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勇 王升
文化創新引領特色小鎮發展
——以龍游紅木小鎮為例
□張虎勇 王升

龍游紅木小鎮自2015年6月被列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以來,始終重視文化創新在小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做到規劃中融入文化內涵、建設中厚植文化特色、發展中創新文化理念,在以文化串連“業、景、人”三方面積極作為,成果卓著。紅木小鎮先后榮獲“省級十大示范小鎮”、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等稱號,連續兩年被省政府評定為優秀特色小鎮。紅木小鎮創建的實踐證明,文化創新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引擎。
紅木小鎮地處衢江和靈山江兩岸交匯處,北與諸葛八卦村相近、西與龍游石窟相鄰、東與千年古鎮湖鎮隔江相望,風光獨特,區位優越,是鐘靈毓秀的寶地。小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3.5平方公里,規劃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集聚人口2.5萬人,總投資達80億元。
與傳統小鎮、產業園區相比,紅木小鎮建設融入了產業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形成了“產、城、人、文、旅”五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平臺。其中,“文化是小鎮之魂”,文化創新已成為紅木小鎮創建的核心要素、關鍵環節,引領紅木小鎮建設。
文化創新塑造小鎮“靈魂”。紅木小鎮創建伊始,就聘請國內頂尖的規劃設計公司和專家團隊,精心編制出小鎮的整體布局規劃,定位“以紅木為基,以文化為魂,以生態為底,以產業為本”的發展策略,明確“高端紅木制造、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商務服務、生態住宅‘五位一體’,業態、生態、文態協調發展”的獨特經營理念,尤其高度注重文化的引領作用。在整個紅木小鎮建設中,有兩條重要的文化軸線:一條是歷史文化發展軸,以歷史演進為時光經線,從西漸東依次布局先秦、漢唐、明清和現代風格的建筑,呈現從遠古到現代乃至走向未來的發展進程;另一條是人文中軸線,融入國學、宗教、傳說等文化要素,自南而北布局送子觀音、太母殿、育恩堂、萬姓宗祠、紫檀宮、三圣殿、合一大殿、緣佛山,形成寓意人的一生從孕育出生、勵志成才、事業成功到功德圓滿的全過程。除了在建筑上的文化深耕外,小鎮的產業循壞與生態再造方面,更凸顯自然與人文“肌與機”的融通相長,形成了生態與文化相生相融的良性循環,讓文化串連起小鎮各個要素,釋放強力磁場,將不竭活力注入紅木小鎮創建之中,依山傍水和人文底蘊襯出“高顏值”。
文化創新倍增小鎮“吸引力”。紅木小鎮創建的一個鮮明特征是重視文化對“人心”潤物無聲的感化作用,將文化植入人造景觀細節打磨之中,構建“境由心造、觸景生情”的體驗感受。整個小鎮“灑滿”文化的陽光,一草一木皆成詩意、一島一水全含情意、一宇一景都寓心意。小鎮先后從各地引進珍貴名木,樹齡長的已有上百年,很多古樹寄存著鄉人的牽掛。今年夏天,幾位來自福建政和縣庫區的移民,久久佇立在萬姓宗祠東北面的老香樟前不肯離去,因為他們將這棵直徑需四人合抱、樹齡300多年的香樟視為心靈棲息地。而緣佛圣樹酒店因供奉一株樹齡三千年的羅漢松而得名,酒店呈現的“一層一寓、一房一說”文化主題,達到“人、建筑、自然”和諧統一。可以說,小鎮的景觀和建筑群打造都飽含著文化內涵和人們精神家園的寄托。小鎮內,既有感悟慈孝文化的太母殿、育恩堂、志誠樓,也有體現尋根宗親文化的萬姓宗祠;既有道教、儒學、工匠始祖的三圣殿,也有佛教的雙面觀音造像和緣佛山,以人之心念為焦點,達到儒釋道合一、天地人統一、匠藝心和一。
文化創新營造出小鎮“新場景”。紅木小鎮是在一片荒地上生長起來的特色小鎮,歷史記憶、地域風貌、文化脈絡相對較隱性,但小鎮卻深耕文化,走上了不同尋常的創新路。一是做深特色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紅木文化是小鎮的特色和優勢,小鎮在規劃建設中把紅木文化放大到極致。以紅木為傳承載體,大量采用紅木建造仿古建筑,打造中國唯一的紅木建筑風貌的文化園。由老撾總理特批贈送的八棵五百年老柚木建造的紫檀宮門樓牌坊,成為小鎮地標式的“凱旋門”,這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矗立在人工湖和衢江交匯處的彩虹橋,采用全榫卯結構建造而成,紅木用料達3000多方,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紅木橋;集江南古建之美的沿江長廊,純傳統手工藝精雕細琢,用了紅木1萬多方,為目前我國用紅木料最多的純木質長廊……木都商貿區更是把紅木產品展示、紅木工藝科普、紅木藝術體驗系統集成,平臺化、全景式演示,鮮活地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做透主題文化。小鎮建設依托具有獨特文化標識的景觀區,如情人橋、禪心島、夢幻衢江等等,組織主題文化活動。如今年情人節,小鎮舉辦“七夕情人節”活動,七夕情人相會紅木小鎮的節日氣氛初顯,有望成為“情人節”永久舉辦地。三是做強體驗文化。與中國美術學院、水圣影業等單位合作,設立文化體驗和影視拍攝實習場地。小鎮搭臺,文化唱戲,傳播說戲,正如游客稱贊:游似影吧,住似氧吧,坐似茶吧,看似書吧,不是世外,卻是桃源。
文化創新需要“領路人+集體”的智慧凝聚。文化創新之于特色小鎮創建,既是軟件也是硬件,既是途徑更是目的。小鎮創建工作要懷著遠大的文化理想,方向不偏、內涵不單、特色不弱、潛力不減。文化創新就像一座瞭望塔,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紅木小鎮的掌舵人、年年紅集團董事長金樟溪,就是這樣一位富有深厚人文情懷的領路人。正是他在紅木小鎮建設全過程中承擔起關鍵角色,帶領5000多名紅木創業人傾注文化情懷,投入極大的文化熱情搞小鎮建設。
文化創新始終以提升經濟效益為目標。紅木小鎮的目標是打造集家具制造、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商務服務、生態居住于一體的省級示范特色小鎮,打造“產城人文”高度融合的創新發展綜合體。根據規劃,至2020年小鎮建成,紅木家具制造年銷售額可達6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休閑旅游產業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15億元以上。美好愿景是激勵特色小鎮順利推進的持久動力。
文化創新需要“激發”氛圍與合作共享大環境。夢想是走出來的,文化是種出來的。文化創新與小鎮創建互融互進,需要合適的制度環境、先進的運營理念。龍游在長三角邊緣、杭州灣外圍,很難借滬杭之勢,只有靠不斷完善的制度和創新理念,才能有效促進小鎮的穩健發展。一是需要政府的擔當作為,這是激發小鎮文化創新力的源泉。目前當地政府營造的“創新+挑擔”精神、“不破法規破常規”的創新氛圍,一路創新突破,幫助小鎮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有力推動了小鎮發展。二是需要把文化作為核心理念來經營,這是激發小鎮發展的內生動力。紅木小鎮要把文化創新置于特色小鎮整體發展的戰略地位來統籌,杜絕文化建設空洞化、庸俗化、口號化傾向。目前紅木小鎮專門成立了文化發展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應有的高度,并與國內許多高校、研究機構、文化團體和企業展開合作,借梯登高、借腦生智,使文化創新一直處于大格局、高境界、寬領域的強力運營氛圍中,發揮了文化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后記: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特色小鎮軟實力源于對文化底蘊的深挖,挖層越深,構架就越充實,意味著小鎮可持續發展的活力越旺盛。因此,文化創新在特色小鎮創建中應一以貫之、持之以恒,成為特色小鎮“特而強”“小而美”的基因和標識。比較歐美特色小鎮,如瑞士的格拉斯、法國的普羅旺斯、希臘的圣托里尼、德國的哥廷根及奧地利的瓦騰斯等等,無一不有著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積淀,仍保持以文化創新引領著世界的風騷。
作者單位:龍游紅木小鎮文化發展部/《浙江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