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夏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浙江樣本
□傅夏仙
浙江是“兩山論”的發源地,也是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先行區”,起步早,發展快,內涵豐富。從發展進程上看,以2000年安吉確立“生態立縣”為起點,到2003年全省開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標志,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全面有序推進;從內容上看,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從農村環境整治開始,到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以及農民素質全面提升培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有效實現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農民收入普遍提高,農村社會穩定和諧。從發展趨勢上看,浙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①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2017年10月18日)。,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勢正在逐漸轉變為發展優勢,城鄉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傳統與現代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源于2003年6月開始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省開展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2013年全省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隨著“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組合拳的應用,浙江美麗鄉村建設達到一個新高度。2016年為進一步深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省委、省政府印發《浙江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對浙江今后5年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基本原則及工作舉措,將進一步全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不斷提升農村的美麗度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
通過在全國率先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浙江成為全國第一個消除貧困縣的省份。在貧困縣消除以后,如何進一步消除貧困鄉鎮?如何推動欠發達鄉鎮的發展?2003年3月,浙江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將原“百鄉扶貧攻堅計劃”的鄉鎮和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鄉鎮列入欠發達鄉鎮,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通過加大區域協作、結對幫扶和政府支持力度,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擴大勞務輸出和引導農民下山脫貧等辦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②《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的通知》,《浙江政報》2003年15期。2007年,浙江摘掉了101個貧困鄉鎮的帽子,扶持了361個欠發達鄉鎮的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個消除貧困鄉鎮的省份。③《看浙江如何扶貧》,《農民日報》2011年11月29日。
2008年10月,浙江發布《低收入群眾增收行動計劃(2008—2012年)》,正式啟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通過開展產業開發幫扶、培訓就業幫扶、下山搬遷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救助覆蓋、區域協作促進、金融服務支持、社會援助關愛等“八大行動”解決低收入農戶增收問題。④《浙江省政府正式啟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浙江日報》2008年10月15日,第1版。2015年浙江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任務。①《戶戶建檔立卡一戶一策幫扶,浙江提前高標準消除絕對貧困》,《浙江日報》2015年12月24日,第1版。

圖/金川
在提升農民素質方面,2004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的通知》出臺,浙江派出農村工作指導員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同時,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民點單、政府買單、三級聯動,依托職業院校、現代遠程教育、電大、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學院)、科研技術推廣單位等各類培訓機構,分門別類,開展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雙證制”培訓。深入實施全民讀書活動、基層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法律六進”與基層巡回宣講活動等等,合力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
在農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2005年,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的實施意見,在全省啟動萬個文明單位與萬個行政村結對的“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2008年開始在全省農村廣泛開展“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2013年開始在全省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截止到2016年,累計建成6527個農村文化禮堂②車俊:《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浙江日報》2017年1月22日,第1版。。從2014年開始,先后在全省廣泛發動、組織開展“我們的家訓浙江百姓重家風”“好家風建設”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家庭落地生根。
發展是硬道理。但怎樣發展?經濟發展是否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從實踐中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論是最早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安吉還是2013年在浙江打響“五水共治”第一槍的浦江,都通過關停并轉大量的工業污染企業、家庭作坊、養殖場等做法減少生產污染源,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施垃圾分類、推進農村星級村建設、建設“美麗庭院”,使農村整體環境得到根本改善,農村新型產業逐漸形成,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日趨成熟。
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在注重農村環境改善的同時,十分強調對農民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引導以及農村傳統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各地依托鄉鎮自辦節目、業余黨校、微型黨課等平臺對農民開展法制方面的宣傳教育,強化法律意識。同時,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基礎作用。一是結合重大傳統節日和農村特色節慶,廣泛開展“賽文化”“文化走親”“百姓周末”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百姓精神生活;二是廣泛開展各級歷史文化重點村、一般村的評比,通過資金扶持等方式開展古建筑的修葺保護和民俗風情的挖掘整理,強化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三是選樹培育當代鄉賢典型,以“最美浙江人”主題宣傳實踐活動為載體,在各地各層面開展“浙江好人”“最美村官”“千名好書記”“萬名好黨員”等活動,培育樹立一大批在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道德楷模、榜樣人物,引領農村的鄉風文明建設;四是不斷發揮“家訓、家規”的德治作用,全面開展制訂修訂村規民約、社區公約活動,不斷增強基層群眾的公德意識、契約精神。浦江縣文明辦、縣婦聯和浦江農信聯社聯合推出“好家風信用貸”專項貸款,將誠實守信這一文明的金字招牌轉化為可用的“活錢”,有效提升了文明家風的含金量,帶動受益者爭當好家風的傳播者和示范者。開化縣廣泛開展“生態版”村規民約強化環境自治,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鄉村環境衛生得到有力提升,生態環境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不斷發力。一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浙江從2006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起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二是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全覆蓋。同時,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財政補助標準。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三是不斷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的水平。持續健全并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截止到2016年,浙江約90%的城鄉社區建起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年食堂1萬余家,90%的縣(市、區)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所有城市社區和大部分農村社區。四是不斷推進城鄉統籌就業。2006年8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深化與城鄉統籌就業相銜接的戶籍、土地、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制度改革,為推進城鄉統籌就業提供政策支持。隨著政策的不斷落實,浙江城鄉居民的“同等待遇”漸成現實。
浙江在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編制規劃,科學把握各類規劃的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總體規劃明方向、專項規劃相協調、重點規劃有深度、建設規劃能落地,初步形成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總規劃為龍頭,系列專項規劃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①夏寶龍:《美麗鄉村的浙江實踐》,《求是》2014年05期。以安吉為例,187個村的美麗鄉村規劃就按照“高度——全國第一、全國唯一,廣度——全面覆蓋、全民參與,緯度——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經度——一次規劃、分步實施”②《中國農民的世代追求——安吉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紀實》,《安吉日報》2010年9月12日,第4版。的要求進行。規劃方案要求遵循以下原則:尊重自然美,以生態為背景,彰顯山水靈秀特色;側重現代美,把生產發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為前提,把開放理念全面融入;注重個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構建整體美,城鄉聯動、產業互動、示范帶動、覆蓋全縣。把一個縣當作一個景區來規劃、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用10年時間把安吉建成“中國美麗鄉村”。2016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首批“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全省共6個縣、市獲此殊榮,安吉縣以最高分值名列榜首。其經驗之一就是以規劃為龍頭,精心繪制美麗鄉村藍圖。③《又一張響當當的“金名片”——全省美麗鄉村示范,安吉第一》,《安吉日報》2016年10月31日,第1版。
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堡壘作用能不能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強不強?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戰場,就是干部隊伍建設的考場和賽場。在重任面前、難題面前,黨員干部能不能擔當、敢不敢碰硬、會不會干成事,“三改一拆”工作就是一塊“試金石”。它考驗的是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鍛造的是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實際能力、優良作風。紀律和規矩是執行力的保證。“三改一拆”事關廣大黨員干部的形象,事關黨委政府的公信力,必須嚴明紀律,做到“四帶頭、四個零違建、十嚴禁”。①“四帶頭”,即領導干部帶頭拆除自身違章建筑,帶頭做好本單位的違章建筑拆除,帶頭做好親戚朋友的工作,帶頭支持拆違工作;“四個零違建”,即黨員干部、財政供養人員、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控股公司四個“零違建”;“十嚴禁”,即嚴禁頂風違建;嚴禁謊報、瞞報違法建筑;嚴禁拖延、拒不拆除違法建設;嚴禁干擾、阻撓或煽動他人干擾、阻撓有關部門依法執行拆違及相關公務;嚴禁唆使、縱容、放任單位或個人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嚴禁替違建者說情、打招呼、充當保護傘;嚴禁散布謠言或過激言論;嚴禁濫用職權,侵害群眾的合法權益;嚴禁以權謀私,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嚴禁實施其他嚴重影響“三改一拆”工作的行為。堅持“正人先正己”,黨員干部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頭沖鋒,才能最大限度地為“三改一拆”行動集聚正能量,形成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的工作氛圍。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加快推進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也錘打出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
美麗鄉村建設牽涉面廣,工程浩大,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明確分工,上下聯動,協同行動。各個項目可以采用目標管理的做法,將總目標層層分解,明確各職能單位目標責任,確保總體目標的實現。比如浦江在農村生活污水的整治中,制定《浦江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計劃》,詳細分解了各部門的目標任務。浦江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辦公室做好指導服務,綜合協調;鄉鎮(街道)負責轄區的政策處理;建設局嚴把設計工作質量關;環保局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散式終端處理設施與生態濕地的布局、建設、管理、驗收,以及環境評估、水質檢測及參加工程驗收等工作;衛生局要統計改廁農戶數,設計改廁方案;工商局要承擔管材抽檢的職責。
厘清政府權責邊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不斷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浙江各地推動“四張清單一張網”向基層延伸,推進政府權力清單“瘦身”和責任清單“強身”。積極推進人事方面的制度改革,結合新時期《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浙江專門出臺實施細則,明確21種干部要調整。加大干部考核的力度,在各個項目中推行量化考核表,確保美麗鄉村各個項目的扎實落地。
農村的主體是農民。美麗鄉村建設在規劃、設計環節要尊重農民意愿,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要引導農民積極投入,廣泛參與。
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大,浙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基本以各級政府部門的投入為主,同時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分擔。以安吉為例,美麗鄉村建設被分解成1600個項目,總投入需120-140億元,縣里利用杠桿原理,設立了專項基金,縣財政每年拿出2億元左右資金,進行以獎代補,同時以“中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為紐帶,以互惠互利為目標,吸引了大量民營資本、金融資本和外資積極參與到項目中來。當時,全縣有136家企業與125個行政村進行合作共建,全縣首批61個“中國美麗鄉村”創建村推出的424個建設項目,共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3.7億元,②《安吉打造“中國美麗鄉村”》,《浙江日報》2008年12月24日,第1版。有力地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農民的配合支持和廣泛參與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以來就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在新的歷史時期,也同樣是我們工作的指南。各級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各群眾團體應該將工作重心下沉,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講明利弊、切中要害。在各個項目的具體推進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真正做到政務公開,讓基層群眾廣泛參與、公開表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基層黨員干部要加強自律,起模范帶頭作用,對部分起負面作用的黨員干部要采取措施嚴加處理;學會傾聽民情民聲,通過走村入戶和百姓加深感情,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對部分確有困難的群眾加強幫扶;積極發揮村民小組、農村老年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③《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求是》,2016年01期。浙江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到202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
浙江是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先行區”。浙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勢正在逐漸轉變為發展優勢,城鄉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傳統與現代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