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 沈丹 李麗芳
【中圖分類號】R12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01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醫學界逐漸加大了對疼痛研究的重視程度。對于脊柱外科患者而言,手術操作、脊髓神經受到壓迫、局部炎癥因子刺激以及創傷均是導致其疼痛的主要原因[1],由于疼痛較為劇烈,使得大部分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進而對康復狀況、睡眠質量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對于嚴重患者而言,將會引發深靜脈血栓、肌萎縮以及術后關節僵硬等各種并發癥。對于脊柱外科而言,有效的鎮痛法已成為護理中關注的重點。本文將針對我院脊柱外科患者采用疼痛管理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以下是詳細報告。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接收的68例脊柱外科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平均每組34例,在對照組中,有19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為(49.1±6.9)歲;在研究組中,有17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67歲,平均年齡為(48.7±6.8)歲,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可知,無明顯差異,統計學無意義(P<0.05)。
1.2 方法。予以對照組一般護理方法,其中包括飲食護理、藥物護理等。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疼痛管理護理模式,詳細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宣傳護理:在患者入院之后,向患者宣傳疼痛相關知識,宣傳方法包括分發分發宣傳手冊、開展講座以及觀看錄像等,改變患者認為手術中一定要承受疼痛的思想,使患者的能夠正確認識疼痛,告知患者的疼痛會對機體免疫功能造成影響;緩解患者因過于擔憂止痛藥物成癮而產生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意識到短時間使用麻醉藥物不會出現上癮現象;為患者講述緩解疼痛的方法,并為其實施指導,其中包括深呼吸、冥想等,與此同時,患者需要及時向醫護人員匯報疼痛狀況,為后期快速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②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醫護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以及疼痛狀況,采用鼓勵的方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加強同患者間的溝通和交流,使患者的能夠將自己內心想法表述出來,在此時,醫護人員需要耐性傾聽,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進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與此同時,給予患者精神支持,取得患者的足夠的信任和依賴,進而建立友好的醫患關系。③鎮痛護理措施:根據醫生的囑咐實施藥物治療,多模式個體化鎮痛是治療的主要原則。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物理方法改善患者的疼痛狀況,在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的疼痛狀況,對患者的下肢進行按摩,在按摩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緩慢、適度以及均勻的按摩方式,加快血液循環,在麻醉藥效消除之后,協助患者選取舒適體位,與此同時,對各個部位進行按摩,按摩次數越多越好,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緩患者的疼痛狀況。此外,還可以通過熱敷和冷敷傷口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鍛煉,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進而提升康復速度。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狀況進行分析和對比,并將詳細數據進行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將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數據錄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進行分析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t值用于檢驗計量資料,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差異值P<0.05,表明差異統計學意義成立。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分析和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疼痛評分無明顯差異,統計學無意義(P>0.05)。經過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降低,通過比較,研究組要比對照組低出許多,差異顯著,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
3 討論
減緩疼痛是醫護人員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護理人員采用正確護理方式,減緩疼痛,使患者感到舒適,從而加快恢復速度,同時這也是解決患者手術之后鎮痛的關鍵問題。在脊柱外科中,疼痛是一種較為主要的臨床癥狀[3],有效的疼痛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同時也可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健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疼痛管理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狀況均有所改善,通過比較疼痛評分發現,研究組要比對照組低出許多,差異顯著,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由此可見,疼痛管理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要比一般護理效果好。
總而言之,將疼痛管理護理模式應用于脊柱外科護理之中,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時也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狀況,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左霞,黃燕,陳玉芳,等.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3):393-395.
宋曉萍,鐘琦,董玲娜,等.專案改善在規范脊柱外科患者疼痛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3):412-413.
姬永琴,邵楠,劉嫄.淺析護理風險管理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7):15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