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軒
[提要] 商業銀行要升級結構推動其經濟發展,資產證券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它在增強資金流動性的同時也預示著信貸資產的隱退。國內外理論界及商業銀行界普遍認為資產證券化對于金融機構有著提高收益水平、增強資金流動率、改善資產負債結構的作用。那么,對于銀行來說,在什么樣的財務狀況下進行資產證券化,以及銀行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流動性或是提高收益?這也正是本文進行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穩定性;商業銀行
基金項目:遼寧對外經貿學院2017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7XJDCA056)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0日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以信貸可見的流動現金作為基礎的資產證券化是近年來國際市場所做的巨大金融創舉。作為20世紀最為突出的創新之舉之一,它可以通過發行有效證券等方式來進行集資。說起資產證券化,在另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把它解釋成以收益為目的的創造資產證券的過程,它能夠降低銀行流動性風險。況且從本質分析,資產證券化就是一種變相融資手段,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對銀行流動性的矛盾有緩沖作用,可是相對的,銀行的穩定性也遭受相當影響。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近年來只升不降,為響應國家政策,我國金融機構已計劃在一個十年里把不良資產率降低到香港水平。我們可以通過變賣財產、上市等手段短時間內緩解銀行的短存長貸。為了降低風險,企業會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協調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方式,通過采用資產證券化的方法來緩解流動性差的資產。一方面,對于資產證券化來說,銀行獲得收益是首要,但同時對新業務的發展也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當然,資產證券化最大的優點就是緩解資金緊張,降低流動性風險,把原來不可變更的虛擬資產進行變現,化為看得到的、拿得到的現金資產。
二、現今國際資產證券化現狀
(一)國外學者研究分析。資產證券化也是一種在通過市場中使儲蓄者和借款者用一定方式得以部分或全部匹配,然后相互對應的一種金融調控手段。在此,美國證委會把它比作一種融資技術:就是把短期內無法流動的但卻穩定具有未來價值的現金資產進行重新組合轉化,讓它成為能夠更容易流通、信用等級更高,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并且自由出售的一種工具。然而,他們也認為資產證券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不斷進行著的有活力的過程。這是外國學者對于資產證券化的說法。
(二)國內學者資產證券化研究分析。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我國學術界也很早就提出看法,通過理論分析解釋了資產證券化切入方式這一問題。應該著眼于住房貸款。因為住房抵押貸款具有完備的會計和法律環境,貸款抵押拖欠風險小,行為有較高預測性等特點。資產證券化的新概念也被提出:它是一個轉化方式,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轉化成非抵押且具有優化的方式。在信用升級方面的觀點也被提出,通過信用的區分與篩選,我們可把其中細分為內部信用升級和外部信用升級。但要進行外部信用升級前,必須先建立信用權威。但是,我國因為自身的發展原因,一直缺乏一個比較有信譽的評級機構,使得我國信用評級方面在資本市場上一直存在不足。
“住房抵押貸款”加“準表外模式”是2002年我國一位學者對資產證券化的內涵設計的合適具體的實施方法。加速了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健全完備的監管體系為保護資產證券化產品發展提供重要外備條件,在資產證券化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或是道德風尚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去關注。同時也提到了資產證券化的宏觀概念,這其實就是一個轉化的過程,一級資產證券化就是將實物進行證券化,二級資產證券化就是將金融資產進行證券化。可是現如今,在經濟趨勢的推動下,現金資產的資產證券化才是最為世俗接受的。
三、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資產證券化對銀行穩定性影響分析
1、基本功能被濫用。資產證券化的優勢在于優化資源的同時保護金融體系的平衡。但是,通過一些經濟危機的例子可知,這兩項基本功能被濫用了。從風險方面來說,我們將適時的把一些風險轉移到那些能承擔風險的企業,以此來促進體系內部的風險管理,同時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面對經濟危機爆發,一方面在收益刺激下,一條非常獨特的銷售模式將在證券化下形成,形成一條交易鏈,在高收益的背后忘了同時也存在著高風險;另一方面風險也沒有轉移給適當的投資者,反而大部分直接流入了市場中,導致透明度降低,形成了非常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2、銀行穩定性功能不斷提高。資產證券化可以轉移金融風險是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利益主體都進行關聯,從而使金融風險轉移到相關主體方的產品上而達到資源與風險的最優配置。在運作中,公開隱含風險,像是我們日常貸方和投資方參與的信貸活動中,在操作過程中,又進一步降低了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3、資產證券化的復雜運作機制。資產證券化的收益風險評估對不同資產有不同的要求,這將大大增加評估難度。同時,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會關聯很多交易主體,導致信息披露不全,而信息披露又是金融市場運作的前提,信息披露不全會嚴重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發展。當市場價值發生變動,再加上相關不穩定因素,對其價值走向的預測難度將大大增大,容易影響市場穩定性。
(二)資產證券化對銀行流動性影響分析
1、經濟泡沫或由此產生。抵押機構的流動性發展是以抵押貸款為前提基礎的,通過發行貸款證券,使其貸款能力不斷提高。在這種趨勢下,經濟市場將會涌入大量貸款資金,也將引起房價飛速上漲,造成嚴重的經濟泡沫。
2、導致貸款機構道德風險。引發道德風險的原因主要是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通過不斷的證劵化抵押貸款機構可以增加資金流動性,流動性的資源增加可以使得抵押貸款機構提高發放貸款的動機,不僅對借款人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的調查會進一步忽視,對抵押貸款的監督力度也將降低。endprint
3、對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擴大流動性會導致經濟周期波動幅度增大,隨著房價不斷上漲,銀行流動性可為房市提供大量資金,以至于價格泡沫的出現,引起經濟過熱。當我國官方銀行意識到因經濟過熱將產生通貨膨脹時,就會使用宏觀調控采取緊縮政策。市場中為應對膨脹會進行低價拋售以降低損耗,這一舉動會引起證券化的價格下調。流動性的功能就得不到發揮,市場中可流動資金減少,引起經濟過度下滑,導致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增大。
四、資產證券化開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資產證券化有利于金融風險的抵御能力提升、資產質量的改善、貸款人流動性風險的緩解、成本的降低,以及資產證券化貸款具有流動性等特性,對我國商業銀行降低風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存款一直以來是商業銀行負債的主要方向,而貸款才是商業銀行的市場傾向,因此在銀行貸款業務中,房貸、車貸在銀行貸款中比例明顯增加。銀行的資金流動性也相對增強。但就時間方面考慮,資產及負債關系還值得推敲。
基礎資產一直是銀行考量風險的指標,它在這一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關于利率風險,我們考慮到匯率的具體要求,會使用將流動性較差或者不具備的資金貸款轉為證券來緩解商業銀行的壓力,分散風險。
(二)銀行收益來源途徑趨于多元化。在20世紀中后期,在西方的帶領和促使下,我國漸漸開始發展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在提高資金使用率、提供新的投資品種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順應我國現狀;我國當前的大方向、大目標就是振興實體經濟,而資本市場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不但給商業銀行帶來貸款利益外,在發行資產和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也能獲得相應收益。同時,在推行某些服務管理以及相應業務時也可獲得效益。
(三)銀行的內部規范及業務的公正公開。銀行為了正常地進行資產證券化,需要逐步完善其信貸管理約束體系。為了使業務的規范化和透明度得到增強,我們必須將金融體系規范化,信貸資產標準化,降低風險,公開公正,建立健全優越的信貸管理基本機制。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對證券價值的認可;另一方面使銀行規避風險,獲得最大效益。
(四)實行資產證券化對資產負債類管理的重要作用。對金融資產進行轉換,變換為現金可使資產負債結構得以改善。這種可高效管理資金的方式,使得轉出資本從銀行負債表中移除,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在我國國情的推動下,貸款風險依然只升不降,更是遠遠高于證券,抓住這一點,同時商業銀行將自己放貸的資產進行證券化,不僅可以降低風險還可以增加收益,高效利用資源,這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點。
(五)降低資金風險,推動消費熱點的激發。資產證券化通過發展住房貸款等來實行信貸政策的內需擴大,同時,對于民營企業,他們往往很難直接接觸資本市場融資,所以可為其提供新思路、新路徑,但介于中小企業由于信譽和資金的約束,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也很少將之作為主要的貸款對象,但是對于非國有企業來說,其在企業信用等級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不同主體在基礎資產證券化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機構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同。所以,我們需要完善證券化行為的法律基礎。
(六)對貸款證券化的化解以及對不良資產的轉換。每一家商業銀行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良資產,這對于銀行來說是件頭痛的事,即使是宏觀調控,這個問題也漸漸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大阻礙。趨于形勢,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水平逐漸下降,信貸能力和資金流動性能力也嚴重不足,我國現代化金融制度的發展歷程遭受重大挑戰。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先后建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可是效率卻有待提高。我國商行不良資金的查處在2005年已高達7,000億美元。即便如此,也仍然不可懈怠,在近期的調查中發現,有近兩萬億元的不良資產需待處理,形勢十分不容樂觀。且有學者推論,在未來的幾年里,其中所暴露的弊端將被擴大化,會有越來越多新增的不良資產。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巨大數目的擠壓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置管理,將會給我國金融界留下怎樣的隱患。
五、總結
資產證券化把資金作為現金流結構基礎,它可以用于銷售、轉化等多方面。另外,還可以消除原本的應收款方面的缺陷,大大降低銀行風險。
資產證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信貸證券具有等同效力。我們通過證券化創造的證券在外部可以獲得更高信用支持價值,而對不良資產,它所獲利的價值遠遠大于信貸資產。
信貸資產證券化一方面給銀行進步空間,促進資金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卻也可能會導致銀行業務理念的變化和銀行制度的萎縮。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資產證券化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心如.資產證券化的經濟學本質: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視角[J].學術交流,2009.7.
[2]肖繼五,李沂.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反應[J].財經科學,2009.7.
[3]徐亞平,張瑞.證券化、流動性與貨幣政策——基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反思[J].財經科學,2009.7.
[4]郭經延,趙睿.美國資產證券化的經驗及啟示[J].上海經濟研究,2015.10.
[5]李叢文.信貸證券化減少我國銀行系統性風險了嗎?[J].國際金融研究,2015.6.
[6]劉琪林,李富有.資產證券化與銀行資產流動性、盈利水平及風險水平[J].金融論壇,2013.5.
[7]姚祿仕,王璇,寧霄.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美國銀行業的面板數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2.9.
[8]潘秀麗.中國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風險分析及建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9.
[9]巴曙松,孟之靜,孫興亮.金融危機后資產證券化的新特征及監管新動態[J].經濟縱橫,2010.8.
[10]葛奇.次貸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對金融監管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