生2:郵票1.2元的寄往外地,質量也在20克以內。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不錯,80分這封是寄給遵義市我的好姐妹的,另一封呢是寄給在廣州讀書的兒子的。
4、大家來幫忙
三、合理的郵資方式
師:同學們都會算郵資了,也會貼郵票了。這里老師還有一個小小的知識要告訴大家:郵政部門規定一封信函最多只能貼4張郵票,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說來聽聽。
教師給學生展示1個貼了36張10分郵票的信封,讓學生觀察。
通過觀察,同學們會有什么發現,跟大家說說。
生1:這個太浪費郵票了,都沒地方書寫姓名和地址了。
生2::郵政工作人員要蓋好幾個郵戳,太耽誤時間了。
生3:也不方便機器檢信。
由此想到,郵政部門為什么規定最多只能貼4張郵票了。所以,當郵資較多時,我們應選擇郵票的面值應該盡可能大一些,這樣所用的郵票張數才會盡可能少。
師:好了,問題來了:如果郵寄不超過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貼了3張郵票,而且只用80分和1.2元的兩種郵票,能滿足所有情況的需要嗎?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
生1:先要分清是本市還是外地。
生2:應該把100克以內所有的資費情況都列出來,再一一判定。
師:既然大家都表示同意,那先將書中第119頁的表格填寫完整。
填完表后再觀察、分析、一一判定,學生最終得出:只有4.00元,4.80元和6.00元三種情況不能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
師:既然有這三種情況不符合要求,那么我們能不能自己再另外設計一種面值的郵票來滿足題目的要求呢?
小組合作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
學生在嘗試和討論、分析中逐步確定增加的郵票面值可以是2.00元,2.40元和4.00元。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了郵票中的郵資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我們學習郵票中的郵資問題,絕不僅僅是為了會貼郵票,會寄信,而是在其中研究郵資中含有意義的數學信息,找到一些數量之間的組合規律,這是十分重要的。
結語 1、 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采取觀察、欣賞、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實踐中快樂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利用很直觀的分別貼了80分和1.2元郵票的兩封信幾乎貫穿了課堂的始終,我認為這是這節課的一個亮點。首先利用它來讓學生認識郵資,非常的直觀,學生一看就明白,郵資就是寄信時貼在信封上的郵票所付的錢;然后利用它讓學生猜猜為什么兩封信的郵資不同,引發學生去思考、去猜測得出確定郵資的兩個因素就是:目的地和質量;最后當學生了解了郵政資費后,根據所學的知識來判斷這兩封信的質量和目的地。這是一條線,把郵資的含義------確定郵資的因素------郵政資費的具體運用竄了起來,讓學生的思路很清晰,知識的結構一目了然。
3、 讓學生認真的去觀察、欣賞郵票也是這節課的又一特點。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欣賞,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其次讓學生從表象上認識了郵票;再其次讓學生感受到了郵票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發現,這里順其自然的激發起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學是一門藝術,有成功,也有缺憾,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進步、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