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錦
[提要] 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強調:“福建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多樣性農業特點突出,要圍繞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漳州市是福建省農業大市,農業是漳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漳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對社會經濟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舉足輕重。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也是響應漳州市“三抓三比”、“十項競賽”號召的重要內容。所以,應充分發揮優勢,針對問題,積極采取對策。
關鍵詞:特色;現代農業;漳州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3日
特色現代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實施綜合開發;圍繞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同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村產業鏈為主,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強調:“福建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多樣性農業特點突出,要圍繞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漳州市是福建省農業大市,農業是漳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漳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對漳州社會經濟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舉足輕重。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優勢,認真思考漳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對策,促進漳州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挖掘漳州的自然和社會優勢,助推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一是依據漳州市的自然條件,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漳州應揚長避短,發揮農業生產自然優勢,推進優質特色果蔬、生態茶葉、花卉林竹苗木、特色禽畜、生態旅游等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推進都市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優化農業品種結構,由注重農產品規模化向注重農產品特色化轉變,大力開發與地方氣候、土壤、水質條件相適應的地方名優特產品,扶持發展地域標志農產品品牌,培育“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提高名優特產品的市場營銷與研發、知識產權保護能力。
二是發揮漳州市的社會環境優勢,加速農業產業升級,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漳州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漳臺農業合作交流為突破口,引進區域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特別是通過深化漳臺農業合作,拓展漳臺農業合作領域、層次和深度,引進培育、示范一批有閩臺特色的農業新品種、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業企業先進管理經驗,延長產業鏈,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加速農業產業升級,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為漳州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推廣
(一)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漳州要加強農業推廣教育、農村成人教育,舉辦多樣化的農技培訓班,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要整合條塊培訓資源,強化廣播電視、互聯網、遠程教育和農民書屋等培訓功能,積極為農民提供廣闊的學習觀摩、操作實訓等平臺,有效傳授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技巧,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技能水平。
(二)加快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漳州要加大農業科學技術的資金投入,集中力量進行農業技術的研發,提升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重點開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數量和品種,提高資源利用率,引進、吸收新技術、新設備,應用新肥料、新農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等。建立互動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站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成為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中心。要重視科技推廣站科技人員的培訓和進修,提高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制定待遇、職稱、獎勵等優惠政策,激勵和引導科技人員到農村提供科技服務。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標準化機械化生產
(一)完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一批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耕地持續增產能力。建設一批防洪排澇骨干水利工程,搞好大型灌區節水和續建配套、山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實施智慧農業項目,把農田建設工程、設施農業工程、加工貯藏工程、市場物流工程和防災減災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工程支撐農業,項目保障工程”的思路,推動農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成具備標準化、智能化控制,有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電子商務等系統、高效、發達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大力改善特色現代農業生產條件。
(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先,要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嚴格農業用地征收征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管理。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和全市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的作用,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其次,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發展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引導家庭農場實行科學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將家庭農場和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
(三)促進標準化機械化生產。一方面要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以農業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并加以實施,使生產、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農業整體效益,推進實現優質化、商品化、品牌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機補貼政策,研究開發適合小規模生產、輕便的農業機具,并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農業機具,推廣適應漳州市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條件的農機裝備,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替代人、畜力和傳統農具進行作業,實現農業生產各環節的作業機械化,將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endprint
四、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綠色生態環保農業
(一)農業生產生態環保。漳州應吸取其他地區以損害環境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在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下,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提高水、土、肥、藥以及農業廢棄生物質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布局農業生產規模和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立體種養結合、農牧有效鏈接、農林配套耕作、農業廢棄生物開發、高效有機肥料、農業污染防控、相關機械研發、產業集群構建等相關技術有效配套與集成應用,在保證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產地環境保護,逐步形成持續、穩定、高產、多元、高效的生態農業系統,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應當結合實際構建現代循環農業的經營體系,研究制定有效補償辦法,防控農業面源污染,使農業廢棄物得以有效的循環利用,讓更多的農民在發展現代循環農業過程中得到實惠與利益。
(二)農業產品綠色安全。一是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無公害、綠色食品栽培,促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取得新突破;二是健全生產記錄檔案,根據不同地塊、不同季節、不同栽培品種,從整地、種植、生產管理到采收銷售實行全過程記錄,全程管控,有據可查,強化農產品生產主體備案和生產記錄管理;三是建立檢測平臺,設立產品質量安全農殘檢測室,配備農殘檢測儀器及檢測人員,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每批次蔬菜采收前實行農殘檢測(自檢),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力度,落實“檢打聯動”機制;四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樹立“智慧農業”發展理念,建立物聯網技術平臺,應用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及經營銷售等環節進行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和遠程控制。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切實提升漳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加強農業支持政策法律系統化建設。通過完善農業支持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加強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投資和農業信息化的政策法律體系,形成農業支持和保護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和調控能力,實現“政策構成體系化、支持方式科學化、政策調整動態化、保障實施制度化”。
(二)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業信息服務。一方面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構建包括農資經營、農貿市場、連鎖超市、批發市場、期貨市場與網上交易市場等為一體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充分運用“互聯網+”優勢,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銷售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整合電子商務、農產品配送、連鎖專賣、直銷等多種模式互補融合的銷售方式,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升級提效;另一方面加強農業信息服務。漳州要加強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建立農業政策、農業資源、農業科技成果、農業科技人才、農產品生產營銷、招商引資及農業水文等數據庫,實現農業信息和資源的兼容和共享。利用電視、電話、網絡實現及時、高效的農業信息服務。創新農產品物流網絡,實現農產品的合理配送。漳州要加快培育“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漳州味——水仙花鄉”、“漳州海洋博物網”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拓新興市場,促進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
六、發揮閩臺合作優勢,加速農業產業產品升級
漳州市應進一步發揮對臺農業互補優勢,著力實現與臺灣特色現代農業的深度對接。通過設立于本地的海峽兩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閩臺農業新技術推廣中心等平臺,引進臺灣農牧業良種并進行篩選鑒定、示范和推廣,消化和吸收臺灣農業“五新”技術,以此彌補漳州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提高種苗培育、防疫檢疫、疫苗研制、農藥殘留檢測等公益性農業技術的研發能力,推動創新驅動型產業鏈整合,以生物技術創新帶動漳州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省市農民創業園(示范基地)、示范區核心示范園互通互動,融合發展。加強漳臺在現代種業、設施農業、精致農業、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的合作。引進臺灣先進農業生產理念和加工、保鮮、包裝等先進技術,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產業深度對接。加大對臺招商引資力度,從資金、技術、市場、管理模式等方面推動漳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以交流促進兩岸農業和農民交流合作。提高對臺服務工作效率,積極為臺資農業企業排憂解難。主動承接臺灣食品產業整體性外移,營造大型臺資食品加工業項目外移所需要的配套條件和要求,引進大型加工企業進駐,通過以商招商,推動臺資嵌入式農業產業集群,發揮其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等多重功能,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海峽兩岸特色現代農業合作的示范區,以此推進漳州特色現代農業高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升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