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銀
[提要] 高職學校茶藝創新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實習基地,酒店管理專業茶藝實踐基地建設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高職學院實踐基地的建設,校企合作模式運作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高職院校更注重實踐基地的建設,突破過去的框架,構建高等職業茶藝教學培養目標,以滿足企業需求和學院自我實踐基地發展,提高茶藝創新人才培養的整體實踐能力。
關鍵詞:茶藝創新人才;茶藝實踐基地;校企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5日
一、茶藝行業人才需求
茶在“柴米油鹽和醋茶”中體現,是人們健康飲用的基礎。喝茶首先是一種享受,其次是在泡茶過程融入大量的審美元素,茶是讓我們放松身心的,再其次茶葉里有很多我們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可以用來養生。茶道是人們在飲茶過程中修身養性的方式,使人們可以喝茶陶冶情操,修心;它以中國茶文化的行為和中國茶德的精神為基礎。長久而深遠的中國茶文化越來越受到更多人喜歡,茶是一種心境,濾去浮躁,沉淀下來的更多是深思,所以茶文化是人的物質和精神享受,茶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形式和效果,得到人們的青睞。茶文化和休閑行業近年來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茶帶來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對茶的認知,各地茶館又開始如火如荼。但傳統的茶企業、茶館已經不適合人們的需求,很多人發現茶可以養生,有保健功效,于是很多人開始學茶,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現我們有五千年輝煌的茶文化。茶起源于中國,發揚光大于中國,但我們逐漸把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丟掉了,我們要振興茶文化,恢復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感恩。隨著茶文化的興起,茶企業、茶館對茶藝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每年的酒店專業培養的茶藝人才都供不應求,這些需求也激發了茶藝人才市場,但高質量的茶藝人才也是茶企業、茶館、休閑會所客流量穩定的保證。近年來,高職院校很多新專業也開設了茶藝課程,一些工科院校也開設了茶藝選修課,所以茶藝創新人才的培訓基地就尤為重要。
二、構建茶藝創新人才培訓基地
(一)建立健全校內茶藝實踐基地。理解并掌握基本理論,通過校企合作,到無錫斗山茶園,了解茶葉的加工過程、茶樹的生長環境與栽培。通過實踐,我們將加大實踐課程建設,完成構建茶藝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知識,滿足茶藝教學需要的技能。茶藝實踐教學是茶藝教學的重要部分,這類教學通常提高學生的茶藝操作技能,也是學茶藝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點。按照茶藝教學需求,全面訓練學生的茶藝創新能力,這是需要一個學期的訓練,還要理論結合實踐,這些培訓項目可以在校園茗約茶社進行現場訓練,也可以到真正的產業實體(校外培訓基地)訓練。這種課程為后續的課程打下很好的基礎。學校培訓基地的功能是要求模擬或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環境,還要有相同的行業企業的社會功能。所以,校內茶藝實訓基地要和行業茶館接軌。
(二)建立茶藝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實踐和創新環境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完成創新成果,是保證提高學校的聲譽和行業信譽的前提條件。要提高雙師教師的能力和培訓的需求,雙師型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要頂崗學習,要利用假期去參加茶行業的茶館經營、當地知名茶企業的經營管理,頂崗實踐,師資水平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條件之一。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專業領域的能力,具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滿足茶藝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和開發。建立茶藝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目的是培養更全面的茶藝創新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科研工作也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共同結合,是培訓茶藝應用人才研究和創新人才的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加快轉變的結果。
三、茶藝創新要注重學生自我發展能力
茶藝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企業培訓基地應與學院實踐基地產業共同發展。這需要訓練學生茶藝自我發展創新和創業能力,學生能夠自我發展,而不是依賴外部和持續的投資。自我發展的特點都應反映在創新、創業能力、設備、培訓計劃和管理系統。否則,培訓基地變成了學生一個沉重的負擔,無法滿足社會對茶藝創新人才的需求。社會服務是指茶藝技術、茶藝培訓、茶葉銷售的培訓。高職學院具有較強的創新科研和雙師人才優勢,利用高校的資源和校企優勢、挖掘地方茶文化行業發展和促進學校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茶藝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調動茶企業參與,學院實踐基地建設可以采取靈活的多種形式,走出校門,培訓基地應靈活多樣,不僅完成學生訓練任務,還應該積極服務于社會,適應市場的需求,利用實訓基地和實訓室進行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
(一)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種靈活多樣的茶藝培訓形式。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合作、合資、股份制,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實體,除了提供一定的投資外,更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使學校的實體有一個更加靈活的管理機制和發展空間。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功能,在校園可以開咖啡室、茶藝室,讓學生開展各種技能訓練,更早融入市場,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服務、技術鑒定和技術培訓。
(二)培訓基地應積極面向市場。高職學院的實踐基地除了滿足教學需求,還要不斷開發新的茶藝實踐培訓內容,積極與社會掛鉤,適合市場,開發適應社會需求的培訓基地,建設實踐基地的設施、發揮社會實踐功能、服務于社會、社區、充分發揮實訓室的功能、整合資源、人力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服務、發揮社團、茶藝表演隊的作用,開發適合學生的產品,喜歡手工的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做表演服裝、茶席布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茶藝創新人才在學校、企業、研究所三方平臺上有更好的發展。另外,可以采取與周邊社區企業結合的方式,積極發揮實訓基地作用,為企業、社區培養更多茶藝創新人才。
(三)培訓基地應加強自身建設。建立完整的培訓設備和站點設置、有競爭力的教師團隊、教學科研,吸收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人員參與實訓基地的管理和操作。實際基地的管理應該體現信息化,與完整的對外宣傳、內部管理、獎勵和懲罰機制。通過培訓基地的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多功能教育培訓中心和研發中心,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利用互聯網,把培訓基地更加完善化,提高茶藝創新人才的信息化能力,能夠到酒店、茶館、會所頂崗實習,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endprint
四、茶藝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競爭能力,適應社會對茶藝人才需求,社會對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學生的需求量很大,那么作為高職學院,首先要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學水平。茶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教科書和教師仍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許多教師仍然需要系統高質量和專業的培訓學習。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這幾年我們有許多學生在國內茶藝比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和茶藝一線服務人員交流學習,不僅學習有關茶的知識、茶的文化和藝術技巧,也學習了人際溝通、服務禮儀、茶館管理知識。茶館的專業人士也可以聘為兼職教師參與日常教學。只有通過優化茶藝教學團隊和提高教學水平,我們才能培養更多茶藝創新人才。
(二)關于教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許多學校都有茶藝課程,但想要打造一個特色,開放的茶藝課程,還需要不斷創新與探索。我們是以學生質量的提升為主線,設計六個模塊即茶文化、茶健康、茶藝創新人才、茶藝、茶席、茶葉銷售六大模塊,茶文化模塊主要從茶的歷史(包括:(1)隋唐以前的茶人茶事;(2)隋唐時期的茶人茶事;(3)宋元時期的茶人茶事;(4)明清時期的茶人茶事),茶健康模塊主要是從茶的成分、茶與養生的關系等來講解。每個模塊有一個主題,可以請企業專家來開展講座和經驗分享。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許多年輕教師總是抱怨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技術的快速變化難以適應,而教學資源的積累需要一些時間。除了日常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和資源共享,尤其是在一個旨在改變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時代,要不斷創新,包括翻轉教學法在茶藝及教學的運用,目的是努力實現讓學生愛上茶,養成喝茶的好習慣,讓老師和學生都成為宣傳民族飲品的大使。現在看到學校里至少有一部分學生喜歡上茶,成功地成為了茶文化的傳播者,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茶藝的教學與茶藝競賽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茶藝的創新到茶產品的創新,從茶葉包裝的創新到茶葉品質的創新,創新無處不在。近年來全國各種茶藝比賽,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加茶藝技能競賽的平臺,今年我們創作的漁舟唱晚,用藍色布料為底布,象征太湖,桌面有一艘小船作為茶的底座,整個畫面宛如一葉舟在碧藍的湖水蕩漾,通過創新,學生自己寫茶藝創作主題詞,發揮想象力,每個學生都把茶具、插花與詩詞結合起來,創新茶席,異彩紛呈。此外,積極參加各種級別的技能文化節和茶藝比賽,讓學生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表演,提高茶藝的技巧,增加茶藝表演的經驗。
五、結語
文化產業是源頭,源頭可以很長,否則是水無源。加強民族文化的硬實力,既需要文化產業的經營擴張,又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是創造力,培養茶藝創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一帶一路”已經上升為國家甚至全球局面,目前把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定為未來發展戰略方針,中國國際茶博覽會已經成為正常的茶產業國際盛會,茶文化和茶產業未來會插上創新的翅膀,飛的更高、更遠。只有滲透文化的茶企業,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茶為國飲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培養茶藝創新人才迫在眉睫,只有結合當地茶鄉民俗風情,發展茶文化創意產品,打造“生態、休閑、健康”的綠色生態旅游;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和茶文化傳承的整合,講述中國茶的故事,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會成為促進“一帶一路”的先鋒,讓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歡茶,讓中國茶走出國門,讓世界感受到中國茶的魅力。培養茶藝創新人才任重道遠,建立實訓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是高職學院努力的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檀亞芳.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
[2]付帥.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0.3.
[3]張星海.茶藝傳承與創新[M].中國商務出版社,2017.6.
[4]余悅.茶宴與茶點[M].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16.10.
[5]王輯東.有茶的日子[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