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文
[提要] 實力郴州建設是“五個郴州”建設的基礎。如何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全力打造郴州產業升級版,不斷提升郴州綜合實力,已成為推進“五個郴州”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實力郴州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一些可資參考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郴州實力;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9日
一、郴州實力的基本判斷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新引擎:多中心群網化城市體系》(以下簡稱《報告2016》),城市競爭力分為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和宜商城市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
(一)郴州綜合經濟競爭力。綜合經濟競爭力反映當前創造價值的規模、速度和效率,屬當前的、短期的競爭力。2015年在中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郴州位列全國第122位,全省第7位。
(二)郴州可持續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決定了城市創造價值能力的可持續性和長期表現,是推動支撐城市永續發展和競爭的關鍵因素及有機構成。2015年在中國289個城市中,郴州位列全國第117位,全省第4位。
(三)郴州宜居競爭力。人的勞動和創造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宜居城市競爭力決定了城市對于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影響城市產業體系競爭力。2015年在中國289個城市中,郴州位列全國第201位,全省第10位。
(四)郴州宜商競爭力。產業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支撐。宜商城市競爭力決定了城市對企業本體的吸引力,進而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實現過程。郴州位列全國第142位,全省第8位。
總體上看,郴州目前處于要素驅動的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大幅提升。總體排名居中,與發達地區相差較大。
二、實力郴州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發展不足
一是企業本體不足。企業主體發展不足、不優、不強的問題仍然是制約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短板。首先是總量偏少。2014年底,郴州市在冊企業戶數23,020戶,與省際周邊城市比較,郴州市企業總數比贛州市少1.7萬戶,比韶關市少1.5萬戶;其次是企業本體不強。目前全市僅2家上市公司,中國馳名商標總數只有17件,骨干企業主要集中在采選、冶煉等產業鏈低端,從事精深加工、先進制造的較少,資源型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二是產業結構不優。總體上看,郴州第一產業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與工業化發展速度不相匹配。從第二產業看,工業基礎還不夠厚實和穩固,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龍頭企業少,深加工程度低,名牌產品少,競爭能力不強,持續增長的后勁不容樂觀。從第三產業看,整體發展相對滯后,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三是園區載體不強。郴州省級以上園區數量多,但大多產業規模不大,集聚程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園區內部還沒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企業僅僅是空間的集聚,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效應。目前,園區GDP超過1,000億元的只有一個,且全市園區面積小,10個國省級園區的規劃面積168.3平方公里,只有贛州經濟開發區(219)一個獨立園區規劃面積的76%。
(二)城鎮化水平不高
一是城鎮化率較低。2015年郴州市城鎮化率50.3%。全省50.89%,全國56.10%,相差5.8個百分點。
二是中心城市較弱。近年來,郴州中心城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它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不高和整體競爭力不強,對周圍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夠。
三是城鄉差距較大。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收入、教育、醫療、消費、就業、政府公共投入。
(三)發展環境不佳
一是基礎設施有待改善。電力不穩、電價貴,供水不足、水網老化嚴重,東西向交通和旅游道路以及城市快速路需要加大建設,信息基礎設施需提質擴容。
二是政務服務有待改善。集中審批改革還不到位,職能歸并、授權還不夠到位,集中審批率還不高,服務理念、創新意識、服務效能等有待大幅增強。
三是要素市場有待改善。目前土地、礦產、資金、人力、技術、電力等方面的瓶頸制約依然突出。
四是居民素質有待改善。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專以上人口比例,郴州為5.8%,湖南為7.6%,相差1.8個百分點;高中(中專)人口比例,郴州為13.1%,全省為15.4%,相差2.3個百分點。
三、實力郴州建設對策建議
(一)加快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興則全市興,產業強則全市綜合實力強。必須突出產業主導,打造郴州產業升級版,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重點產業實現較大突破。堅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重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構建競爭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體系。力爭到2020年有色金屬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成全市第二個千億元產業,精品會展及礦物寶石產業、生態綠色產業、石墨及新材料產業成為全省有影響的特色產業。
二是集群發展實現較大突破。支持市經開區等符合條件的園區申報為國家級經開區或高新區。統籌優化全市產業園區布局,突出園區主導產業,實現錯位發展,圍繞產業鏈條分工,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加速形成“一園一主導產業、一園一特色”的發展格局。提高園區集約化水平,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產業率。鼓勵以“園中園”、“飛地經濟”等模式推動資源跨區域整合發展,注重市本級園區產業招商,財源培植。
三是標志性企業實現較大突破。實施骨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工程,分行業優選一批發展前景好、潛力大的企業納入重點培育范圍,“一企一策”加大政策傾斜和工作落實力度,力爭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上有大的突破。鼓勵和支持我市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特別是央企、上市企業兼并重組,市內企業強強聯合,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項目,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導產業優勢明顯、關聯帶動作用突出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大扶持和工作力度,切實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推進企業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擴大市場,增加生產和供給。endprint
(二)突出做大做優,推進新型城鎮化。突出做大做優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鎮,努力提高其產業、人口和資源的聚集度、首位度,加快推進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不斷提升郴州的城鎮化水平。
一是做大做優大十字城鎮群。積極探索推進“多規合一”,發揮大十字城鎮群引領作用。按照“一心兩走廊、四極多節點”的空間布局,通過“戰略同定、規劃同編、設施同建、環境同治、產業同興、成果同享”,加快融城對接步伐,推進城區、園區、景區協同發展,重構郴州城市空間布局,構建湖南最開放最具發展活力、湘粵贛省際區域規模最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鎮群。
二是做強做優中心城區。主要是按照“東進南延西擴北提”空間發展思路,形成“一體兩翼”的中心城市功能分區,實施中心城區提質工程,舊城區著重治理擁堵,新城區切實加強配套建設,努力提高中心城區產業、人口和資源的聚集度、首位度,不斷提升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產業質量、文化品位和輻射能力。
三是做大做精縣級市和縣城,積極發展中心鎮、特色鎮、邊界口子鎮等中小城鎮。每個縣建設1~2個產業發達、風格獨特、環境優美的特色示范鎮,爭取郴州市列入省級特色鎮試點市。強化縣城的區域中心職能,提高縣級規劃建設水平,加快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提升經濟實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對周邊城鎮和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以全市首批重點支持的30個示范鎮為重點,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增強重點鎮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四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統籌城鄉發展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題中應有之意。實行城鄉全域規劃,加強對鄉村建設的規劃指導和指標管理。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三)著力效能提升,優化發展環境。各級各部門應掀起“責任風暴”,開展“效能革命”,全力打造推動發展的“第一品牌”,為郴州實力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投入,統籌規劃和建設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保障水平。主要是:構筑立體交通體系、加快信息化步伐、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
二是提質政務服務。牢固樹立主動服務意識,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創新,進一步簡政放權,推動管理重心下沉,建立與實力郴州建設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
三是推進政策創新。著眼于郴州新增長極的功能定位,爭取或出臺針對性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繼續完善產業政策、調整優化財政政策、創新人口管理制度、爭取部省支持政策等。
四是深化區域合作。深化郴州與珠三角、北部灣、海西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等區域的合作分工,建立企業、項目異地轉移的利益協調機制,推進區域間產業融合和經濟協作。
主要參考文獻:
[1]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新引擎:多中心群網化城市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丁建懷.湖北地級城市綜合實力評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