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力+李君+王園園
[提要] 管理學領域的制度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制度壓力、制度的約束性以及制度合法性,對制度機會的分析極少。事實上,能夠利用制度機會的企業并不是少數,因而有必要將制度機會與制度壓力分析相整合。從企業內部而言,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必須與制度機會相匹配。企業為利用制度機會,可能造成資源與能力的鎖定,這種鎖定一方面會形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企業無法利用其他類型機會的問題。
關鍵詞:顯性的制度復雜性;制度敏感性;制度機會開發;制度機會利用;制度SWOT分析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1BGL003)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2日
企業面臨多面性、差異性的制度環境,在中國轉型經濟的條件下尤其如此。例如,中央與地方利益不一致導致制度環境縱向沖突;多種制度邏輯的目標差異導致制度環境橫向沖突;正式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不同取向導致制度環境的內容沖突。陸亞東進一步認為,除中央與地方的制度環境沖突之外,同一地區的不同部門制度環境也不一定相同;其次,地區或部門領導的變動也可能導致制度的波動。上述情形要求本土企業必須對制度復雜性有所響應,本土管理研究亦應充分關注本土制度復雜性問題。
然而,目前有關制度復雜性的中文文獻數量還很少,且未抓住中國本土的核心特征。西方制度復雜性理論緣起于制度邏輯概念,制度邏輯指的是指導場域活動者的基本規則,涉及在組織場域中占優勢的信念系統和相關的實踐活動。THORNTON認為,西方企業主要存在六種制度邏輯:市場、企業、職業、家庭、宗教和政府,多種邏輯相互競爭主導權。上述理論應用于中國本土,如下三個特征尤其重要:(1)中國企業面臨的最重要的制度是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2)THORNTON六種制度邏輯中前五種往往是內生演化發展的,而政策邏輯則往往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因而具有外生給定的性質。在制度復雜性的共演系統中,前五種的變化較慢,而政策的變化較快;(3)THORNTON主要揭示的是不同場域,例如市場與企業、職業與家庭等不同場域之間的差異或沖突,而中國本土企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如前所述,往往是同一場域中的矛盾沖突。基于上述三點,本文將中國本土企業面臨的制度復雜性問題稱為顯性的制度復雜性,而西方主流理論中的復雜性稱為隱性的制度復雜性。
一、制度機會概念的提出與制度機會的來源
制度環境對經濟活動和公司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也是經濟組織效率差異的決定性因素。主流理論注意到,在轉型經濟中,政府的政策缺乏連續性和一致性,使得政府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預見性,增加了市場交易費用和不確定性。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政府政策變動導致的顯性制度復雜性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機會,目前尚沒有文獻注意到這一點。從制度演化性這一主流觀點出發,西方更加強調組織合法性的獲取,而轉型經濟快速變化的政策以及制度復雜性,要求企業不僅做到合法性,更要快速適應制度的變化。簡言之,企業需要把握制度機會獲取競爭優勢。
本土企業制度機會主要來源于政府政策,它包括三個方面:(1)政策優惠,包括產業政策和地方招商政策,這一類政策常常給予相關企業以資源優惠、稅收減免;(2)政策性準入。發展中國家出于國家層面發展計劃或國家安全性的考量,會設置某些行業的限制性準入,而這些準入在某些情形下會部分或全部開放;(3)政策導致的市場環境變化。典型的如房地產市場,政府政策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周期。如果企業能夠把握上述制度機會,就可以形成競爭優勢。
二、制度機會下的企業戰略
(一)制度機會識別。在顯性制度復雜性條件下,制度機會存在的時段很短,因此要求企業能做到快速識別。企業對制度機會的識別有賴于企業的制度敏感性。制度敏感性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企業領導者的履歷。中國本土一部分企業高管本身就有政府部門工作的經歷,因而對于制度機會有充分的敏感;(2)企業的政治關聯。一部分企業長期保持與政府的良好關系,因而更容易獲得相關信息。政治關聯顯然有助于企業的制度機會識別;(3)企業歷史發展路徑。部分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受益于制度機會,因此在戰略注意力分配時將相當一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制度環境。
(二)制度機會開發。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察判斷保持對制度機會的敏感;另一方面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需要企業通過戰略行為來爭取。國際學術界將企業為了謀求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環境而影響政府政策與法規制定和實施的策略稱為企業政治策略。顯然,企業政治策略的一個重點內容是制度機會開發。
(三)制度機會利用與資源、能力的匹配。無論是制度機會識別還是制度機會開發,都需要企業投入一定的資源和培養相關的能力。一般認為,企業的資源包括金融資本、實物資本、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制度機會與企業的人力資本、組織資本關系密切,如前所述,制度機會識別和開發都需要不同于傳統市場經營的專門人才,而就組織資本而言,企業需要建立與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密切聯系。
事實上,不只是中國本土企業,美國黑石公司、高盛公司等都是善于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制度機會的優秀企業。要將制度機會轉變為利潤,除了識別與開發之外,最終還需要機會利用這一過程。不同的制度機會要求企業具有不同的資源與能力。以產業政策機會為例,不同的產業政策有不同的目標,大致而言,一部分產業政策圍繞高新技術發展,這部分產業政策的優惠補貼需要企業在高新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的實力;一部分產業政策圍繞支柱產業發展,這部分政策優惠需要企業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一部分產業政策圍繞地方稟賦優勢而展開,這部分政策優惠需要企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企業不可能利用以上所有的制度機會,只有將企業的資源能力與制度機會相匹配,才能最終實現制度機會的有效利用。同時,企業為利用制度機會,可能會造成資源與能力的鎖定,這種鎖定一方面會形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企業無法利用其他類型機會的問題。endprint
三、制度SWOT分析
從企業戰略的一般原理而言,制度不僅能帶來機會,也能帶來壓力。一項制度對于某以產業的部分企業而言是機會,由于產業競爭的存在,這一制度對于另一些企業就是壓力。除此之外,一些政策如淘汰過剩產能等就更體現為直接的制度壓力。Scott將制度壓力劃分為規制壓力、規范壓力、認知壓力以及上述三者的組合型壓力。淘汰過剩產能等產業政策就屬于規制性壓力。
目前,管理學中制度研究的文獻主要集中于制度壓力、制度的約束性以及制度合法性,而對制度機會的分析極少。事實上,能夠利用制度機會的企業并不是少數,因而有必要將制度機會與制度壓力分析相整合。同時,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必須與制度機會的利用、制度壓力的緩解相匹配。將上述思路整合起來,實際上就是制度的SWOT分析。SWOT分析從企業內部而言,它關注的問題是企業在應對制度壓力或利用制度機會時的優勢與劣勢;從企業外部而言,它關注的是制度機會或制度威脅。以上分析構成一個完整的制度復雜性的理論框架。
主要參考文獻:
[1]Guan J.,Zhang J.,Yan J.The Impact of Multilevel Networks o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5.44.3.
[2]Greenwood R.,Diaz A M.,Li S X.The multiplicity of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2.
[3]Betjargal B.,Hitt M A.,Tsui A S.Institutional Polycentrism,Entrepreneurss Social Networks,and New Venture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56.4.
[4]Friedland R.,Alford R R.Bringing Society Back in:Symbols,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