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紅
[摘 要]新課標倡導生本課堂構建,遺憾的是大多老師知道其理論,卻不知道怎樣去實施。其實很簡單,在課堂教學中換個角度思考,其課堂必然是“豁然開朗”。以北師大版《丁丁冬冬學識字》這一課教學為例,淺析其通過轉換角度彰顯生本課堂構建策略。
[關鍵詞]生本;角度;導入;方法;活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78-01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課程已經不再成為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討發展的平臺。因而很多時候,換個角度設計,其課堂教學必然“豁然開朗”。本文筆者結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重點以北師大版《丁丁冬冬學識字》一課教學為例,淺析生本課堂轉換策略,以供參考。
一、轉換導入角度,激發興趣
【轉換前】借助白板出示該課插圖,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然后直接出示課題,師生讀題。
【轉換后】師:孩子們,我們現在做個游戲,老師說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的名字,大家就用手指向哪里,看誰反應最快,動作最靈敏。(接著讓孩子們把手都指向鼻子,游戲開始……)
【思考分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說,課堂教學導入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生性活潑,注意力控制比較差,往往對新奇、游戲等比較感興趣。針對這一課導入,轉換前的設計雖然能直接切題,效率高,但學生早在課前就已經粗粗看過文本插圖,因而其興趣不高。然而轉換后卻不一樣,從觀察插圖轉換為做游戲,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激情,而且還能讓課堂一開始就進入一種“活力四射”階段。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而這也是生本課堂構建的前提。
二、轉換方法角度,激發活力
【轉換前】通過白板出示詞語,并通過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一組一組地讀。在這中間,教師及時穿插評價,“讀得真棒”“我們一起來夸夸他”……
【轉換后】通過白板出示詞語,組織學生看詞語,然后同桌互動互相糾正,接著進行個別認讀,教師糾正,小組齊讀,最后交流說說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詞語。待他們大多熟悉后,組織學生同桌之間做游戲,一人說關于頭部器官的成語,一人做類似動作。
【思考分析】固然低年級是孩子機械識字的黃金時期,但轉換前機械讀,加之教師語言評價缺乏新意,或者說缺乏實質性內容,學生即便有興趣,但也不大。轉換后卻不一樣,雖然也是讀,但讀的方法則不同,通過同桌讀,個別讀,小組讀,形式多樣,學生興趣盎然。如果教學中再能穿插教師評價,或者進行競賽,則更能使課堂掀起一陣一陣高潮。還有,最后一個環節,更是神來之筆,讓學生一人說成語,一人進行扮演,不僅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而且還便于學生趣味識字,一舉多得。
三、轉換活動角度,激發靈氣
【轉換前】課中活動,原本慣例是“向前伸伸手,向后仰仰頭,左右彎彎腰,安安靜靜坐下來”。
【轉換后】組織學生擠擠眼、揉揉肚子,搓搓臉,聳聳肩……然后讓學生分別指認器官,并說說其作用。
【思考分析】由于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間,進行一個小小活動,一來能讓學生放松,二來也能激發一下課堂活力。轉換前,只是一種慣例,或者約定俗成的動作,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但是轉換后,從文本角度出發,盡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結合自己的人體器官進行活動,一來新穎,二來也能對學生識字內容進行鞏固。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跟著做動作,找器官,熟悉相應動詞,并且學會怎樣保護自己的器官,一舉多得。
四、轉換訓練角度,激發勇氣
【轉換前】通過白板出示人體器官與相應詞語(詞語與器官不是一一對應的),然后請學生上講臺來連線。
【轉換后】借助白板呈現人體器官圖片,隨機抽取學生點圖讀生字,并引導學生進行組詞,造句子,領讀,教師及時跟進評價,或者讓其他學生進行隨機補充。
【思考分析】學習生字,不僅僅是會認,更重要的是會運用。而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運用則是理解生字詞的最好途徑。通過引導學生組詞、造句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拓展,而且還能喚醒學生生活經驗鞏固所學生字。另外,在課堂上借助訓練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識字,在給學生壓力的同時,更多是培養他們一種自信。當然更重要的是,教師能通過檢測反饋,了解學生識字情況,并對下一階段教學及時做出調整。
總之,課堂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的地方。教師進行課堂設計的前提是要有生本的意識,并且盡可能學會從學生角度設計流程,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生本課堂精彩。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