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杰
蘇州相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因春秋吳國大臣伍子胥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相城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而久居于此的相城人民更是在兩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傳統手工技藝,制作了聞名遐邇的諸如磚雕、緙絲、御窯金磚、陸墓蟋蟀盆等工藝品,它們不僅文化特色鮮明、技藝風格突出,更具有極高的實用和美學價值。
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隨著地區片面強調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忽視了對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保護,一些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和發展遭遇了嚴峻的挑戰。作為古代小農經濟背景下誕生的手工技藝,其與機械化產品相比,耗時更長,難度更大,規模更小。另外,由于缺乏得力的市場營銷手段和宣傳,導致整個行業入不敷出,難以為繼,因而不少傳統手工技藝面臨人才流失、后繼乏人的困境。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讓傳統手工技藝在工業化時代體現出獨特的價值,是我們主要探討的問題。
一、蘇州相城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現狀
相城的傳統手工技藝,長期根植于民間,其產品多以土石、竹木等為材。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很多民俗被簡化、淡忘的情況下,那些與民俗伴生的傳統手工藝品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漸漸從老百姓的生活中退出,目前相城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存在以下問題:
1.人才斷層現象嚴重,后繼乏人。磚雕大師劉一鳴曾講過,傳統手工藝是一門家族的手藝,為了傳承他曾收過徒弟,但是由于這門手藝工序繁雜,活又累,收入少,所以沒有人愿意去做。由于傳統手工技藝多為家族、個體或作坊式的生產結構,家庭成員就是主要的人力資源,大都沿襲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種傳承方式。但在今天,多少年的生活習俗受到質疑和挑戰,既有的生活模式迅速發生變化,日新月異的外部環境與陳舊的農村形成強烈反差;傳統工藝被現代農村青年視為落后可笑的東西,其潛在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并沒有明顯地凸現;民間藝術及藝人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和肯定,他們的生活狀態也沒有因此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2.部分技藝面臨失傳。部分技藝由于已經退出人們的生活,缺乏存在的基礎,面臨失傳境地。以渭塘鎮的織夏布工藝為例,解放前,織夏布曾繁極一時,是當地農村的主要副業之一,此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進入60年代后,隨著傳統農耕經濟的不斷瓦解,織夏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80年代后基本停止生產活動。現已無人從事織夏布活動。
3.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矛盾。傳統的民間工藝的存在與發展有其特定的時代環境,由于傳統的民間手工藝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改變與市場經濟的沖擊,必然導致部分民間傳統藝術的萎縮甚至消亡。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矛盾,使傳統民間手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嚴峻的時期。
4.交易形式原始落后,缺乏經紀人制度和現代化的商業運作模式。目前傳統手工藝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藝術家兼商人,坐在家里等訂單,這種現象,與高度商業化、現代化的社會格格不入,這種經營模式在市場經濟已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急需改變。如何讓傳統手工藝突破“地域性”的概念,走出“小圈子”范疇,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蘇州相城地區傳統手工技藝保護傳承的舉措
針對蘇州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生存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做了走訪和調研,認為首先對傳承人進行保護,其次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具體的做法:
1.傳承人的保護。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依靠口傳心授師徒相承,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最關鍵因素,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需要傳承人的積極參與。要對掌握民間手工技藝的藝人,尤其是年輕的手工藝人們,在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方面給予提升,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手工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所肩負的重擔。政府可以為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創造優良的傳承環境和文化氛圍,并通過一定的方式改善傳承人的生活條件,甚至可以成立相應的機構支持扶植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使傳承人沒有生活之憂。作為掌握著傳統手工技藝的藝人們,也要充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提高個人文化水平,加強個人的審美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態。
2.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一代代手藝人為中國傳統手工藝書寫了無數輝煌的篇章。但隨著生活環境與審美觀念的巨變,傳統手工藝題材老舊、作品雷同、審美陳舊、缺少設計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傳統手工藝就必須要立足傳承,致力創新。
任何傳統手工藝,只有激活于當下、融于當下、活在當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從過去走進當下,走向未來。創新是手段,若不創新,傳承也只能是一條沒有出路的死胡同。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創新,就是對傳統手工藝的一種傳承。換句話說,創新的本質就是傳承。就以蘇繡為例說明。最早的蘇繡針法單一,只有平繡,注重如實描摹圖文、實景,隨著代代文化素養高的繡娘的加入和創新,才出現了亂針繡等創新針法,蘇繡才可以大膽地藝術性地再現作品光影靈動的立體效果。繼而,此種繡法便順利成章地成為業內使用率極高,能夠完美表現近現代繪畫與攝影作品的寫意針法。這種創新,極大地豐富了蘇繡的藝術表現能力,讓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上所述,只是這次調研的心得與思考。當下中國傳統手工藝迫切需要創新。我們只有在傳承人知識水平提升的基礎上,做好傳承,同時在傳承中尋求創新,才能找到傳統手工藝的持續發展和振興之路,進一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