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依據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的科學闡釋,筆者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對我們經濟生活、物質領域、精神文明等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本質上是未來城市要有較高品質的人文居住環境,未來城鎮化中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如李文杰在《論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一文中指出:“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就此筆者認為,在面臨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及增長方式轉變的新時期,新型城鎮化與文化建設都有了各自新的內涵界定及意義,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及標準,即:在新型城鎮化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以彰顯人文地域特色為宗旨,通過文化建設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良好城市文化形象,提升本地域或本地區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力。如提到江南,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煙雨水鄉,仕子淑女,書卷之氣;提到滬寧,長江外灘,商賈政要,自信大氣;提到西北,大漠駝鈴,荒蠻原始,粗獷豪放;提到山東,泰山黃河,孔孟故鄉,憨厚淳樸。雖然這些都只是籠統整體的形象,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給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做了定位。反過來,這個定位又對這個地區發展產生影響。同時應該看到,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比如,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比重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及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對于提升城市內在精神品質、提升城市形象、推動城鎮化進程及質量等有著重要意義。
一、在城鎮化規劃建設中統籌規劃文化建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掀起的一輪城市化進程中,出現城市文化建設嚴重缺位、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人民文化活動空間日益逼仄等現象。而在當前根據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筆者認為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將城市規劃建設與該城市歷史文化元素相結合,二是要將文化建設納入城鎮的規劃建設中。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而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環境與城市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城市建設的民族化和地方特色化,如:市民休閑廣場、城雕、旅游景點、綠化、街名、新型社區劃分等城市功能與環境因素在城市建設中要以人為本,彰顯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城市文化發展、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避免重蹈城市文化建設中先破壞后修補、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錯誤。如南京市六合區是茉莉花、雨花石之鄉,目前南京市六合區也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滁河市民休閑廣場、城雕、街名、一城五館等文化設施的建設,是以茉莉花、雨花石為主題,同時考慮了其歷史文化因素,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真正凸顯了人文六合的精神文化風貌。此外,將文化建設納入城鎮的規劃建設是指在城鎮規劃建設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地同步進行文化建設,就此而言,筆者認為應從文化的硬件及軟件方面入手,在大力投入文化硬件建設的同時,積極吸引人才,發揮人才優勢,做好新型社區的規劃,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歷史觀和生態觀,把本地和外來的發展要素都納入規劃和建設中,避免快餐式的工業化、商業化、現代化,以確保文化建設能夠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二、正確處理城鎮化建設與文化保護的關系
筆者認為所謂的文化保護是指對于具有歷史遺留、傳承特性的文化現象所采取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保留,是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一方面要結合城市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切實做好對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還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因素、群眾需求、國家政策、科學技術水平等統籌考慮,尤其要加大對該地區文物古跡、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珍稀資源的保護力度。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好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堅決避免盲目拆掉有歷史傳統文化內涵的村落、舊居,對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必須向文物部門報告,聽從文物部門的意見,不得損害和隨意處置。特別是對一些歷史古跡、文化名勝,寧可為其“讓路”,決不能推倒重來。在重要的文化遺址周圍,要設立保護范圍和緩沖區,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要保護原有的形態。對于部分保存現狀較好、文化內涵深厚的村莊,引入開發企業,實施復原復建,發揮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實現文化遺產的開發性保護。只有這樣,新型農村社區才能真正走上科學健康的發展之路。如地處合肥、六安二市交界處的三河古鎮,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同時古鎮歷史時期的名人、古戲臺、民俗風情等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和保護,與城市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好地再現當年水鄉古鎮的風貌,并形成了一個帶有歷史傳承特性的“新型社區”,同時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商機。此外,對于一些具有歷史傳承特性的文化藝人及文化項目也給予了充分的保護,彰顯了這一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三、轉變觀念,以創新服務為核心,提高文化建設的效率及質量
筆者認為,公共性及服務性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價值體現,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也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本質內容。因此,通過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服務,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增強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創造力及影響力,從而提高文化建設的效率及質量。
首先,加強公共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網絡化服務,滿足城鄉群眾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以六合區為例,目前全區共有文藝團隊137支,大約有4037人,且多數團隊專業化水平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因此一方面要不斷注重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整合資源,不斷擴充公共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通過建設城鎮居民的讀書、看報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及大眾文化活動網絡,使廣大群眾能夠自由自主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產品。
其次,不斷發掘民族特色文化,建立品牌效應,重視民間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著自身特定的文化習慣、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鮮明個性。如長久以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六合人民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其中尤以六合民歌、傳統舞蹈、農民畫、戲曲、民間文學、民間工藝制作、留左吹打樂等最具特色。因此支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不斷發掘和整理、包裝本土特色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文化創作,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活動水平,擴大其覆蓋面及影響力,對于增強本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對于提高文化建設的質量,對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次,以多樣化的服務手段,滿足群眾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從這一層面而言,筆者認為應推進現代各種科技手段在群眾性文化發展中的應用,創造適應時代、貼近大眾生活的文化服務形式,推出內容更加新穎、形式更加多樣、數量更加豐富的藝術、廣播電視作品,提升本民族特色文化作品的數量及質量,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送科技、送文化、送電影、送圖書等免費公益性活動,真正了解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性。
此外,以差異化服務為準則,以滿足不同層次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文化創新。不同觀眾由于年齡、審美情趣、文化層次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活躍在各社區、街鎮、學校、工業企事業單位等文藝團隊的建設,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引導和支持帶有公益性質的文藝團體的建設和發展,從而提供更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讓不同人群享受個性化的文化服務,從而填補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空白,最終建立多元、和諧發展的人文文化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社會工程,社會各方面應在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科學內涵的基礎上,圍繞共同目標協調一致,從上述幾個方面入手,共同推進。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帶動文化,通過二者的協調發展來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必會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為城鎮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源泉,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為廣大人民造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參考文獻:
[1]胡智鋒,楊乘虎.免費開放: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創新[J].清華大學學報,2013(1).
[2]曹愛軍,楊平.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
[3]李文杰.論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J].廣西社會科學,2002(3).
[4]李少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構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縱橫,2007(2).
[5]祁述裕,竇維平.文化建設案例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