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罕
[提要] 在連云港港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核心區和先導區建設,力求打造區域性國際樞紐港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是帶動港口發展的關鍵舉措。本文就連云港如何推進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進行研究,在連云港發展現狀調研基礎上,結合目前港口轉型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物流港;產業港;現狀調研;對策研究
基金項目:2017年度連云港市委書記市長圈定重大課題基金項目:“推進連云港港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LSYZ17204)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0日
2016年,連云港市出臺的《連云港市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強化連云港港口、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為連云港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導。同時,連云港具有優越的港口基礎條件,作為江蘇省唯一的深水海港,同時又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條件優異的交通體系連接陸海兩種交通方式,為大力發展臨港產業,促進連云港轉型提供了良好的現實基礎條件。
一、連云港發展現狀
本文圍繞研究對象展開了調研與研討,相關現狀匯總如下:
(一)“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機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可以憑借地理交匯點與重要經濟工作示范區的有利條件,對港口的建設業務進行優化配置,并使港口建設性質的業務能夠更好的適應產業基地建設整體需要。在連云港港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核心區和先導區建設,力求打造區域性國際樞紐港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是帶動港口發展的關鍵舉措。連云港港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是“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連云港政府相關政策引導的方向。
(二)臨港產業發展條件成熟,規劃逐步落地。連云港港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的關鍵決定因素是連云港臨港產業群的發展,臨港產業是連云港港轉為產業港的基礎,目前連云港發展臨港產業的條件日趨成熟。連云港的港口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并且可以在對外經濟性質業務運作方面具備很強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臨港區域的工業發展活動可以憑借工業活動的主要優勢適應工業常規工作運作的基礎性條件要求,并使有利因素可以更好地憑借港口資源優勢實現對區位優勢的更好實現,以便現代化交通管理工作體系可以有效地適應經濟性質工作的處理需要,并為具備過境性質業務訴求的資源提供有利條件。同時,《連云港市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指出:連云港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同時特色園區建設,由規劃變成現實,連云港化工產業園區、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園相繼落地建成,港口物流工作的優化處置還必須在拉動性質產業因素的影響下順應港口支撐性因素優化控制要求,并保證互動性質的格局能夠順應臨港產業鏈優化控制需要。同時,“十三五”期間連云港將規劃建設10個創新產業園區。
(三)連云港在同類港口中競爭優勢不明顯。連云港港口面臨激烈競爭,優勢并未充分體現,整體經濟水平包括港口發展水平未達到預期高度,包含多種原因;地緣方面處于蘇北,省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內在方面缺乏長遠考慮和系統規劃,缺乏耐心與超前意識,一味追趕;發展方面一直跟著其他港口亦步亦趨。聚焦港口物流方面,在物流供需方面存在矛盾、產業發展傳統落后。產業發展方面,連云港物流企業多,但是物流業務形式單一,物流服務模式落后,缺乏系統性規劃與引導,能提供的物流服務以低端的儲運為主,物流行業整體效益不高,物流專業技術應用整體偏低,缺乏行業領導者。
二、存在的問題
本文通過調研分析,匯總出連云港港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中存在以下一些關鍵問題:
(一)臨港產業良性生態環境尚未形成。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在連云港,石化、冶煉、家裝、鋼材、食品加工、木材等產業發展初露端倪,但發展規模與規范性不足,尚未形成完整供應鏈,這種狀況制約了產業的相互推動發展,主要原因在于在產業規劃與發展中缺乏現代流通理論的指導,從而造成目前臨港產業良性生態環境尚未形成,難以吸引產業招商投資。
(二)缺乏優勢與特色主導產業支撐。長期以來,連云港的產業發展跟風發展現象比較嚴重,追隨最新的潮流,產業層次偏低,基礎設施不配套,港口功能不健全,支柱產業未成形。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環境下,跟風發展而缺乏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存在大量的弊端,比如目前大量引進化工等污染大的產業,破壞了連云港本身非常好的自然環境。沒有結合連云港自身的特點,重點培育優勢產業、綠色產業和特色產業。招商性質工作的持續推進還會為連云港土地資源經濟價值的進一步實現創造有利條件,并且保證稅收與政策性質的因素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積累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有效保證連云港的諸多經濟性運作因素可以與加工行業的利潤因素控制需要相適應,保證不同層次的生產性質業務能夠在核心競爭力因素的帶動之下促進產業主導條件的完善。
(三)產業發展缺乏系統性,缺乏規模,帶動港口發展的內生力不夠。連云港現有的港口產業優勢相對較低,很多產業在集中度控制方面顯現出明顯的不足,十分不利于經濟業務競爭力的優化,導致很多項目在產業層次控制方面,無法適應大型港口的優化建設需要,最終影響了港口的關聯度控制工作水平,很難適應港口常規業務依賴程度的完善化處置。港口的產業層次也較低,缺乏技術創新性,難以形成大型龍頭企業與配套延伸的產業供應鏈,臨港產業附屬服務行業發展落后,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行業能力難以滿足臨港產業發展需求,如果不改變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難以從內生力方面去推動港口發展及向產業港的轉變。
(四)港口物流發展滯后,存在“重硬輕軟”現象,缺乏專業人才。連云港港口物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加之信息資源不能共享、管理松散,使物流成本加大,效率低下。物流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明顯偏低。港口的發展活動很難在經濟性質的業務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市場化業務的運作難以保證在現代化業務建設方面具備與現代港口資源實現業務對接的優勢,一些管理性質的工作呈現出較為粗放的特點,并且管理工作的硬件資源在價值方面無法適應港口常規經濟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導致很多現代管理工作的技術資源難以有效的適應公共信息資源平臺在信息交流性質業務領域的運作要求,造成很多硬件資源流通工作在效率因素控制和成本管理方面,難以憑借商業活動的專業化優勢,與港口商業活動的個性化需要保持一致,難以順應成本控制的有利條件。endprint
三、由物流港向產業港轉變的對策建議
(一)打造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臨港產業群。首先,要結合當前已經擁有的臨港產業資源特點,對供應鏈業務體系的建設需要加以分析,有效的保證供應鏈思想理論可以在產業群的優化應用過程中,與產業規劃活動的具體需要相適應,并且保證政策性因素的有利條件,可以適應政策優惠性的控制需要,為產業配套體系的優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產業集聚效應,有效的保證產業資源優勢能夠為后續的招商業務創造良好的基礎性條件。要采用招商工作精細化處置的模式,對不同特點的招商工作進行產業鏈拓展處理,并使全部的區域競爭性質的活動都可以在產業競爭力得到明確的情況下,與系統性質工程的優化建設需要保持一致,以便產業資源的競爭實力能夠適應系統工程的市場化發展趨勢,并使龍頭產業可以在臨港產業發展中,憑借第三方產業機構的屬性實現經濟層面價值的優化控制。地方政府應該制定好適合本地區的臨港產業發展政策,做好營商環境,通過軟性服務,提高本地區產業吸引力。
(二)物流及其他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以滿足臨港產業需求。依托港口和陸橋優勢,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重點發展港口物流和空港物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保稅物流,提升大通關服務水平,以服務臨港工業為重點,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和物流樞紐。積極發展金融和信息服務業,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為社會各方面提供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法律中介、會計公證等專業性技術服務。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和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特色專業市場和連鎖經營業態。在對物流服務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實現與臨港產業群共贏體系,推動物流業與臨港產業聯動發展,建立面向企業用戶的一體化智慧供應鏈管理服務體系。促進臨港產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探索“商貿+互聯網+物流”融合發展新模式。
(三)促進區域內跨產業的交流互動。促進區域內跨產業的交流互動,形成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從而避免產業結構的趨同性,形成區域間競爭,導致整體經濟下降,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促進區域內跨產業的交流互動,實現在整體上互補互利。區域內產業交流能增強產業間的前后向聯系,注重新增產業與原有產業的結構互補。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創新產業或主導產業,在綜合考慮產業結構和運輸成本的基礎上,圍繞臨港產業群形成合理的專業分工格局和經濟發展圈層。本文認為連云港臨港產業結構應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調整優化。
(四)統籌物流與臨港產業集成化發展。隨著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集群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分工上不斷細化,對物流服務的要求以及依賴程度勢必會不斷提高。物流硬件資源的建設工作必須嚴格結合業務載體的特點進行優化配置,并且保證產業活動的規模因素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完整的整合處理,以便產業規模的優化配置工作能夠在經濟體制的完善化過程適應產業資源的成本控制需要,為產業資源優勢的有效控制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除此之外,必須強化物流業務效率的關注,保證物流資源可以在基礎設施因素得到優化配置的情況下,與港口資源的集群控制模式相適應,保證疏導運輸性質的產業活動可以憑借物流產業資源的重復性特點,與物流園區管控模式相結合,憑借集成化業務的優勢,對物流業務進行專業體系的構建,促進集群效益在這一領域的更好實現,以便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可以得到完整體現,從而實現統籌物流與臨港產業集成化發展的道路。
(五)培育特色、優勢龍頭產業。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結合連云港自身的地理優勢,實現主導產業跨越發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并且結合已有的產業基礎,找到可持續發展,可以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形成產業鏈的特色產業。建議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與循環經濟,加快互聯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落實互聯網經濟優惠政策,以便電商行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能夠更好順應服務業務與物流活動的優化處理需要,憑借第三方支付體系的優勢,與跨境性質的經濟業務運行平臺形成對接,利用電子商務體系的優勢,對特色經貿窗口進行構建,促進服務體系的全面優化建設。培育特色、優勢龍頭企業必須狠抓產業招商,招商引資是推動臨港產業發展的引擎,具有鮮明的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和引領效應,爭取在招商引資方面突破重特大項目,圍繞木材、石化、海洋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和重點產業,加快引進一批具有支撐作用、事關長遠發展、能催生新產業的重特大項目。
(六)加快特色園區建設,形成產業園區化。做強臨港產業,建設特色產業港,關鍵是要建設好產業發展的載體,做到經濟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園區化。《連云港市“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指出,連云港將建設10個創新產業園區。就目前來說,連云港的產業園區比較少,規模小,其中規模較大的連云港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園,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化工園區之一。在此基礎上,連云港要做到發展重心向園區聚焦、要素配置向園區聚集、政策資源向園區聚合。
(七)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港口在基礎設施投資、地區產業規劃等方面逐步完善,但是系統高效管理不夠、綜合管理人才缺乏,資源利用率不高。要加強對臨近港口區域的基礎設施開發,并保證科技性質的業務可以在人力資源供給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連云港現有的商貿活動可以在優質人力資源的數量控制和結構控制方面,適應港口經濟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的運行需要,保證連云港當前的人力資源能夠滿足臨港工業的運作需要,并使新型工業化建設工作,可以在人才保障體系的有效支持之下,適應人才自主創新業務模式的優化運作要求,以便工業化建設工作能夠在自主創新模式價值實現的情況下,與港口資源價值優化模式相適應。人才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臨港產業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可以不斷提升臨港產業集聚的承載力和吸引力。圍繞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業迅速做強產業,以特色碼頭吸引重特大項目,以重特大項目培植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發展擴大港口吞吐量。同時,加快城市建設。隨著港口的進一步發展,港區企業的不斷增多,對后方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八)繼續擴大港口規模,充分發揮港口對臨港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在“一體兩翼”總體格局的基礎上要狠抓碼頭建設。強化對碼頭建設業務的關注,并使產業工程可以結合龍頭產業運作特點與口岸開放性程度進行對接,以便連云港的城市建設可以在知名度因素影響下,適應產業資源集聚處理需要,必須堅持以開放促開發,加快開辟國際新航線,繼續加大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力度,為臨港產業的發展營造新優勢,拓展新空間。加強與周邊大型港口合作,如推動與上海港在碼頭建設、航線營運、港口管理等方面深層次、多領域的合作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1]肖長森.連云港市臨港產業發展和突破思路研究[D].河南大學,2016.
[2]趙巍,甘甜.連云港市港口經濟與產業發展互動關系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6.4.
[3]古龍高.加快“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思路與策略分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