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學 池仁勇 金陳飛 程宣梅
創新引領中小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2017年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綜述
□劉道學 池仁勇 金陳飛 程宣梅
中小企業景氣指數是用來衡量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晴雨表”。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課題組最新推出的《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7年我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探底回升,創新引領中小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企業生產經營基本面良好。排名全國省際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前三甲的江蘇、廣東、浙江三省以雄厚的中小工業先進制造實力和綜合創新優勢領跑全國中小實體經濟的發展;華東和華南地區仍為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蘇州、杭州和廣州3市蟬聯全國主要16城市中小企業景氣排名榜前三強。本文綜述分析該研究報告的核心內容,突出反映近年來我國各地區通過減稅降費降成本激發創業創新活力、通過對接《中國制造2025》促進中小企業提質增效、通過改善政策及服務環境提振中小企業家信心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實效,同時揭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脫實向虛”、產能過剩及均衡發展等問題與挑戰,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振興區域中小實體經濟提供決策參考和研判依據。

圖1 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編制流程與評價體系
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的編制流程主要包括評價對象確定、指標體系構建、數據收集及預處理、景氣指數計算與結果討論等步驟。本研究報告構建的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的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本研究報告基于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中國中小企業景氣評價各分類指數指標體系。(1)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景氣指數(Climate Index of Manufacturing SMEs,ISMECI)基于統計年鑒數據,主要選取反映工業中小企業經營現狀和發展潛力的13項指標;(2)中小板、創業板及創業板上市企業景氣指數(Climate Index of SMEs Board 、ChiNext Boardamp;the New Third Board,SCNBCI)基于深交所上市及NEEQ掛牌交易的中小企業數據,主要選取反映上市中小企業發展景氣狀況的11項指標;(3)重點監測調查的中小微企業比較景氣指數(Comparison Climate Index,CCI)主要基于大數據和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的景氣調查數據兩項指標計算而得。
2017年版研究報告收集了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2萬余家工業中小企業數據,時間跨度為2001-2017年;收集了全國1000余家上市中小企業財務數據及全國約4萬家重點監測調查的中小微企業數據,時間跨度為2011-2017年第一季度。
由于數據龐大,有些年份和地區的數據存在缺失;不同指標的數據在數量級上的級差有時也較大。為此,課題組對收集到的年度數據分別進行了預處理,主要包括無量綱化、消除季節性因素以及剔除非常規數據等。根據各類指數指標的特性,先基于擴散指數及合成指數的方法分別計算出各分類指數。具體計算過程中,使用時差相關分析法、K-L信息量法等并結合咨詢專家意見,分別確定了各分類指數的先行指標、一致指標和滯后指標,根據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先行指標組、一致指標組和滯后指標組各小類指標的權重,再確定各大類指標的權重,最后進行加權計算,合成得到中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Composite Climate index of Chinese SMEs,CCSMECI)。
中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采用純正數形式表示,取值范圍在0至200之間,景氣預警評價以100為臨界值。為了基于可獲得的最新數據進行不同區域的橫向比較,以相應年份各地區工業總產值為權重分別計算得到了近五年來區域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的加權平均指數。2017年中國省際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的計算結果及景氣排名見圖2。分析綜合指數波動的最新趨勢,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圖2 2017中國省際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及平均指數
綜合景氣指數探底回升,企業生產經營基本面良好。2017年,基于工業總產值加權計算的全國中小企業平均景氣指數上升到84.60,增長幅度近10%,顯示當前企業生產經營企穩回升,發展基本面良好。2016年以來,雖然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是在全國各地中小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各級政府減稅降費降成本的政策紅利下,企業負擔明顯減輕,大大激發了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熱情,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
蘇粵浙三省排名前三甲,全國省際景氣排名波動較大。2017年,江蘇、廣東、浙江排名全國前三甲,三省以較高的綜合景氣指數領跑全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集中反映了近年來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主要省份在振興中小實體經濟、完善各類資本市場促進上市中小企業發展、以及通過改善政策和服務環境提振中小企業家信心方面所取得的顯著實效。與2016年相比,部分省份的綜合景氣指數排名波動較為明顯。其中,河北省受雄安新區新設等積極因素影響,同比上升4位排名全國第六;陜西、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受“一帶一路”概念股等拉動,景氣指數排名有所上升。上海、重慶、貴州等省市的綜合景氣指數同比有所提升,但省際排名相應有所下降。
全國景氣指數由東向西分層遞減,省際差距進一步縮小。2017年,全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的地區分布由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向中西部內陸地區分層遞減。第一層次為江蘇、廣東、浙江和山東四省,綜合指數在100以上;第二層次為河南、河北、遼寧、福建、安徽、湖北、上海、四川、湖南、北京、天津11省市,綜合指數在50-100之間;第三層次為陜西、江西、重慶、新疆、山西、云南、貴州、甘肅8省市,綜合指數在40-50之間;第四層次為寧夏、海南、青海等省市自治區,綜合指數在40以下。全國省際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最高的江蘇與最低的青海(33.55)相差近4倍,與上年相比,2017年省際綜合指數區域差異進一步縮小。
七大地區景氣指數華東持續向好,中西部發展潛力巨大。從七大地區排名來看,2017年華東地區綜合景氣指數值高達133.72,同比提升11%,以不容追隨的絕對優勢持續領先全國。華東地區工業中小企業、上市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及反映企業家信心的比較景氣指數都在100以上,顯示了其中小企業綜合發展優勢。華南、華北、華中地區,景氣指數水準較為接近。其中,華南地區指數同比持平,華北、華中地區同比指數有所提升,體現了這些地區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進入攻堅期,既面臨嚴峻挑戰,也有良好發展機遇。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2017年景氣指數總體偏低,而且同比有一定下滑。總體看來,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廣闊空間,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為西部中小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環境,發展潛力增大。
城際景氣指數差距有增大趨勢,城際排名與省際排名不完全一致。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蘇州、杭州和廣州3市以平均123.35的高位指數蟬聯全國16個主要城市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前三位,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為青島、成都、鄭州、武漢、福州、長沙、大連、石家莊、合肥,平均指數為56.72,較上年有所下降;第三梯隊包括烏魯木齊、昆明、西安和貴陽,平均指數為37.08,較上年有下降趨勢。三個梯隊之間差異明顯,最高蘇州與最低貴陽相差約3.98倍,差距同比有所增大。
浙江省是中小企業大省,中小企業量大面廣是浙江區域經濟的特色、優勢和活力所在,也是現階段推進全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及難點所在。2017年,浙江省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排名在江蘇、廣東之后,居全國第三位。從分類指數來看,反映企業家信心的比較景氣指數排名全國第一,工業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和上市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同比都有所回升,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位于全國前列。
“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面向中小微企業推廣使用“創新券”和“服務券”,建立健全各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有力促進了浙江中小企業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發展,景氣指數穩步提升。2015-2016年,隨著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浙江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進入攻堅期,景氣指數出現明顯滑落。2016年以來,浙江省密切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全面啟動實施“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規劃”建設、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等一系列提振中小微企業景氣的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力打出“拆治歸”轉型升級組合拳,積極引導中小企業瞄準智能化、綠色化、專業化、網絡化、品質化和高端化發展目標,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物流、數字內容等新業務,打造全國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區,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不斷壯大了浙江省創新型中小企業群體。2017年浙江省在全面落實國家降成本政策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正為企業減負松綁,激發了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熱情,為企業提質增效創造了優良環境。
研究報告基于浙江省中小微企業培育與監測平臺最新數據,選擇監測企業數量最多的通用設備制造業(1068家)、橡膠和塑料制品業(961家)、金屬制品業(834家)以及紡織業(846家)四大行業作為行業景氣指數測評對象,計算得到了浙江省中小微企業主要行業景氣指數。2017年橡膠和塑料制品行業景氣指數升幅較大,紡織業、金屬制品行業與通用設備制造業景氣指數同比基本保持平穩。
總體看來,2017年浙江省中小微企業主要行業平均景氣指數較2016年有所上升。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實施《浙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著力解決政策、空間、平臺、資金、政務等成長制約問題,精準幫扶小微企業成長取得實效;二是浙江省通過淘汰改造落后產能,整治臟亂差小作坊,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供求不平衡等問題得到緩解;三是浙江省設立振興實體經濟財政專項激勵資金,每年安排18億元用于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極大調動了相關主要行業做強做實中小實體經濟的積極性。
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組合拳”的倒逼機制。近幾年來,浙江省打出了以“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歸”“四換三名”“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八大萬億產業培育”等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系列政策組合拳,倒逼浙江中小微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根據浙江省相關職能部門發布的資料,截至2016年,浙江省累計投入整治資金745億元,關停重污染高耗能行業2163家,搬遷入園或整治提升3577家,完成率100%。2016年“浙商回歸”項目到位資金約3450億元,增長12.5%,有力促進了“騰籠換鳥”和優化結構,為傳統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金融服務創新助推浙江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和臺州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積累了寶貴的“浙江經驗”。螞蟻小微金融、微貸金融、溫商貸互聯網金融等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不斷涌現,使浙江省發展綠色金融、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走在了全國前列,杭州成為全國互聯網金融三大中心之一。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促進本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的多樣性,以開放、民主、包容的形態成為有效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新途徑,有力助推了浙江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帶一路”為浙江中小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浙江擁有戰略交匯、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貨暢四海、電子商務、平臺集成、體制先發和文化底蘊等八大比較優勢。“義新歐”“甬新歐”2條絲路專線,寧波—舟山港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的235條航線,凝聚江海聯運、海鐵聯運網絡優勢推進浙江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此外,浙江省在烏茲別克斯坦、泰國、越南、俄羅斯、塞爾維亞建立5個產業園,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近年來,新建寧波梅山等“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同時發揮跨境電商優勢,著力打造“網上絲綢之路”,全面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進大出”發展空間。
五大亮點。一是全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探底回升,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2016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顯成效,中小上市企業擴容,投融資環境有較大改善,多種利好政策釋放紅利,進一步激發了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拉動中小企業景氣指數探底回升。二是中小企業減稅降費降成本政策奏效,助推中小企業輕裝精裝上陣。實施“營改增”降低了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精簡歸并“五險一金”,特別使工業企業稅負有所減輕,2016年全年為企業減少稅負超過5700億元,其中為小微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元。減稅降費降成本政策持續實施,有力助推中小企業輕裝精裝上陣。三是中小企業在“創新鏈”中發揮協同作用,成長為小巨人和隱形冠軍。近年來,中小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創意前端和商業化后端催生新型業態,在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領域成為提供個性化產品設計及增值服務的新生力量。四是共享經濟助推中小企業成長,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空間。共享經濟利用現代信息通信和網絡技術,使交易成本變小甚至為零,實現合作剩余。共享經濟盤活存量資源,共享金融、技術、人才、設備、生產能力及公共資源,力助中小企業提升核心能力。五是“兩化融合”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制造能力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在中小企業中加速普及,企業通過應用新型信息化軟件,逐步向商業智能轉變,依托電商大數據資源提升精準營銷效果,應用互聯網金融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五大突出問題。一是金融“脫實向虛”嚴重影響中小實體經濟發展。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實體經濟面臨著成本高、融資難、融資貴等挑戰,一方面雖然社會流動性寬裕,但部分資金寬松的企業不愿意投資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資金緊張的企業融不到資,而虛擬經濟因賺“快錢”、賺“短錢”而備受資本青睞,導致企業大量資金“脫實入虛”,形成資金“流動性陷阱”,嚴重影響中小實體經濟發展。二是中小企業缺乏創新人才,提質增效任務艱巨。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人員流動性大,缺乏長期有效的人才激勵與培養制度,單靠工資、獎金和一些日常福利很難吸引到或留住管理、技術等多方面的優秀復合型創新人才;加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完善,這影響到企業提質增效,不利于技術積累與創新發展。三是中小企業產品定位低端,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中小企業產品定位低端,雖然市場相對較大,但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基礎薄弱,導致產高利低、生產集中度低、結構雷同,而微薄利潤禁受不住外部沖擊,依然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四是中小企業產能過剩,結構調整壓力依舊很大。2016年以來,盡管全國經濟形勢回暖,但消費并未出現明顯增長;同質化生產加劇產能過剩及供需失衡,產品銷售更加困難,“僵尸企業”及關停倒閉企業有進一步增多趨勢。五是中小企業獲得感不足,政策實施效果尚未充分顯現。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出臺了大量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涉企收費項目大有削減,但企業仍未徹底“松綁”,仍保留有大量行政事業性、經營服務性等收費項目,調研中不少企業反映扶持政策名目多但企業獲得的實惠少。
相關對策建議。一是金融“脫虛向實”重點支持中小實體經濟。要真正讓金融機構把資金重點投到中小微企業,優化信貸資金結構,不僅新增信貸資金要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存量信貸資金也要提高中小微企業占比,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瞄準“提質增效”強化培育中小企業創新人才。穩定、引進、培養三管齊下,完善各類各層次人才激勵機制。特別重視引進培育企業管理及技術創新的領軍人才(含高級工匠),對領軍人才及其團隊所在企業按照不低于各級財政資助資金總額進行配套投入,充分發揮其在企業提質增效方面的牽引作用。三是依靠“專精特新”助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制訂實施中小企業“專新特精”培育計劃,培育現代中小企業家精神,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做強傳統產業、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優科技型服務業;通過降成本、補短板提升中小企業精益化管理水平;鼓勵企業研制采用獨特原料、工藝和技術,生產個性鮮明的產品,提供獨具特色的服務;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中小企業生產運營中的應用和推廣,逐步實現由低端定位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四是分類化解中小企業產能過剩壓力。引進企業診斷制度,加強對產能過剩行業內技術先進、市場前景較好的中高端產品和項目的差別化支持,促進產能過剩行業的轉型升級;加強對“僵尸企業”的市場監管,防止已被淘汰的落后產能死灰復燃;根據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采取差別化政策,提升財政專項獎補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失業保險等保障資金對于產能過剩企業失業職工的支持。五是強化扶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議政府在實施中小企業稅費減免、財政補貼、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及政府采購等各項扶持政策的過程中,加強宣傳指導與政策落實的監督管理,破解政企信息不對稱難題,切實增強中小企業的獲得感。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重點項目“我國中小微企業景氣指數預測系統的理論與實證研究”(13NDJC004Z)、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小企業連環倒閉風險傳遞與防范機制的國際比較研究”(14BJY08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眾籌扶貧模式及保障機制研究”(16CSH014)及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技術創新與企業國際化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劉道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池仁勇,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金陳飛,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程宣梅,浙江省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協同創新中心專職研究員
2017年我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指數探底回升,排名全國省際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前三甲的江蘇、廣東、浙江三省以雄厚的中小工業先進制造實力和綜合創新優勢領跑全國中小實體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發展景氣需推動金融“脫虛向實”重點支持中小實體經濟、瞄準“提質增效”強化培育中小企業創新人才、依靠“專精特新”助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分類化解中小企業產能過剩壓力、強化扶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