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杰 (河南省滎陽市第六小學,450100)
立定跳遠教學中場地與器材運用的差異化策略
王建杰 (河南省滎陽市第六小學,450100)
在立定跳遠教學中,借助場地與器材的設置條件,給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進一步發揮場地與器材的條件作用,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1.場地劃法。班級人數一般在40~60人之間。在一塊平整的場地上,定出圓心,以7m長的呢絨草為半徑(可根據學生人數加大或縮小圓圈大小),用粉筆旋描一圈,勾勒出圓的雛形,然后再沿著粉筆線,用彩色條紋狀(如紅白相間)的寬膠帶粘貼一圈(見圖1),1名學生拉著整卷的寬膠帶,不斷向外卷拉出、并隨時調整寬膠帶的位置,1名學生踩著寬膠帶,腳掌向下用力來回滑壓膠帶,使之充分與地面粘合,直至完成圓的粘貼任務。然后延用此劃法(粉筆描、膠帶粘),將整個圓圈平均分成4個區域,即,A區、B區、C區、D區,在場地A內,由外向內,依次劃、粘3條有間隔的直角同心圓弧(每條圓弧之間相隔0.2m),分別距離外圓1m、1.2m、1.4m;在場地B內,由外向內也劃、粘3條有間隔的直角同心圓弧,分別距離外圓1.2m、1.4 m、1.6m;在場地C內,也是由外向內劃、粘3條有間隔的直角同心圓弧,分別距離外圓1.4m、1.6m、1.8m;在場地D內,同樣由外向內劃、粘3條有間隔的直角同心圓弧,分別距離外圓1.6m、1.8m、2.0m,這樣就組成一個同心圓弧,供不同能力組別的學生選用(見圖2)。

圖1

圖2
2.設計思路。在學生初步了解立定跳遠動作要求的基礎上,通常采用漸進式、差異化的方法加以鞏固和提高。圖2中A、B、C、D4個區域代表4個練習場地和4個練習級別,每個場地內包含有4條直角圓弧,由里向外,半徑最小的1條弧為“起跳弧”(相當于起跳線,從0刻度計起),第2條弧為“良好弧”,第3條弧為“優秀弧”,最外面的一條弧為“出彩弧”,通過跳同心弧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練習與考級比賽,落點不同獲得的評價不同,場地不同練習的級別不同,形成由低級別向高級別的有序推進,這種“跳跳都能夠得著、努力都能摘得到”的設置方式,賦予每名學生成功“出彩”的機會。
3.練習方式。讓學生從A場地開始練習,跳過“出彩弧”的則自動進入B場地,跳過B場地“出彩弧”的則再進入C場地,直至到D場地。為爭取最好的成績、邁向更高級別的練習,學生會格外賣力。此練習模式,賦予每名練習者更多的身份和角色,練習者既是運動員、指導員,又是拉拉隊和裁判員,多重身份、不同責任,“你練習、我指導、我加油、我評判”“我練習、你指導、你加油、你評判”,同伴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比較、相互評判,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學練氛圍。這樣的練習方式時刻影響、感染和激勵著每一名學生。在練習中,對于進步大、勤學苦練的學生應及時表揚和肯定,或稍作點撥、及時指導,幫其加速成長,助其盡快“出彩”。
4.獎勵方式。對于小組內達到“出彩”標準的學生,全組成員就像《出彩中國人》欄目一樣,一起做出“我給你出彩”的手勢,祝賀其順利晉升到高一級別的練習小組中,最高級別的“出彩”,則由教師對其提出更高要求,并與全班學生一起出示“我給你出彩”的手勢,以此鼓勵。另外,由于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差異性,如能力較差的學生有一定進步時,教師也應給出“我給你出彩”的獎勵;如學生通過個人的努力,與之前的成績有較大突破時,教師也應給出最高級別的“出彩”獎勵。
1.場地劃法。以以上方式劃以O1為圓心、半徑為7m的圓,先用粉筆描劃、再用寬膠帶粘貼出一個圓,再向左右或向前后各平移2m,劃2個分別以O2和O3為圓心、半徑為5m的圓,用粉筆描劃、寬膠帶粘貼圓弧,形成A和B2個練習場地,使2個圓環之間的“小河溝”寬窄不一(最寬處為2m、最窄處可統一定為1m),供能力不同的學生選用(見圖3)。

圖3
2.設計思路。在規劃場地時,根據教學需要、視覺新奇、場地局限等主客觀因素,或主動改變條件,或刻意安排組織學生開展差異化漸進練習。運用偏心圓開展立定跳遠差異化漸進教學,也不失一種好的嘗試和辦法。如,在1個標準圓內劃1個偏心圓,也可直接采用2個偏心圓或橢圓組成練習場地,使2個圓環之間的“小河溝”寬窄不一,學生因人而異選擇合適距離進行練習。
3.練習方式。學生從“小河溝”的最窄處開始,挑戰成功后,則繼續向兩側的寬位調移、跳越,直至到達最寬處。或自選合適的間距,成功后迎接新的挑戰;失敗則原地繼續練習,或自動向窄位調移,即下調一個檔次練習,由此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和選擇。另外,為體現性別差異,可對男女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男生必須跳過圓線,腳后跟不可壓線;女生的腳后跟可壓線。
1.場地劃法。在平整的場地上,取起點為A,在同一條線上且相距1m處取終點為B,再取起點A與B垂直的延長線,分別為E點和F點,A點到E點與B點到F點的距離根據學生的人數(每排能站學生的人數)而定,在A點到E點與B點到F點的中間點分別取C點與D點,C點與D點的距離為2m,形成A與B、C與D、E與F的對稱圖形(見圖4),可用石灰劃出此圖形作為練習場地。

圖4
2.設計思路。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教學。1條平直線和1條斜直線或者2條斜直線(“小喇叭”),形成開口寬窄不同的練習場地,其開口的大小,主要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來決定,小學階段通常設置為1m~2m之間。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班級,“小喇叭”寬口對接成“梭狀”,如,1塊籃球場內,4組“小喇叭”在中線處對接(見圖4),解決了班大人多的問題,形成了生生互動的和諧場面,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3.練習方式。采用“八”字線開展分層次推進練習,學生量力而行,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區域。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整體漸向寬開口方向移動、流動或順延,超越最寬處的學生,自動升級為“小教師”,并回到窄口處輔導一名運動能力較弱的同伴,幫助其進步、完成蛻變。分層遞進,輪轉推進,使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1.場地劃法。將1塊籃球場地平均分成8份,形成8塊練習場地,8塊場地分別設置為1.2m、1.3m、1.4m、1.5m、1.6m、1.7m、1.8m、1.9m長的立定跳遠區域,讓學生在練習中知道自己的成績,為晉級練習提供參考(見圖5)。
2.設計思路。把這8個區域分別設為士兵、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將軍頭銜,用頭銜代表數據,用數據反映頭銜,鼓勵學生向高一層的等級組挑戰,反復挑戰自己、挑戰榮譽,不斷沖擊力所能及的新目標,成功與否,都能真實反映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既便于生生、師生、家校的交流,也便于學生隨時知曉自己進步幅度的大與小,與同伴相比差距的多與少,學生的關注度非常高,具有一定的直接性、直觀性。

圖5
3.練習方式。8個立定跳遠區域,按照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讓學生從基層做起,從士兵開始一級一級地向上“晉級”,或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自主申報頭銜并到相應的區域場地開展步步為營、節節高升的晉級之路,以“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不想帶士兵的將軍不是一個好將軍”為口號,激勵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學生成長為將軍后,要學會親自帶兵、協助教師將學困生逐步轉化成學優生,使學生在榮譽光環的照耀下,不甘落后、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有效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的提高。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個別區域內的學生過于集中,可在該區域增加1塊場地,如果選定場地后,不能完成選定場地的任務,可選擇距離短1.0m的目標,待完成目標后,再前進1個目標。
在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于學生的現實情況,著眼于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巧妙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發展需求及學習能力的練習任務,實施差異化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吃不飽”“吃不了”的問題。
自然來稿:1.在日常教學和訓練比賽中運用器材和場地的典型經驗及做法。2.器材的改良與完善、維修與維護、自制教學器材的典型實例請配圖來稿。3.學校運動場地、器材安置和合理放置的照片配以簡要文字說明。4.校園現有的單杠、雙杠、排球架、排球網、足球門、云梯架、跨欄架、跳高架、大小海綿墊、跳箱、山羊等現有器材的開發與利用;現有的足球、排球、籃球、實心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破損器材再開發、再利用;也可從生活廢棄物,如油瓶、飲料瓶、羽毛球筒、羽毛球蓋、飲料瓶蓋等進行開發與利用方面撰稿。
專題組稿:在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時,我國提出了“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冬奧會申辦成功后,“冰雪”項目迅速在學校中開展。為了更好地助力“三億人上冰雪”目標的實現,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冰雪”,請冰雪項目工作者詳細介紹您的“冰雪”經驗與大家分享。1.請簡要介紹您開展的是哪項冰雪運動,重點闡述場地、器材、裝備的自建、自制、自修、自改和保養等。2.冰雪項目屬于高危運動,請從場地完善和參與者自身裝備方面,詳細介紹安全措施。
溫馨提示:1.投稿時,題目前注明“裝備與器材”字樣。2.所有稿件要盡量配圖進行說明,并插入文章的相應位置,并將原圖以附件的形式同時上傳平臺。3.文章配圖要清晰,突出重點,圖片中人物要著運動服、鞋,忌牛仔服、皮鞋。4.每期稿件要在22日前完成投稿,以免錯過專題組稿。
(本選題由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一九中學陳利路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