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僅僅會考試的學生,而是能適應未來社會、全面發展的大寫的‘人。”這是范勝武校長從教幾十年的執著追求。不論是做老師,還是做校長,他都踐行著“全人教育”的理念,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讓他們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諧、持續發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他開創了以學校為名的校園文化——“世紀文化”,并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它的內涵。
基本素養——學生成長的根基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范校長號召開展“運動型、健康型校園建設”。早操除中學生外,小學生也全部吸納進來;組織體育教師自編動感十足的新體操,全校師生每日必做;保證學生下午兩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組建特色體育小分隊,如籃球隊、足球隊、網球隊、田徑隊等,定期舉辦跨年級聯賽;開設武術、舞蹈、跆拳道、柔道、太極等課程,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體育賽事,收獲無數獎牌;邀請奧運冠軍李寧、楊凌、陳中、王麗萍,足球王子李金羽舉辦講座,傳遞奧運精神。在堅持不懈的鍛煉中,學生不僅收獲了強健的體魄,更加磨煉了堅強的毅力,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也為他們將來勇敢面對挫折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學生如果擁有出色的表達能力將會飛得更高更遠。范校長組織教師團隊,開設了十二年一貫制“世紀演說家”課程。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及語言水平,將課程分為四個學段,并確定了每個學段的教學主題及培養目標。1~3年級開設了“小小故事家”課程,4~6年級開設了“小小主持人”課程,初中開設“演講與口才”課程,高中開設了“辯論”課程。在組織學生參加海淀區中學生辯論賽之時,范校長高度重視,從頭盯到尾,聘請專家,組織演練,甚至辯論材料的準備都參與其中。一路走來,學生從辯論技巧到學識涵養,從表達能力到臨場應變都突飛猛進,最終奪得冠軍。
童年時代,電影對范校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一門包含了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形像、建筑等的綜合藝術。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也能為學生成長指明方向、樹立標桿,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范校長的推動下,學校成立了“世紀影視殿堂”,篩選出100部電影,分別讓1~3年級、4~6年級、7~9年級、10~12年級四個學段的學生學會感知電影、認知電影、解析電影、創作電影。在各種教學環節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對電影的認識,讓成長更加豐富和厚重。
這些基本素養在短期內看似與學習無關,但關系到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的能力,將奠定他們成長的基礎。
書香校園——讓閱讀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很多在他們成年后會淡忘,但如果養成了從小閱讀的習慣,他們將受益無窮,終身都會是一個優秀的學習者。”范校長在學校開設十二年一貫制閱讀課,為每個班級投入數萬元購置書籍,組織圖書漂流活動,營造書香校園,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有書看。小學低年級讀中文原著,小學高年級和初中讀中、英文原著,高中讀英文原著。同時,讓教師也參與進來,開展閱讀主題演講,分享感悟,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興趣。
一個偶然的機會,范校長結識了一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談到孩子入校以來最大的收獲,家長激動地說:“最高興的是,孩子變得特別愛看書,并且由于閱讀發生了一連串可喜的變化。放學回家不再玩電子產品了,就喜歡看各式各樣的書,學習成績也提高了。最令人驚喜的是,才三年級的他就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
科學教育——讓學生引領時代發展
“科技節”是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學生最期待的活動之一,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無一例外。范校長極為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青少年是未來科技的儲備軍,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便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進行科學學科建設,同時,增加科學課時,研究教學模式,自編《科學讀本》,建設綜合科學教室等,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在管理過程中,范校長意識到課外活動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開發了多種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學生在活動期間,感受科技魅力,體驗科學帶來的快樂,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另外,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校還專門組織科技小分隊外出,成立科學社團,邀請科學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等。實踐證明,多彩的科學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
禮儀+規則教育——品行規范不容忽視
范校長認為,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學生只有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才能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少一些摩擦,多一份和諧。所以,他們開設了十二年一貫制禮儀課程,小學生側重于學禮履禮,修持踐行;初中生側重于人格倫理的教育;高中生側重于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通過營造氛圍、學科覆蓋、課程推動、經典浸潤、活動熏陶、課外踐履、榜樣引領、檢查督促、師生聯動、家校合作等共同培養學生行為習慣。2017年5月26日,由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學圣賢禮 鑄中華魂”禮樂文化教育實踐研討會在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隆重召開,學校展示了豐碩的禮儀教育成果。
無規矩不成方圓。范校長曾對畢業生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永遠都離不開社會而單獨存在。身處其中,就要遵守一定規則。你可以桀驁不馴,可以個性張揚,可以特立獨行,但永遠要知道一切社會游戲的底線。沒有放縱的自由,只有規則下的民主。失去規則,連最起碼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將來走出國門,你們不僅代表自己,還代表整個中國,所以規則意識應陪伴終身。”他強調,教師要從學生點滴做起,調動學生共同制定日常規則,互相監督,家校攜手,保證學生行為習慣的一致性、連貫性。
研學課程——讓學生在游歷中成長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隨后,“研學旅行”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詞。范校長在2010年便啟動了研學活動,2014年,實施“選課走班”后,學校全面開啟了研學旅行課程。課程分為三大板塊:1~5年級的京內主題研學;6~9年級國內文化研學;10~12年級“世界文明研學”。讓學生走出校園,投入祖國大好河山的懷抱,感受“地大物博,有容乃大”、感悟現代工業文明、瞻仰革命遺址緬懷先烈、漫步古都品味歷史、走向海外開闊視野,在鮮活的文化面前,加強對生命的感悟,在對比中達成民族文化認同。
學生素養是學校辦學成果的直接體現。近年來,學生成績優異并接連在各大國際國內賽事上斬獲佳績。2016年,范校長應邀赴美國奧蘭多出席“第16屆藍帶優質學校高峰論壇”,并做了專場主題演講。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作為中國代表團唯一的私立學校,以成功的辦學經驗,引起來自全美及各國優質中小學的兩百多名與會校長的高度關注,讓世界聽到了中國教育的強音。
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未來社會充滿未知數,學校能教給學生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固有知識,還應該教給他們將來生存、發展的技能和追求卓越、奮發向上的不竭動力。唯有如此,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一批批高素質人才。范勝武校長眼里的學生,不是十幾歲的黃口小兒,而是頂天立地的國家棟梁。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