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
馬 宏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校長、黨委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重慶首批正高級教師、首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首批“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等。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一所歷經80多年歲月洗禮、積淀下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形成優良辦學傳統的歷史名校,一直用其《建校宣言》(1932)開篇的第一句話——“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嗎?”不斷自省,在傳承中發揚,努力“創造一個新的學校環境,實驗一些新的小學教育”。
馬宏,一位有教育情懷的卓越校長。30多年扎根巴蜀,堅持做著教育這一件事情。她一直堅守“教育是做的哲學”,帶領團隊不斷踐行和豐厚“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辦學理念,引領更多的人“以學術的方式守候著生命靜好”。
做的哲學,編織學校整體文化
馬宏與學校的故事是關于“做的哲學”的故事。“做的哲學”是馬宏所形成的巴蜀小學的辦學主張,是學校之魂,是學校發展之綱。“做的哲學”的文化,涵養著每一位巴蜀人,它讓巴蜀小學走向發展制高點;是行動理論,更是實踐智慧,折射出馬宏執著追求的品格:擇高處而立,但永遠植根于大地上;是有思想的行動,是帶著思想去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出思想。用思想立校,在實踐中實現思想的跨越,編織了一張意義之網,即看得見、摸得著的學校律動文化。
馬宏秉承“教育是做的哲學”,始終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牛鼻子”,鏈接課程和評價,推動“巴蜀型”學生培養目標的落地。她帶著思想去實踐,在實踐中出思想,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相結合,建構了333律動課程體系,形成了“123”達成路線圖。其中,333律動課程體系的第一個“3”是指生活實踐、基礎學力和潛能開發三類課程;第二個“3”是指教室小課堂、學校中課堂、社會大課堂三種形態一體化育人模式;第三個“3”是指律動教育的“尊重、激發、共生”三要素。律動課程體系的系統建構,讓學生的學習完全回歸完整的生活。而“123”達成路線圖則是:堅持一種方法——問題思維,在實踐中系統探索;強化兩種意識——目標意識、綜合意識;依托三個支點——課程、課堂和評價。學校將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和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國家核心素養到學校的轉化,綜合化地實施推動教學內容和進程的優化,選點突破促進素養的內化,現場改變彰顯著素養外化,激發凝聚師生內生與外在的力量。
巴蜀小學校的行動不是盲動和躁動的,更多地源于馬宏及其團隊的理性思索和對學術的潛心研究,完成對教育改革“天氣”和“地氣”近乎完美的把握和對接。
發展人人,最好的小學教育是愛的陪伴
每所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特色扎根于由來已久的教育使命和一方水土的文化滋養。從17歲走進巴蜀小學,多崗位的歷練讓馬宏對學校質量管理有了全面了解。而她剛走上校長崗位后遇到的一件小事,更堅定了她的思想立校的定位。“2009年5月,原定優等生當主角的六一慶祝會,因其他學生也想參與演出的愿望引發討論。幾經爭論,最終活動改為人人上臺的慶祝活動。每一個孩子能公平地站在這個舞臺,這就是成功。”直到今天,這早已成為巴蜀人的共識。活動中,全校所有學生都是演員,站在學校舞臺的中央;以后他就會站在生活的中央,成為社會的棟梁。這是馬宏內心判斷教育的根本尺度。
把“要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作為巴蜀的學生觀。“因生而動,因律而美,美美與共”是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育人、整體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放在學習、學校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的學生主體,是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長處,激勵每個學生好學上進,發現并賞識每個學生的才華,哪怕是很小的進步,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以愛心、信心和耐心期待每個學生的成功。
把“為育人而教”作為巴蜀的教育信條。為育人而教,就是要教書育人,寓德于教。“因生而動,美美與共”,就是要做到“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兒童是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只要耐心地等待,悉心地照料,他們就會如同種子一樣生根、發芽、成長,最后結出豐碩的果實。
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巴蜀的教育精髓。“因生而動,因律而美,美美與共”,就是尊重人的成長規律,熱愛、尊重和關心學生,把真誠的愛給予每個學生。對學生的“愛”,不僅是對學生身心的小心翼翼呵護,更是對每一名學生個性特點的尊重和理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因愛孩子而從教,用愛心以育人,真正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堅持把真誠的愛給予每個學生,在愛的陪伴中“凈化”自己。
成就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個團隊,就是在組織一種讓生命增值的生活。律動教育強調通過管理實現育人效能的最大化,成長人是律動教育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一是通過有效管理,以教師的專業專長為突破口,促進管理干部和教師的專業自覺,讓每個教師在專業生長的過程中找到教育生活的幸福,建設具有巴蜀特色的“幸福教師工程”。二是學校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背景下,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律動教育思想更能深入人心,引導每個教師成長為思想型的專業教師,實現學校思想型百年老校的辦學愿景。三是學校與教師的思想沉淀與專業成長,最終指向是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務,促進孩子的茁壯成長,實現具有巴蜀特色的“快樂學生工程”。
巴蜀以工作坊的教研形式,以行政擴大會為常態化研究平臺,依托核心團隊組成律動研究室。通過每周聚焦一個小的研究點,團隊在學習和共識中一起做,在實踐和對話中一起研究成長。馬宏青睞“安靜務實辦教育”,善于透過這一切看見人、發現人,進而鼓勵人去創造意義和價值,成長人。在“做的哲學”的引領下,人才可能成為意義的存在,成為教育實踐家。
搭起舞臺就是賦予責任。馬宏在為集體搭建平臺中建構了向上向善的團隊文化,公共責任讓實踐者走向實踐家。馬宏說,給空間就是給發展。巴蜀小學校選擇看起來艱難的方式——大家一起做,所有人都承擔。在巴蜀,所有實踐者都不是“苦行僧”,“做的哲學”不是苦干、死干的哲學,因為實踐家在巴蜀小學不是一個單數,而是復數,撐起了巴蜀藍色的天空。endprint
社會擔當,心懷辦教育的基石之責
巴蜀16年如一日,用一己之力盡基石之責。馬宏和她帶領的巴蜀團隊,通過對學校內涵的厘清和探索,16年來與各牽手學校的互動凝練了“望聞問切、開出良方、備貨上架、上門服務、整體打包”的城鄉學校牽手“五步互助鏈條”經驗。并結合巴蜀“夢想網校”、訪學制度等立體舉措,為統籌城鄉教育探索出一條自下而上的科學發展之路,形成“1+1+N文化互助發展模式”改革框架圖,影響并帶動了重慶周邊區縣的33所學校,并進一步帶動和輻射其周邊的薄弱學校。巴蜀教師通過送課下鄉、互動論壇、影子培訓、主題訪學等形式,使足跡遍及30個遠郊區縣,走進了重慶市內200多所學校……為了能夠實現輻射效應的最大化,學校通過搭建多元平臺,拓展教育空間,分享教育資源。
如今,由馬宏主編的《牽手》一書已正式出版,“1+1+N城鄉學校文化超市”共收進管理經驗、教學課例、專題講座、教學資源等200多項,為重慶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了經驗,也豐富了資源,日漸影響更多的教育人共同過一種有境界的教育生活。作為重慶市教育區域性改革試點學校,馬宏親自承擔起酉陽、奉節、永川、合川多地區縣、學校、專家培訓項目的導師,毫無保留地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分享教學成果,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學校不斷“升級”《教育故事》雜志和“夢想網校”。將市區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行整理提升,建立了網絡學習課程,并創設了適合網絡發布及網上學習的機制。網校自成立以來,借助網絡平臺,讓農村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公開發行的《教育故事》雜志,以故事形式對基礎教育領域中的熱點、經驗、典型進行解讀、詮釋的方法,影響著更多的一線教師。
這樣的責任與使命鑄就的義舉,感召了越來越多的學校借鑒復制“1+1+N”模式,像巴蜀小學校一樣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正走在“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路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能看到更多的“1+1+N”模式,共同見證“真與動”巴蜀精神的一脈相承、教育人責任與使命的轉化落地及生根開花。
教育是寧靜致遠的事業。巴蜀小學校和馬宏對教育這一件事情的堅持和堅守,真正詮釋了“教育是做的哲學”。他們用不變的初心砥礪前行,做著有情懷的教育,守候著生命的靜好。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校)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