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一年又一年不間斷地尋找,一次又一次跋山涉水。為的是能找到最美最好的鄉村教師。在五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評選中,湖北省推出了4位最美鄉村教師和兩位“特別關注老師”。在尋找和采訪中我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我心中也有一個信念:找到了就能改變他們和學校的生存狀況,甚至是命運。這樣也不枉費我做了7年的鄉村代課教師。
由光明日報社和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最早是由光明日報發起創辦,旨在希望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推動國家關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落地生根,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2015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在這幾屆活動中,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數百名編輯記者深入農村教育最基層,尋找和挖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典型,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真實人物形象詮釋出鄉村教師的中國夢和“鄉村教育夢”,引起全社會強烈共鳴。社會輿論對活動體現出的主流媒體社會擔當予以一致肯定,一批愛心企業、公益基金和社會組織紛紛捐款捐物,為鄉村教師和鄉村學校提供資助和各類文化扶持,切實解決了一大批鄉村教師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每年的尋找,是通過媒體尋找、社會推薦、個人自薦三個渠道廣泛征集人物線索。最終由活動評委會投票選出十名“最美教師”和一個“最美教師團體”,同時推選出十名“特別關注教師”。在宣傳報道方面,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傳遞正能量的積極作用,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講述》等重點新聞欄目,以及《光明日報》的重要版面大力宣傳尋找和發現優秀教師典型的感人事跡,展示最美教師風采。此外,還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努力擴大每一屆“尋找最美教師”活動的影響力。推選出的最美教師個人和團體將參加“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該典禮于每年的教師節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向廣大教師獻上節日的問候。
在尋訪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位教師:“特別關注老師”田育才和“最美鄉村教師”秦開美。正是因為他們的感人事跡,我收獲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中國新聞獎。
在第三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中,“背簍校長”田育才最讓我感動震撼!他用責任詮釋了師者對學生最誠摯的愛,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鄉村教師的平凡和偉大。為什么他有這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信念?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從何而來?我帶著這些疑問去采訪。
《背簍背出的鄉村學校》這篇報道是怎樣寫成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田育才的過程浮現在我眼前……
2012年的夏季,去哪里找?記者首先想到的是到貧困山區,特別是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山里的孩子只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改變命運。鄉村教師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為大山里的孩子點燃希望的火種。
據統計,全國農村教師有864萬人。年齡老化,卻承擔了6600萬農村孩子成長教育的使命。正是他們構成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石。可是,他們的真實境遇卻很少為人所關注,竟然還有批評家認為,農村教師“素質低下誤人子弟”。
2012年6月上旬,記者分析了湖北各地市州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狀,發現鄂西恩施的辦學條件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
起初,記者并沒有將田育才作為重點采訪對象。因為河溪小學有較為完善的校舍,相較于那些還是茅草屋或危房的學校,不算艱苦。在這里教書、當校長,比不上大城市,但作為典型人物來報道,感覺分量不夠。事實上并非如此。原恩施市雙河鄉教育站站長陳學國告訴記者,12年前,河溪非常窮,在當地,背簍是唯一的運輸工具。學校能有今天,可以說,是田校長“背”出來的。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背簍校長”。記者暗想,這個用背簍能“背”出學校的人,難道是“新愚公”?要尋找問題的根源,只有到田育才的同事、鄉親和他的學生中找到答案。記者坐火車,轉汽車,再翻山越嶺步行至天黑才到河溪小學。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屬于全國11個集中連片貧困山區之一。四面環山的河溪村距離最近的集鎮還有25公里,去一趟鎮里來回至少4個小時。2007年,只有一條簡易的機耕路。在這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河溪小學開齊了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等所有課程,曾兩次代表新塘鄉參加恩施市小學生英語口語競賽,獲得一等獎。老師們說,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田校長。
從最近的雙河集鎮到河溪小學,沒有車路。記者按照事先準備的地圖,邊走邊問。蜿蜒曲折的山路凹凸不平,一面臨山,一面是懸崖,不時有小石子滾落下來。有的地方只能一個人通過。即便是空著手走,都膽戰心驚。38年了,師范畢業的田育才走出了大山又回到了山溝。就是走在這樣的山路上,他不僅用背簍背回了學生的教學用具、老師的生活用品,還“背”出了一所學校。
路上,聽說是去采訪“背簍校長”,村民們都主動熱情地給記者帶路介紹。原來,大家幾乎都是田校長教過的學生。村民們告訴記者,以前,村里連條路都沒有,進鎮的山路完全是人踩出來的。2000年,為了讓學校的村里用上燈,田校長和老師、村民們抬著電線桿走了3天,由于山路陡峭,眼看快到了,電線桿摔碎了。精疲力竭的老師們望著破碎的水泥塊痛哭起來……為了學生,老師甘做駱駝。
2004年,田校長東奔西走籌到了5萬元經費維修宿舍,他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將建筑材料背到學校。不到一年的時間,為了節省運輸費,他和老師們光水泥就背了3萬多公斤。2005年秋季開學,迎接孩子們的是一個“嶄新”的學校——操場平整了,陽臺翻修了,教室粉刷一新,老式廁所改成沖水的,同時還建起了沼氣池、浴室。
為人師表,田育才猶如他的名字一樣,“培育人,就是要培養他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同事周陽艷告訴記者,田校長在山里教了一輩子書,當了幾十年校長,他是村民心里的精神支柱,就像一根矗立在大山上的電線桿,給學校和村里傳遞著光明和希望。
沒到退休年齡,田育才主動提出要辭去校長職務。按常理,當校長是不需要辭職的。更何況,學校是他用心血和汗水建起來的,就像他的孩子一樣!怎會舍得放手?田校長告訴鄉親們:“現在,我年紀大了,思想和知識跟不上時代。要給年輕人鋪路、讓路,這樣,河溪小學的未來才有希望。”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明白了,因為山里的學校條件艱苦,待遇低,很難留住大學畢業的年輕老師。2007年,河溪小學來了兩位年輕的女老師,田校長為了留住他們,把兩人當作自己的親閨女。他還有意識地培養鍛煉管理能力較強的周陽艷,讓她主持教學管理等工作。2010年,“背簍校長”有了新傳人。在新校長周陽艷的努力下,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采訪中,記者問田育才有什么心愿。他回答:“希望有更多的年輕教師來這里。”望著腰都伸不直的老校長,記者有些心酸,他的心里只有學校和學生。
回程路上,崎嶇的山路,田校長背著背簍、拄著拐杖的身影,山里的娃天真的笑容,周校長備課時認真的神情……一幕一幕,像電影一樣在記者的腦海中反復播放。
在尋找和采訪最美鄉村教師的過程中,記者不斷地被感動、被震撼!老校長的“背簍”總在鼓舞我。
回到繁華鬧市,記者時常想起恩施溪河小學孩子每天起早貪黑爬山路,在簡陋的教室里讀書的情景;當聽到城里老師抱怨工資低、工作重時,記者眼前就會浮現田校長背著背簍的偉岸身軀……如果處境互換,不知會發生什么情形……
在中國,許許多多像田育才一樣的鄉村教師,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大山。他們在工資待遇、學習機會以及教學條件等方面,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懷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沒有鄉村教師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沒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貧、敬業奉獻,不知當今農村教育狀況將會如何!
當人們被無數個鄉村教師的奉獻感動著的時候,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且正在艱辛工作的最美鄉村教師。目前,在我國鄉村學校,尤其是一些山區、邊區的村小和教學點師資匱乏、人員老化、新人流失、補充不易。
我們關愛鄉村教師,更需要著眼于社會發展的需求,切實拿出決心勇氣,真正傾聽、關愛鄉村教師。“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要求,時不我待,我們需要把這種關愛進行得更深入、落實得更徹底。
(作者為光明日報記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