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景
摘要:指出了美麗鄉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升級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朝著生產更加發展、生活更加富裕、鄉風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潔、管理更加民主的方向發展。但在調研中發現美麗鄉村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從明確功能定位、堅持建設原則、找準建設方向、注重特色創新、加大環境整治、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美麗鄉村;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3903
1引言
美麗鄉村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文明新風培育為目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因此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樹立了千千萬萬個典型,較好地探索了新時期農村發展的方向,為改善廣大農村面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現象值得探討和研究,現列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看法,以茲與廣大關心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者們共同探討,為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2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現象,與建設初衷不完全一致,希望能引起廣大建設者們重視。
2.1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旅游景點建設
在調研中發現有個別地方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先征收農民的土地和房屋,讓農民搬遷,使整個村莊成為空巢村,再對房屋進行改造,對環境進行整治。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旅游景點建設,環境是美了,但是缺少人氣,并不能稱之為美麗鄉村建設。
2.2美麗鄉村建設忽視了群眾的發動和參與
有的美麗鄉村建設群眾參與度低,建設中群眾不知情。熱心的村民常打聽這是干什么?這個地方要建什么樣的設施?例如規劃在某戶農家建農家樂小景點,需要拆除舊院墻門樓,改建特色門樓,老百姓不理解,擔心產權等問題不予配合,最終這個小景點建設只能作罷。
2.3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開發混為一談
美麗鄉村和扶貧開發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兩個層面。美麗鄉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升級版,與過去的鄉村建設相比,在內涵上有了新的拓展。美麗鄉村建設要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比較完善的基礎上,對村容村貌、鄉村文化品位、村民文明素養和精神生活進行不斷提升、增強和豐富。美麗鄉村是典型、示范和榜樣,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打造出引領農村發展方向的先進典型,通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蓬勃開展。而扶貧開發是兜底,通過政策扶持、經濟援助,讓落后的鄉村改變面貌,跟上農村社會發展的腳步,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然而在談論兩者關系時,常常聽到一些把兩者混為一談的言論,因此建設美麗鄉村必須明晰兩者的區別。
2.4美麗鄉村建設中鄉俗鄉情特色挖掘不夠
民俗民風是幾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淀,是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特征。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鄉音鄉情、人文軼事。特色鮮明的民俗民風蘊含著剛毅樸實、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這些寶貴財富是無法復制的,但是這些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往往被忽視,未被充分開發和展現出來。
3解決對策
3.1明確美麗鄉村建設的功能定位
美麗鄉村建設內容非常豐富,沒有一套固定的格式,但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生產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美麗鄉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美麗鄉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美麗鄉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3.2美麗鄉村建設中應堅持的原則
如何搞好美麗鄉村建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建設中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3.2.1生態保護原則
美麗鄉村建設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保護鄉土物種、天然林木及原生植被,對森林植被更新、利用應更加規范和嚴格管理。
3.2.2經濟性原則
合理規劃、重點突出,統籌安排、資源整合。分期分批分階段付諸實施,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
3.2.3參與性原則
建設過程要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使每個人都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人翁,共同建設好美麗家園。在建設內容上要多建設一些游客或參觀者親身體驗、自娛自樂的項目,使美麗鄉村充盈著“參與感”和“體驗感”,吸引觀光者參與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層次體驗農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氛圍。
3.2.4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美麗鄉村的魅力所在和生命力的體現,打造特色、塑造精品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特色是不可替代的個性特征,猶如萬里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一樣絕無僅有。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在新、特、奇上求突破,突出鄉村特色,彰顯個性品牌。endprint
3.2.5多樣性原則
植物多樣性、建筑風格多樣性、休閑項目多樣性、游憩線路多樣性、消費方式多樣性、消費水平多樣性等等,以滿足觀光者在休閑娛樂中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3.3把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典型和標桿
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凝練概括和形象表達。建設美麗鄉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針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強調要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這些重要論述,飽含了對農村和農民的深情,為建設美麗鄉村指明了方向。
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樹典型、立標桿,示范引導、傳幫帶動,讓更多的鄉村投入到“千村美麗、萬村整潔”的建設活動中來,使美麗鄉村連線成片發展,惠及更多的農民,以快速改變農村的面貌,帶動農村產業的發展。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建設成效的標志,是建設美麗家園、共筑美麗中國的旗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扎實推進美麗鄉村這一惠民工程建設,讓美麗鄉村入畫來、神州大地換新顏。
3.4美麗鄉村建設與特色創新結合起來
美麗鄉村是在具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優勢、公共基礎設施優勢、地域風情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建設起來,是典型的再拔尖、優勢的再強化、特色的再塑造,是個性化的彰顯、異性化的放大,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防止出現一個模式、一個樣板、千篇一律的狀況,從而削弱美麗鄉村的前瞻性、示范性、時代性。美麗鄉村建設要引領時代風尚,依托建成的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把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既讓城里人有休閑娛樂的去處,又讓農民有穩定的增收渠道。使環境更加美麗、生活更加富足、精神更加愉悅。
3.5美麗鄉村建設與環境整治結合起來
打造整潔宜居環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美麗宜居的環境能讓人得到熏陶、獲得享受,使人自覺主動地向上向善,生活變得更加寧靜、舒心和愉悅。要在房前屋后、溝渠路旁、村莊周圍大力開展種樹植綠活動,綠化美化村莊大環境,還農村田園風光、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讓村民居家樂業,令游人留連忘返。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為老人留些“故園”念想,為后輩留些“根”的記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推進垃圾、污水集中處理,改變污水亂排、垃圾亂扔、柴草亂堆等現象。開展“廁所革命”,逐步把旱廁改造為無害化、無異味的衛生廁所,建設一些標準化公廁,逐步凈化、亮化農民的家庭小環境。
3.6美麗鄉村建設要強調物質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要實現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美麗鄉村不僅要硬件美,要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硬件的支撐;而且要精神美,要有文明素質和現代意識的全面增強,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在規劃建設中要體現地域風格和人文特色,形成“一村一韻”、“一村一景”,不建高樓大廈,不搞整齊劃一。要規劃建設一些文化娛樂、觀賞游憩設施,盡可能多的保留一些傳統古村落、古民居,以傳承鄉村文化積淀。要教育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緊跟時代步伐,引領時代潮流,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激發村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內在愿望和自覺行動,以推動移風易俗,倡樹文明鄉風。
4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惠民工程,然而在建設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商榷的思潮和美中不足的做法,前進才會遇到阻力,探索才能發現問題,當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不斷總結和討論,真理越辯越明,思路愈理愈清,本文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觀點只代表個人的見解,有待實踐檢驗,也誠懇希望廣大建設者各舒已見、共同研究,為深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駱敏,李偉娟,沈琴.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11~12.
[2]鄒志平.安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模式[D].上海:復旦大學,2012.
[3]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城鎮風貌與建筑設計,2005(9):45~47.
[4]陳瑩,王旭東,王鵬飛.關于中國鄉村景觀研究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0):297~300.
[5]謝花林,劉黎明,趙英偉.鄉村景觀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2):95~98.
[6]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105~108.
[7]劉之浩,金其銘.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其演化[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4):120~123.
[8]王浩,唐曉嵐,孫新旺.村落景觀的特色與整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9]韓林.農家樂旅游村景觀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6.
[10]郭文萍.濰坊新農村鄉村文化景觀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
[11]陳佩弦,張金明.南京市美麗鄉村的城鄉一體化路徑與推進機制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4):10059~10062.
[12]歐陽堅.以新發展理念指引美麗鄉村建設[N].經濟日報,2016-10-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