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婭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 408300)
·護理研究·
對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評析
余麗婭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 408300)
目的:探討對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路徑組(n=42)與參照組(n=42)。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路徑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治護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護理質量的評分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路徑組患者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2.38%(1/42),參照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9.52%(4/42),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確切,可顯著降低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臨床路徑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質量評分;心律失常
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以循證醫學為指導、以患者的需求為依據,通過對患者進行規范性、程序化的護理,以期對其疾病的轉歸產生積極影響的科學護理模式,是現代護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本研究通過對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進行介入治療的84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對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接診的84例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0例;其年齡介于48~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81±0.25)歲;其病程介于0.5~7.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9±0.5)年。將這84例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路徑組(n=42)與參照組(n=4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對路徑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其成員包括主治醫師、營養醫生、護士長及責任護士等。由該小組的成員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病情特點及具體需求,參考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及研究成果制定臨床路徑護理表,并嚴格按照該表格對患者進行護理[1]。臨床路徑護理表的內容詳見表1。

表1 臨床路徑護理表
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和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在兩組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問卷調查表,指導其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分,具體的評分項目包括病房管理質量、健康教育質量和整體護理質量。該調查表的總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及護理質量的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路徑組患者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 (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 (分,±s)
組別 例數 整體護理質量 健康教育質量 病房管理質量路徑組4291.11±2.1291.11±2.4490.72±2.65參照組4270.54±2.6571.54±2.1472.34±2.16 t值-7.217.047.17 P值-<0.05<0.05<0.05
路徑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2.38%(1/42),參照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9.52%(4/42),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的對比
進行介入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不過,該手術可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故其在術前易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在術后易發生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因此,對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十分必要[5]。
臨床路徑護理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及流程性的特點。該護理方法主張從患者入院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然后根據其治療的時間、身體素質及病情特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術前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術后病情觀察、并發癥防護及康復指導等,以保障其治療的效果。相關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對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確切,可提高其護理的質量,降低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對在該院心血管內科接受介入治療的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路徑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路徑組患者各項護理質量的評分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2.38%(1/42),參照組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9.52%(4/42),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可顯著降低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提高其護理服務的質量。
[1] 趙愛純,韓俊惠,王紅梅,等.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擇期介入治療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18):372-374+380.
[2] 陳冬瓊.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 3(12):197-199.
[3] 梁琬屏,楊柳枝,蘇小妹,等.以循證護理為基礎的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5(19):100-101.
[4] 蔣冬梅.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9(13):100-101+104.
[5] 張曉娟,周素紅,李洪艷.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3(19):119-121.
R473.5
B
2095-7629-(2017)16-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