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鵬
【摘要】學校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而復雜。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中學德育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闡述當前學校德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其產生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這些對策也是當前學校德育改革的方向,望能對當前中學德育有所裨益。
【關鍵詞】學校德育問題原因解決對策總體來講,我國現在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也在行進當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正逐步被重視和加強。我國對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說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重視和強調。可是,客觀的講,我們的付出與收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中學的道德教育總體是好的,可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德育目標操作性不強;德育內容知識化;德育方法機械化;德育地位明高實低;德育孤立化;德育環境復雜化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道德事業,故找出原因,探尋對應的解決策略已刻不容緩。
一、當前中學德育所存問題的原因
如今的中學道德教育不容樂觀,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個人認為以下幾個原因是癥結所在:
(一)社會生活現實中不道德個案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沖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個別人受利益的驅使做出的極端惡劣和不道德的事件(如小悅悅事件、救人不知感恩事件)會對學校長期努力而開展的道德教育產生極壞影響?!鞍萁鹬髁x、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還是部分存在的,更有甚者,個別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不道德現象也有發生,這更會對學校德育產生及其惡劣影響,學校道德教育多年的努力可能會因一次的不道德現象而使學生產生糾結和疑問。
(二)教師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夠致使個別教師師德和素質較差
第八次課程改革實行已有時日,總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產生的問題也不少,急需我們深思,最大的不足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和師德素質跟不上,教師教育改革急需深入,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來推動教師教育改革,以減少因教師素質和師德缺乏而產生的像“教師辱罵、譏諷學生”等不道德的現象。
(三)教育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致使道德教育知識化和課程化
如今,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考試效度和信度是極其不理想的,想測量的東西根本不能有效地測量出來,德育評價的方式就是考試,由此德育的大部分內容就是講解知識點,德育課程化現象非常明顯,這非常不利于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德育教學。
(四)教育管理體制行政化以及權力行使意志化和缺乏監督
學校行政化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但權利行使的意志化和缺乏監督則會導致學校為了取得一定的政績而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像“學校出事故不能打110、強制在一個餐廳就餐”等現象就是教育意志、行政領導的體現。德育的行政干擾與德育的生活化處理不好會導致二者背道而馳。
(五)當代多元文化對學校社會主義一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
當下中學生面對的是多元文化的沖擊,封建殘余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部分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文化(如黃色暴力影像視頻)也有存在,由此,中學生的德育會受這些文化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受到其侵蝕,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網絡為這些多元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對中學德育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學校德育工作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要求,針對其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現提出以下解決當前中學德育所存問題的策略:
(一)注重樹立道德榜樣和培養道德信念
中學德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教師)要樹立堅定的道德信念,及時分析個別道德失范行為(小悅悅事件)的危害性并對其進行輿論的譴責;另外,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帶頭作用,在全班充分挖掘先進德育事跡,樹立道德榜樣,在全班形成以遵守道德規范為榮的信念和氛圍。
(二)充分發揮德育的主體性功能和價值
發揮德育的主體性價值,不要把德育僅僅作為學校、班級、課堂管理的手段,德育處的工作不是僅僅作為維護學校秩序的部門而存在,德育的主體價值和功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人,使人求真、向善。
(三)倡導德育生活化、活動化、過程化
把德育當作像吃飯、睡覺那樣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過程。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道德知識的教學生活化、活動化、情境化、問題化,不要只是一味的強調道德知識、規范的灌輸和記憶;二是,注重學生參加德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去體會、體驗;三是,學校的一切教學和活動都盡可能直接或間接的蘊含著德育的韻味,直接的道德教學與間接的道德教育相結合。
(四)德育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結合新課程的理念,進行德育評價方式的改革研究。盡量使德育考試內容生活化、開放化、靈活化,只靠一味的死記硬背很難做好試卷、取得高分;此外,還可以采用有別于傳統紙筆測驗的檔案袋評價、評語評價等新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主體上,教師、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
(五)適時調整德育目標
設定道德底線:在中學德育工作的行進中要適時調整德育目標,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設定道德底線,進行最基本的道德規則教育,而不只是大、假、空的道德原則和理想教育,倡導設立道德底線和做人的基本良知。
(六)注意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的有機結合
中學德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是主陣地,家庭是有效補充,社會為其提供環境,三者的統一與結合是為增強中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在在價值多元中找到一致和沖突),培養學生理性的道德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
[3]國家教委.中學德育大綱.1994.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1.
[5]教育部.中小學生守則.2006.
[6]邢宇飛.中小學德育存在問題及對策[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7]郭曉青.論當前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凱里學院學報,2007,(02).
[8]陳麗.中小學德育面臨的問題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