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梅
(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四川 樂山 614200)
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與同步放化療的效果對比
魏慧梅
(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四川 樂山 614200)
目的:探討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與同步放化療的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峨眉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的效果顯著。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全腦放療;靶向治療;同步放化療
在發生腦轉移的癌癥患者中,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非小細胞肺癌包括鱗狀細胞肺癌、肺腺癌、大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肺癌。約有7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病情時病情已發展到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很低。若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生腦轉移,則患者的預后會更差。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放療、化療等保守療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1-2]。多數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經單一的保守治療獲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臨床醫生通常使用綜合性保守療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為探討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與同步放化療的效果,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分別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或同步放化療,并將使用不同治療方案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峨眉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59.61±1.02)歲。隨機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具體的方法是:使用8mV X線中心水平對穿照射患者全腦。每周放療5次,每次放療劑量為3 Gy。放療的總劑量為30 Gy,連續放療2周。讓患者每天口服250 mg的吉非替尼或150 mg的厄洛替尼。每天服1次。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具體的方法是:使用8MV X線等中心水平對穿照射患者全腦。每周放療5次,每次放療劑量為3 Gy。放療的總劑量為30 Gy,連續放療2周。在每個化療療程的第一天,為患者靜脈滴注500 mg/m2的培美曲塞,靜脈滴注175 mg/m2的紫杉醇。在每個化療療程的第一天至第三天,每天為患者靜脈滴注25 mg/m2的順鉑。停藥3~4周后,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治療前后分別使用影像學技術觀察兩組患者病灶的大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相關標準判定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完全緩解: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4周以上。部分緩解:患者的病灶體積比治療前縮小50%以上,且維持4周以上。穩定:患者病灶的體積比治療前縮小50%或50%以下,甚至較之前增大25%及25%以下。進展:患者病灶的體積比治療前增大25%以上。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幾年,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該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數量也逐漸增加[3]。放療、化療均為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4]。但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化療的效果并不理想[5]。
靶向治療是近年來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新方法。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靶向治療可使藥物順利地進入血腦屏障,同時配合全腦放療可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6-7]。吉非替尼是一種口服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厄洛替尼是一種喹唑啉類衍生物,,也是一種小分子化合物。這兩種藥物均可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礙腫瘤的生長、轉移、血管生成,使腫瘤細胞凋亡。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與上述觀點相符。
綜上所述,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的效果顯著。
[1] 凌止鴻,李月明,陳晶.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對靶向治療的療效影響及生存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7(2):207-209.
[2] 張卉,張樹才.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2017(1):61-65.
[3] 崔毓輝,李樹勇,李海燕.全腦放療聯合化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11):1313-1315.
[4] 蒲軍,彭秀蘭.使用全腦放療聯合厄洛替尼靶向療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6(17):3-5.
[5] 鄒喜,陳金梅,洪金省,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TKI靶向治療前后腫瘤體積變化規律及其臨床價值[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2):345-350.
[6] 潘瑩,龔五星,梁翠微,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進展后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6(3):437-439.
[7] 南翔.用分子靶向單抗類藥物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4):294-295.
R734.2
B
2095-7629-(2017)1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