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平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常用的學習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學生,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能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分組、明確分工、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是最為關鍵的。
【關鍵詞】小組組建合作學習策略評價國家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中小學的一門必修課,本質上屬于活動課程的范疇,具有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四性。它強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從行動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如何上好初中階段的實踐課,如何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如何引領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筆者認為“組建小組,讓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充分利用學生,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互補中得以提高。幾年來,具體的教學實踐使我積累了一些經驗,愿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合理組建小組策略
合理分組,明確分工是搞好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活動開始時教師首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實際情況,為學生搭配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小組,使每個學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小組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組織初一一個班的同學開展七巧板創拼活動,由于受活動的材料限制,我把全班學生分成5個組,每組九人。活動過程中我發現,有的組任務完成得很快,因為這個組里有很多“能人”;有的組是一些同學在動而其他同學都成了旁觀者,有的組是組長在動,其他同學有的無精打采,有的毫無興趣。這個組的同學有的來自鄉下完小,有的來自鎮上完小,鄉下的同學從未接觸過七巧板,而鎮上完小的同學從3年級開始就使用過七巧板;小組同學上臺相互交流時,有的小組也是小組長在完成任務,其他同學好像活動與自己毫無相關。針對這次活動我得出總結:教師在分組時應側重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小組人數合理問題。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學生個人的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2.小組結構合理問題。在分組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性格等因素,發揮優勢互補,將優、中、差的學生相結合,以“好”幫“差”。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3.小組內分工明確問題。小組里的分工要明確,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責任,人人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我帶領一個小組的同學開展科學DV《蝸牛的生活習性》制作活動時,我安排書寫認真的同學做記錄,善于表達的同學做交流,擅長動手的同學做實驗,有特長的同學作觀察,愛玩電腦的同學學習短片剪輯等。
4.小組內學生崗位有序設置問題。為了不讓小組合作學習變成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小組內合理設置“管理崗位”,保證小組活動有效實施。我在帶領學生開展校園植物探究活動時,讓每個小組設小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觀察員兩名員、攝影一名。小組長由組織能力、合作意識強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協調全組成員有序地開展觀察、動手、探究等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攝影人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過程進行拍攝,以便在歸納總結時在全組進行展示。
二、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1.小組合作分工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訪調查、親身體驗、動手去做、總結展示等一系列過程組成,此間任務較多,跨時也較長。老師可將某一大課題設置成幾個小課題,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在各自完成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我在初二(1班)組織學生開展“苗繡制作歷史探究”實踐活動過程中,安排兩個小組的同學網上搜索資料學習,了解苗繡的歷史、苗族的生活習慣,完成苗繡文化探究小課題;組織兩個小組的同學深入定安中瑞地區的苗村走訪,與苗族阿婆拉家常,觀看她們的苗繡,在她們的幫助下親自體驗苗繡制作,完成親臨生活探究小課題;在班里把四個小組的成果進行展示,小組間相互進行交流。同學們既分工又合作,人人完成了手抄報任務,各小組制作了宣傳幻燈片,班上最終完成了調查報告《定安苗繡文化調查》。
2.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就是小組成員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有一次,我在初一(2)班輔導“科學DV”制作實踐活動。課后,讓同學們自由組合,成立4個探究小組。各組同學們通過觀察、查找、走訪等形式產生各自小課題。第二組同學產生的小課題最多,大家對組長蒙靜同學提出的“巧去蠟油”的問題最感興趣,一致同意把此課題作為小組的探究課題。在組長蒙靜的引導下,小組成員們展開討論,會上大家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何準備活動器材,如何準備實驗材料,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實驗過程分幾步,等等,甚至連組員的分工都做了明確安排。這樣的小組活動,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同時,別人的發言可能幫助個別組員產生新的認識,真正體現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價值。
3.小組合作交流學習。針對某一實踐活動,小組成員在各自探究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做到不讓一個同學掉隊,人人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初三年級學生開展電腦繪畫實踐活動。同學們依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各自組成了學習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各自進行創作學習,共同的疑難問題由組長牽頭組織大家討論,組員間相互交流,互相幫助,這樣的合作學習達標率是100%。
4.小組激勵、評價學習。激勵是學生學習的潤滑劑。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的活動熱情。我在組織一個小組的同學開展《農村垃圾處理情況調查》實踐活動時碰到了不少困難:天氣熱、路途遠、調查對象不配合等,我用“成功者永不放棄,放棄者永不成功”“苦心人,天不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了;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完成,就不平凡了!”這些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小組最終完成了調查任務。
評價是反映學習好壞的一面鏡子。對此,我采取的是“亮牌”評價。即利用紅黃綠牌的不同顏色來顯示當前的活動狀態,方便教師把握學生實踐活動的學習進程。當我想了解活動任務的進展情況,學生可以利用紅黃綠牌的不同顏色來顯示小組當前活動狀態。比如,亮起紅色表示完成,亮起黃色表示疑問,亮起綠色表示正在進行。我把這種做法叫做“亮牌”評價,它既方便我及時了解學情,又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非常注重團體的合作精神,所以,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技巧。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真正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最終達到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建芳.關于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問題的幾點思考.
[3]姜平.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的指導策略.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農村中學科技實踐活動有效實施模式探究》(課題批準號FHB1605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