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杰
1989年,我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教19年,先后擔任過團委書記、教育主任、副校長,參與了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育人模式改革,親歷了學校創新改革的起步、發展到轉型、卓越的過程。2008年,我從北京十一學校來到北京十二中,擔任了學校3年的黨總支書記。她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進行分配體制改革、人員聘任制改革,促進了教育改革。
2011年6月,組織上任命我為北京十八中校長。1990年到2009年,遷址后的北京十八中從完全中學變成了純粹的高中,優質初中剝離,生源斷層,辦學進入一個歷史的低谷。方莊地處豐臺區東部,毗鄰西城、東城,曾是亞洲最大的社區。隨著社區日漸成熟,它聚集了豐富的社會資源,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是近百個外國領導人參觀考察的現代化住宅示范區。開放的房地產市場為百姓“用腳投票”擇校提供了空間。曾經在每年的升學季,方莊地區都要流失一批優質生源,他們會選擇去海淀、西城、東城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讀書,使我們的發展面臨很大挑戰。為振興十八中,幾任校長開始了接力賽。
一
北京十一學校和北京十二中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地認識到,對于繼任者來說,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做大做強北京十八中是使命;對于改革者來說,困境就是沖鋒令,唯有改革謀求新平衡才是出路;改革策略有別,改革路徑多樣,改革手段多種,不可簡單復制,必須與學校所處的生態環境和歷史階段相適應,自主創新實踐,這就是首創精神。
從海淀到豐臺,28年來我一直堅守在首都基礎教育第一線,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認為,基礎教育應該生態性發展,區域教育的發展要建設一個叢林式教育生態系統,一個以多元化的特色教育滿足教師、學生個性化需要的區域教育共同體。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文化復興是國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文化復興需要教育發展改革的支持,更需要教育人的文化自覺。教育治理要以文化的力量來實現,構建教育的文化實現機制。
當前,命運共同體成為時代潮流,全球共享服務促進著世界資源的協作開發,“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促進著我國在全球共同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新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等推動著區域共同體發展。我們要培養適應命運共同體時代潮流、符合命運共同體發展要求的人才,緊緊圍繞學生發展需求在區域教育共同體中如何得到連貫性滿足的系列問題。
二
借著北京市繪制教育新地圖,進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改革的良機,2010年5月,在豐臺教委的主導下,北京十八中所在地方莊地區的27個教育單位進行整合,建立了以十八中為龍頭的方莊教育集群,成為北京市的第一個教育集群,由我擔任集群第一屆理事會執行會長。
緊緊圍繞學生發展需求在區域教育共同體中如何得到連貫性滿足的系列問題,方莊教育集群七年來以共享促協同,以協同促發展,以自組織激活他組織,27家成員單位形成區域教育合力,以特色課程銜接促進學段銜接,以課程有效供給能力建設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滿足了方莊地區近8000名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方莊教育集群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共享為主要功能的形態、以課程共建共享為中心的區域教育共同體形態、以學段有效銜接為核心的區域教育共同體形態,探索出了五條實踐路徑:存量資源盤活共享,資源差異及優化配置,課程規模化、常態化開發,區域教育結構、功能優化,協同學習型和諧社區建設等;形成了五個體系:課程體系、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智慧發展體系、家長諧美推進體系、治理體系等。
現代化教育治理不僅需要多元主體,還需要多元主體的理性參與,通過多元主體互動、協作等方式,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理體系,使不同的教育主體能夠共同參與教育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進而實現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
在集群治理方面,方莊教育集群構建了開放、民主、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集群治理體系,實施資源配置的豎井式布局,提高了資源使用和配置的效率與效益。集群尊重成員既有存在,堅持互相尊重、共贏共生、自發生長,通過發揮各自優勢,滿足彼此訴求,形成區域教育合力;尊重原有教育生態,注重教育生態涵養;注重調動有利因素,在供給途徑與機制方面,引入適度良性競爭機制,提高了集群資源的使用效能,積極推進集群生態建設,讓每個因子在自己“生態位”上發展。集群以“自組織”實現區域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共治、共贏、共榮,最大程度地提高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推動了方莊地區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集群在發展中意識到,需要凝聚和壯大區域教育合力,改變區域教育結構。通過建立集群代表大會及其理事會、監事會和人民調解委員會等機制,面向社區開放共享集群云平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技術服務等,使社區居民參與集群治理,切實成為集群的參與者、獲益者,從而推動集群教育的社區化進程,促進區域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探索一條社區協同共建“人民滿意教育”的路徑。
三
七年來,集群通過創設一個區域叢林式教育生態系統,對成員間關系進行非正式組織狀態引導,形成集群意識,發展集群能力;推行豎井式項目管理,以多元化特色教育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創設一個讓教師暢通地校際流動機制,實現教育能量流動由單相到多相的轉變;使教學場域擴大到區域層面,通過“群內跨校制”的實施,使集群教學場域由靜態的存在轉變為動態的生命體驗,滿足學生的成長訴求,成為一個以課程為核心的區域教育共同體。方莊教育集群已經建設成為一個叢林式教育生態系統,一個以多元化的特色教育滿足教師、學生個性化需要的區域教育共同體,一個由各個領域的教育特色品牌組成的教育叢林生態系統,形成鮮明的地緣性、生態性、內生性、自主性、社區化的運行特點。
七年來,集群不斷推進集群課程體系升級,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集群育人模式轉型,創新集群教育治理模式,實現了集群教育的內涵升華,極大地提高區域教育資源利用率,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學習型和諧、智慧社區建設,贏得了區域居民的認可,越來越多方莊地區的孩子選擇在家門口上學。這實現了區域教育共通、共識、共治、共享、共贏的目標,推動了方莊地區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方莊教育集群不是一個如同行政單位的他組織,而是一個實踐社會治理的自組織。我們不僅要把集群學校團結起來共同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把資源整合起來提高利用率,發揮最大教育效益。還要更充分地彰顯每一所學校的個性,實現每一所學校的自我發展,發揮每個成員的首創精神。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思維,教育集群突破了原來學校之間不合理的競爭,變成相互間的協作,打造教育集群的特色教育生態叢林系統,促進區域教育遵循人的成長規律,依照學校的辦學規律來協同發展。
教育集群應該挖掘每所成員校的特色和優勢,讓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聲音。學校不應該有好壞之分,差異是寶貴的資源,教師的差異、學生的差異和學校的差異、家庭的差異、社區的差異都是資源。教育不應該把學校、家庭和社區與教師、學生、家長等同質化,剝奪教育服務對象的選擇權。教育集群不應追求一家獨大,理想狀態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不是用來爭艷,而是因為共享互增色彩,因為協同實現共育。各美其美是指特色銜接,每所學校要堅持自己的特色;美美與共是指方莊在打造一個集群“美”的平臺,建設一個互惠互利、普惠普利的平臺。
有“好教師”,才會有教育的優質。如果優秀教師能在集群內流動起來,就可以減少學校之間所謂的差距。方莊教育集群承擔教育部委托的“區域教師的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共建共享”課題的行動研究,正在探討建立集群內的首席教師制,引領集群教師共同成長。
教育集群最大的意義,就是找到了第三空間,把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辦好一所學校,開辟一條通道,引領一個區域,創出一片天地,這是我的教育夢想。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作為一個積極的“追夢人”,盡管付出了太多的艱辛,但我是幸福的。教育沒有終點,它永遠朝向未來,我要為自己的教育夢而奮斗終生。我們所有人的夢想,將會匯集成一個大大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一定會實現。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