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提要] 文化產業是一國文化的體現形式,也代表了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全面升級不僅可為其他省市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同時還有利于輸出我國特色文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從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本文根據北京市自身特點,著重分析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貿易;產業集聚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基金項目: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大學生研究訓練[URT]計劃項目:“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7J00010);指導老師:王姝怡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2日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文化產業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帶動其經濟發展并引導國民價值取向,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文化產業不僅為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為推動本國文化向其他國家滲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文化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0,254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4%,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總體看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依然有較大差距,促進文化產業持續發展,并使其在經濟增長、社會轉型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因此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豐富的人才資源、旺盛的文化需求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等因素都共同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全國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與我國文化中心地位和自身文化資源優勢相比,北京市文化產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研究,不僅可為其他省市提供借鑒,同時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培育文化氛圍、加強首都人文環境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123億元,2016年已增長到30,254億元,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文化產業也已成為北京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促進北京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排名顯示,北京得分為84.72,位居全國第一,如圖1所示。文化產業除了直接的經濟貢獻,還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推動北京向創意城市的轉型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化。(圖1)
(一)產業規模逐步擴大。2005年,北京市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發展,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重點扶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增加,成為首都經濟中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3,964.3億元;2017年1~7月達8,046.1億元,同比增長8.2%。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單位數量及從業人員數量的增長,從而緩解了就業的壓力。2016年,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達198.1萬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近13%。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1,697.7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570.5億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4.3%,居全國首位,對北京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拉動作用。(圖2)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北京市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以軟件、網絡和計算機服務業為主,其他各行業國內領先的產業結構體系。軟件、網絡和計算機服務的資產和收入近年來呈不斷上升態勢,2016年收入合計7,010.70億元,占比達到39.2%,從業人員98.30萬人。廣告會展、旅游休閑娛樂、廣播影視、其他輔助服務四大行業發展較為平穩,而新聞出版、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以及文化藝術四類行業則面臨一定增長壓力。(表1)
(三)產業園區集聚效應顯著。自2006年開始,北京市分四批共認定30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如表2所示,覆蓋了全市16個區縣及文化創意產業的九大領域。此外,一些區縣也自行認定了一批文化集聚區。通過集聚區建設,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分行業的空間集聚。產業集聚區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表2)
(四)文化貿易發展迅猛。文化貿易在北京市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2006年北京市文化貿易額僅為12.65億美元,2016年已達46.9億美元,同比增長9.5%。其中,進口27.5億美元,出口19.4億美元。從具體分類看,核心文化服務進出口27億美元,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20億美元。2017年1~6月,北京市文化貿易進出口總額22.94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出口額9.78億美元,同比增長21.8%,進口額13.16億美元,同比增長4.3%。動漫游戲出口、圖書版權輸出和電影出口是北京市文化貿易出口的優勢項目。
此外,北京市加快實施文化企業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國際業務。2015~201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項目)中,北京共有包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等70家企業項目上榜,重點項目達37項,占比分別為19.9%和26.6%,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二、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規章制度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對于文化產業愈加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并沒有制定相關法律,特別是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缺失。北京市也沒有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進行明確規定,對知識產權侵權處罰手段和力度不足,市場上文化產品盜版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正版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困難。此外,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制定有待進一步加強力度,人才扶持和金融政策的缺失可能造成文化產業人才流失以及中小文化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難以滿足行業長遠發展需求。endprint
(二)高端復合型人才短缺。北京市擁有眾多高等院校,人才資源相較處于優勢。應當注意到,盡管一些高校已經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但仍存在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高素質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欠缺,難以滿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文化產業持續發展需要以人的創意和思想為驅動力,高端文化貿易人才培養的不足會嚴重制約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文化產品質量有待提升。北京市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不多,文化產品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產品趨同化問題嚴重,具有國際影響力、體現北京文化內涵的產品不夠豐富,充分體現原創能力的產品有待進一步開發。
(四)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不足。文化協同應當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內容。盡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但目前三地在文化產業方面依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協同機制,統一的文化市場推進較慢。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區域間資源不平衡、區域內資源整合開發不足等原因都導致目前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存在一定障礙。
三、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金融支持服務體系。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應與國家戰略同步,盡快出臺相應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通過各種政策扶持和資金獎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此外可借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針對文化產品版權保護問題進行立法,這不僅可為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也能作為一種新的嘗試,起到示范作用,積極帶動其他省市地區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資金支持,政府應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擴大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制。此外,金融機構應搭建中小文化企業金融服務平臺,適當進行信貸傾斜,扶持促進其成長,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
(二)加強人才培養,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目前,我國仍然處于文化產業發展起步階段,人才匱乏且專業性不強。北京市應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各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力爭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保障。還可以落實人才扶持政策,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人才,特別是海外人才,充分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不斷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充分利用首都文化資源和創新資源的優勢,以文化為基礎,融入創新發展的元素,結合互聯網、新媒體、高科技等手段,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北京文化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三)深化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在京津冀三地中,雖然北京市文化產業目前實力最強,但是持續發展需要更為廣闊的資源和市場支撐,因此與河北、天津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北京市應與河北、天津進行充分溝通,加強政策的協調性,讓文化政策成為文化協同發展的推動力。此外,統籌文化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指導原則,鼓勵部分產業轉移至河北和天津。加強京津冀文化資源對接,借助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區域內文化產業合作。
主要參考文獻:
[1]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規劃(2014-2020年).
[2]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
[3]荊嬋,石柱君,李婧.京津冀傳媒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5.
[4]丁兆慶.關于加快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