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
近年來,“絕育黃瓜、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豬肉、地溝油”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在媒體與政府的關注與監督下,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毒生姜、鉻大米、有毒有害物質添加等事件仍時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損害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嚴重威脅了消費者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阻礙了食品相關企業的發展,擾亂了市場秩序,惡化了投資環境,影響了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事關人民健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大問題,因此對其研究與治理不容輕視。本文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分析,從供應鏈視角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相關研究。
一、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上存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一)農產品供應鏈本身問題。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安全保障機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存在以下問題。
1.供應鏈的橫向分散性。農產品供應鏈存在橫向分散性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產業鏈橫向聯合的一種形式,是社員為滿足共同的文化、社會、經濟等需求,而自愿結合的自治團體。但合作社且面臨農民保守傳統思想、合作社人才短缺及治理機制不完善、立法落后等障礙,在我國處于發展初期,其發展的落后及不規范發展,更增加了供應鏈橫向分散性。
2.縱向不集中。供應鏈縱向不集中,各環節聯系不緊密。農產品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經銷商、經紀人等中介組織本身規模較小,其收購對象一般為大量的分散農戶,且無專業的設備與人員對農產品進行質量認證與檢測,而是憑外觀判定等級來支付價格,在此種農產品流通模式下,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條質量安全無保障,且不利于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責任溯源。供應鏈條結構松散,無法實現高效運作,農產品供應鏈存在“斷裂”風險。
3.信息傳導機制不健全。供應鏈中信息平臺的不健全甚至缺失,加之農產品的“經驗品”屬性,食品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消費者在沒有食品質量信號情況下,處于信息劣勢的局面,可能無法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真實的判斷,極易使食品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現象;食品加工廠商極易造成道德風險,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能夠獲得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極少,且食品加工廠商的行為無法被消費者觀察到。再加上外部監督力度不大及懲罰機制不健全等因素,食品加工廠商很容易在短期可見利潤和投機心理驅使下,制造假冒偽劣食品,或采用不良技術降低成本,甚至危及消費者健康及生命。
(二)農產品供應各環節中存在問題。第一,在生產環節,我國農業生產一直處于具有分散性的小規模生產狀態,農民安全意識較差、生產者組織的缺乏、沒有相關生產者的自律機制以及有效的外部監督缺失,容易產生農藥殘留等質量安全問題;第二,加工環節尤其深加工環節中,由于其加工工藝的復雜性及較低市場準入制度和懲罰力度,公司很容易在利益驅使下為了獲得短期利潤而違反相關法規。據統計,該環節是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質量安全問題出現較多,是食品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環節。第三,在儲運環節,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多為自營形式,農產品專業物流組織不多;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為主要形式,沒有形成連貫的冷鏈物流,專業的物流設施設備更是欠缺。因此,該環節無法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尤其易腐爛及對溫度要求較為嚴格的食品。第四,在批發環節,市場準入制度較低,流通粗放、標準化程度低,相關質量檢驗裝置的設置形同虛設,市場監管不足。第五,零售環節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對食品質量安全產生威脅。
(三)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是解決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環節。不僅需要制定科學的質量安全標準,以此作為判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依據。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檢測與監管體系,為質量安全的實現提供可行路徑。
(四)有效的懲罰和激勵機制缺失。在事故頻發的食品市場,政府沒有頒布相關的獎懲政策,未在實踐中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沒有嚴厲地處罰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同時,也沒有做到及時獎勵高質量農產品的生產者及企業。獎懲機制的缺失,對經濟主體而言,有失公平;對農產品市場而言,則可能面臨更多的質量問題。
二、供應鏈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控制對策
(一)產業鏈控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利用供應鏈管理控制食品質量安全的經驗,根據我國情況發展科學的先進的供應鏈模式,并建立科學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供應鏈的橫向聯合及縱向集中。
1.農產品供應鏈橫向聯合。制定有關合作社法律法規,明確合作社的地位、規劃其發展、規定其經營運行規則,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盡量避免一些問題。宣傳并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為合作社吸引資金、技術及人才并制定科學管理體系,促成產業鏈橫向聯合。建立了生產組織,促進了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多,并提高農民安全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民的科學生產,有利于農業發展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高。
2.農產品供應鏈縱向集中。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建立健全信譽機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了供應鏈各環節中經濟主體的利益,對其形成激勵作用,加強供應鏈之間的聯系;健全的信譽機制容易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促成經濟主體間的重復博弈,從而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縱向的集中性,保障各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3.信息平臺。加強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平臺的建設,運用當今先進科學的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消費等全過程進行覆蓋,使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生產者、中間商、銷售者及消費者相互間信息對稱。如小尾羊的“家庭牧場”可以使消費者在網站認購羔羊,并對其從養殖、加工、銷售到餐桌進行全程追溯,為消費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費途徑。
(二)農產品供應環節控制。在生產環節,較多的依靠農業合作組織可以將大量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組織及科學管理,且為了合作社的集體利益,成員之間相互監督,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加工環節中,可應用質量安全體系標準對加工農產品進行檢測,并依靠政府獎懲機制對加工企業進行管理;在儲運環節,加強專業物流及冷鏈物流建設,減少儲運環節食品的污染與浪費;在批發環節,提高市場準入標準,提高農產品批發行業集中度,為安全農產品供給提供保障;零售環節中,企業可在較大范圍內發展連鎖經營,對農產品品牌、供貨、質檢、統一配送進行約束、監管,更好地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現代化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并加快建設農產品物聯網體系,形成高效監督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監督模式。收集、監管供應鏈各環節中全程的質量安全信息,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并為農產品安全信息提供查詢功能,真正實現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現代化監管。
(四)政府加強監管并設立科學獎懲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關系到消費者健康、三農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政府應給予高度重視,并加強監管力度,設立公平合理的獎懲機制,對于違反規定制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經濟主體,嚴懲不貸,決不能手軟;對于生產高質量農產品的經濟主體給予適當的獎勵與鼓勵。
總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一系列復雜的系統問題,從供應鏈視角入手,在大的格局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問題的關鍵所在,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與方法。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