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亮
【摘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課堂對話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充分落實教學策略,提高課堂對話的有效性。對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有效對話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對話策略一、對話教學的內涵
“對話”有著不同層次的含義:從字面上講,對話是一種純語言學現象,指雙方或多方之間的會談,這是人與人的口頭語言的交匯;從另一個層次上講,對話還可以發生在人與文本之間,它通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開,在此意義上,對話可以跨越時空,今人可以與古人對話,中國人可以與外國人對話。進入信息時代,對話已演變為人機對話,囊括了“人”“人”對話與“人”“文”對話,人類進入了對話的新時代。對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是成為“承載著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溝通的原則。由此可見,發生在教學領域的對話也應該是以對話為原則的。
據此,我們把對話教學界定為:從狹義上看,對話教學是以師生平等為基礎,以學生自主研究為特征,以對話為手段,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啟發和討論,領會學習內容,激發求知欲望,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教學活動;從廣義上看,對話教學應該是以師生的生命發展為目標,以對話精神為原則,合理協調教師、學生及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以開放性、生成性和創造性為特征,開發師生創造潛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學活動過程。對照狹義和廣義的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前者僅僅將對話作為一種手段,而后者給予對話教學更豐富的內涵,它已將對話作為一種精神和原則,更注重教學過程的內涵而不僅僅是形式。毫無疑問,不管以何種方式呈現,只要是在對話理念支配下的教學都可以看作是對話教學。實際上,從狹義認識到廣義認識的發展過程是我們實踐探討過程的真實再現,是大家的認識和理念逐步深化的過程。
二、有效對話教學的生成策略
1.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話愿望。如在學習《離騷》這一課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們觀看屈原的記錄片及電影,在觀看后,教師有意提出幾個問題:屈原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憂慮?并要求學生從電影和課文中去尋求答案。學生們置問題于其中,紛紛敞開心胸,你一言我一語的進行雙向互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話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要想提高對話教學的有效性,提問是關鍵。
首先,創設寬松和諧的交往情境。這有助于把教與學的過程變成師生交往的平臺,讓學生“有恃無恐”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學習需要,通過對話,進行自我反省和道德的洗禮,促進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
其次,創設開放自由的學習情境。只有創設開放自由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放飛自己心靈的時候,才能獲得個性和多種智能的發展。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不僅包括知識積累,更包括情感積累和生活積累,這就需要學生去感悟體驗。
2.淡化教師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話的“集體”環境。在和諧的對話環境里,教師應當是對話的激發者和參與者,不能凌駕于教學過程之上。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淡化教師的角色意識,放下架子,將自己的經驗、思考、體驗與學生分享。而培養學生對話的“集體”環境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學習與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與他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并習得共同生活的規則,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個性,并且通過他人來確立自己在“言語”中的位置。因此,這個共同生活就是學習與交流的直通車。有了這樣一個和諧而寬松的生成空間,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備了種種可能性。如果沒有形成這種生成空間,對話教學也僅僅是流于形式。
3.教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一直以來,教師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問題是“重結果輕過程”。許多教師提倡對話教學,但卻沒有掌握對話教學的真諦,又迫于各種壓力,只能對把語文課堂對話的過程僅僅看成是達到目的的途徑,獲得結果的手段,盡量縮短、盡量簡化。這樣只有一種結果,學生來不及在對話中生成語文知識,更來不及享受和內化對話之美。新課程給我們帶來啟迪的同時也迎來了挑戰,我們在教學探索中走彎路不足為怪,但要堅持新課程中心理念不變,堅持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的對話舞臺。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過程比對話的結果更重要。為此我們要勇于直面實踐中出現的偏差,盡量減少語文教學中的一些誤區,在課堂對話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和關注課堂對話的過程,這樣才能學會學習和學會對話。
三、結語
總之,對話教學可以改變沉悶的語文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但其理論與實踐都不夠成熟,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摸索中前進。換言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貢獻自己的教學熱情,使對話教學實踐更成熟、更有效。
參考文獻:
[1]章萍莉.“對話式”語文課堂教學初探.科教文匯,2008,(23).
[2]何志文.語文課的對話情境初探.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21).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