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頤
我要對你們的二十年后負責
教齡31年、特級教師、獲獎無數,那應該是一位嚴肅認真、“德高望重”的老教師,這是筆者腦海中的吳俊偉。深入接觸后,筆者才發現,現實中的吳老師與此截然不同:聲音洪亮、笑聲爽朗、神采奕奕,甚至可以說是風風火火,完全看不出已年過五旬。吳老師熱情而又略帶歉意地請筆者休息等待,因為,他要給學生連上兩節體育課,陪學生完成跑圈。
每一節體育課陪學生一起跑圈,早已是吳老師的一種習慣和教學方法。他常對學生說:“我要對你們的二十年后負責。”吳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不但有滿腹學識,也有健康的體魄。而且,適當的體育運動,例如跑步,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對改善記憶力、促進思維靈活有很大幫助。可以說,身體好,學習才好。所以,吳老師堅持每節課整理完隊伍,都組織學生繞操場跑圈,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學生們剛開始都不適應,不時有人掉隊,跑完以后氣喘吁吁,而吳老師一直跑在隊伍的最后,為每一個學生加油打氣,陪所有學生跑完全程。
曾有個男生體質較弱,體育成績一直不達標。高二時,在吳老師的鼓舞下加入了跑步的隊伍。從此,不論冬夏,跑2000米成了他每節體育課必修的內容。從跑完難受反胃到面不改色,與身體素質一起好轉的,還有他的學習成績,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精力也越來越好。最終,這個學生一路“跑”進了上海交大。
東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學生們只想裹著厚厚的棉襖躲在溫暖的室內。吳老師見此情景,沒有多說什么,而是一個人默默地走上跑道。漸漸地,他身后的學生越來越多,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在操場上奔跑,成為白色雪地里一道靚麗的風景。就這樣,吳老師用無言的行動影響著學生,學生們的耐力一點一點地提升,身體素質越來越好,也學會了堅持,學會了拼搏。
“我要對你們的二十年后負責”不僅是一句體育課上的豪言,也是吳老師一直以來踐行的教學理念。他把課堂當作實驗室,學生就是實驗對象,教師就是實驗員。教育成果就在“操場——學生——教師” 中誕生。他認為,關注學生體質與培養學生特長一樣關鍵,教好體育能讓學生受益終身。他始終堅持讓每一節體育課傳遞快樂,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喜歡的體育項目;始終堅持堅持上好開學第一課;堅持上好常態課,每節課提前三分鐘到操場等待學生上課;邀請其他教師走進體育課堂合作上課;運用差別化評價,讓學生愛上運動;運用“借分制”,讓學生愛上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始終堅持做陽光下、操場上的最美課堂。
西藏學生的好阿爸
吳老師不僅是漢族學生的良師益友,也是遼陽市第一中學西藏學生的“好阿爸”。遼陽一中從1985年秋季起創建內地西藏班,是一所漢藏合璧的省級模范學校。吳老師在一中工作了15個春秋,其中,有10年時光是在西藏班度過的。吳老師覺得,無論是漢族學生還是藏族學生,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的關懷和尊重。尤其是面對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藏族學生,吳老師更是發自內心地愛他們,照顧他們,讓這些藏族學生體會到父親般的溫暖。
開學前,吳老師會對照照片一一牢記藏族學生的姓名,以便開學第一課能夠準確地叫出學生的名字。他覺得,教師第一次就能準確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哪怕只是一個稱呼,也會拉近師生的距離。從與學生的第一次交往開始,盡可能地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許多藏族學生初來內地,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會膽怯不安。吳老師在教學中,會格外留意這樣的“特殊”學生,仔細觀察他們,然后找出合適的解決辦法。用他的話說,就是用責任和愛心做教育。有個叫次仁卓瑪的女生,膽子很小,上體育課排隊的時候有些哆嗦,不敢抬頭;體育課活動總是溜邊,不說話。一次排球墊球測試,吳老師叫她的名字,她竟然急得直哭。這對這一現象,經過認真思考,吳老師開始在課上實行“五個一”策略:1分鐘集合——上課預備鈴響后,體委在一分鐘內帶領同學集合完畢;1分鐘整隊——學生按學號輪流作體育委員;1分鐘自我介紹(1分鐘演講)——開學初為自我介紹,逐漸過渡為1分鐘演講,要求學生即興演講“發生在你身邊最受感動的一件事情”,鍛煉學生的普通話;1分鐘原地踏步——集合完畢后,緊接著散開,老師下達“原地踏步走”口令,師生一起做“原地踏步走”動作;1分鐘創編徒手操——學生在1分鐘內創編出符合課堂教學內容,又適合學生操練的4~6節徒手操,并帶領同學一起做。每節課安排一名同學做“五個一”,為學生提供了克服膽怯、自我展示的機會,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也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次仁卓瑪也能夠融入集體中,與同學們在一起歡快地活動。
值班的時候,吳老師習慣住在學生宿舍,陪在學生身邊;學生生病入院,他像父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學生,讓孩子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這些年,吳老師也記不清資助了多少名藏族學生。吳老師覺得,做“阿爸”,就是要待他們如己出,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這樣,才算是盡了一個“父親”的責任。
動與靜結合的發展之路
生活中,吳老師與學生沒有距離,親密打成一片,是學生們的“好阿爸”;對待工作,吳老師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身為一名體育老師,他卻三十一年如一日,在學生中引領閱讀,在教師中推廣閱讀。閱讀和體育,一靜一動。而在吳老師的教師生涯里,兩者卻完成了一種奇妙的統一。
吳老師認為,一名教師,唯有將閱讀與教育教學相融合,才能完善教師的專業成長,才能勝任教書育人的任務。作為一名體育老師,吳俊偉堅持每節課給學生提供一篇關于體育與健康的文章,由學生輪流朗讀。后來,這個環節被學生們稱為“精彩3分鐘”。汶川地震之后,吳老師將抗震救災的文章收集起來,給學生們朗讀。課堂上,朗讀者泣不成聲,傾聽者潸然淚下,學生們無一不深受感動與震撼。
2007年,吳老師開始擔任學校辦公室主任。10年間,他不遺余力地堅持在教師中推廣閱讀,學校里有一句話:吳主任是專給老師買書的。吳老師幫助和指導教師們選書、購書、讀書。從2008年開始,吳老師每學期都會從報刊、書籍中選取時政、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編輯成《教工校本閱讀學習教材》,供教職工們學習。迄今為止,他已經編輯了20冊《教工校本閱讀學習教材》。
吳老師說,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促進思考。他堅持做小課題研究,通過小課題行動研究,把每一節課中呈現的教學問題,以理性科學的方式加以解決。讀書改變人生,讀書已經融入吳老師的生命。他讀書沒有固定的時間,讀書對于他來說是隨時隨地的事情,他每天都讀書,在與大師的對話中實現專業成長,在借鑒間接經驗中實現人生理想。
書讀多了,便有了寫的沖動。吳老師在閱讀和推廣閱讀的同時,開始寫作。寫作是坐下來寫自己,是一種心緒梳理,是一種深度思考。吳老師筆耕不輟,以新聞工作者的敏感性,記錄校園里稍縱即逝的故事;以體育教師的覺悟性,記錄每堂課師生活動的精彩瞬間,反思課堂的得失,制定改進措施,爭取每一堂課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回憶。無論工作多么繁忙,身體多么疲憊,他都堅持完成“家庭作業”——近20年來,他共寫下教學實錄61萬字、學校工作紀實48萬字、值班值宿日記26萬字、高考見聞日記17萬字、游學日記18萬字、高三最后一次跑操日記1.5萬字、書信20萬字,還有女兒的成長日記240萬字、教育日記340萬字。如今,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吳老師常說,每天夜深人靜坐在桌前梳理自己的日記時,會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人生的幸福。
31年的孜孜不倦,吳俊偉從體育教學走向了體育教育。對于他來說,教育,是在特定場合——操場上的教學相長;是師生共同經歷的美好旅途。他與學生彼此攙扶,共同走向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