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銀成+黃璜+顧新春
【摘要】新時期、新常態,當代的中國社會正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變革,這必將對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等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使其在觀念、價值標準、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轉變。因此,積極正確地引導大學生開展豐富的社會參與活動,是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和實現其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大學生由學校步入社會的關鍵性環節。
【關鍵詞】高職社會參與能力機制人的全面發展一、大學生社會參與綜述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動機
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動機就是指直接推動大學生從事或參與社會事務以滿足他們某種心理需要的內部心理狀態,也就是大學生是受何種因素的影響而開始進行社會參與的,主要有理想信念、服務認知、現實需要等動機,而不同的動機,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表達、社會生活的參與等均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科學的動機,促成良好社會風氣和氛圍的形成。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方式
當代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主要方式,即個體參與和組織參與,這也是與我國現行的社會管理模式相一致的。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社會已經全面的進入大學生的生活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網絡技術的普及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表評價、交流信息的言論和思想平臺,而且大學生通過網絡參與的方式將使社會參與變得更加便利、直接、及時和強大。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內容
1.參與社會事務。當代大學生作為一支重要的社會事務參與力量,體現了諸多的作用和價值。
2.參與社會交往。社會交往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未來社會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較高的社會交往意識和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生們在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人際交往中,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并通過不斷的自省,重新定位,尋求全面發展。因此,積極的參加社會交往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體現,也是社會參與的一種內在要求和重要形式。
3.參與社會職業。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學生接觸的絕大部分都是理論知識,缺少實踐的體驗,當他們走向社會時,不能迅速的轉變角色進入崗位,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因此,通過社會參與,提前獲得職業的體驗,有助于大學生縮短社會適應期。
4.參與家庭生活。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家庭都適合承擔當代大學生社會化的任務,因此大學生參與家庭生活是他們參與社會的開端,是社會參與基礎的層面。通過全方位的參與家庭生活,學會處理情感關懷、物質消費以及家庭決策等各方面的家庭事務,充分體驗責任、義務、情感、經濟、合作等家庭生活的經驗,從而培養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其今后能更好地去適應社會環境。
二、提升大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和有效機制探析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培育
1.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人,如果脫離了社會的大環境,他們的任何成長和發展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必須進行社會參與,完成大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社會化進程,在指導大學生進行社會參與時,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他們的活動,做到有理想、有目標,有方向。
2.培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新主要來源于實踐,而社會參與則是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21世紀人才最主要的品質就在于創新,也只有那些具備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大學生才能在各類社會參與活動中發揮優長、有所成就,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自覺接受社會競爭和挑戰,最終形成創新的意識和品格,真正在創新中提升自身的社會參與能力。
3.塑造積極向上的品格。當前,社會生活單調、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面對個人學習生活和社會參與中的矛盾挫折時,往往產生一些人生的困惑,會怨天尤人,喪失前進的自信心,這就需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大學生在社會參與中分清是非、明辨榮辱,塑造健全美好的人格。
4.肩負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引領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深入了解社會、認知社會,看清楚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國際形勢,肩負起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二)構建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
1.完善服務體系。要求高校的各級黨委充分認識社會參與,從思想上給予高度的重視,把鼓勵大學生社會參與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中去,使其明確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重要意義和豐富內涵,確保大學生社會參與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2.制定評價標準。一是評價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具體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通過社會評價,來鼓勵、提倡或制止相應行為。二是評價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活動能否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起推動作用。三是評價大學生社會參與是否對大學生本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3.健全管理機制。首先,建立科學的經費預算和使用制度。應按科學比例逐年增加用于組織大學生社會參與的經費投入,建立社會參與項目審批制度,提供物質保障。其次,建立課堂教學與社會參與的對接機制。引導大學生用豐富多彩的社會參與活動對課堂知識進行體驗性和實踐性的檢驗,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做到知行統一。再次,建立功能齊全的社會參與實踐基地。高校應明確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健全基地的多功能化用途,保證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
4.形成活動制度。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存在臨陣磨槍、搞突擊、做表面工作等作風不實的現象。因此應建立科學化的社會參與運行體系,合理統籌宣傳動員、組織指導、總結交流、期望評價等一系列工作,將組織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活動建立成為一項長期的、貫穿全年的常態化工作,并納入高校年度綜合考評體系,讓社會參與在大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思維慣性,讓大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參與中樹立敏感的參與意識。
5.打造校園平臺。高校應充分利用好校園網絡,打造社會參與的網絡平臺,一方面及時發布各類有關社會參與的信息,為大學生的社會參與的信息獲取提供信息化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園網絡平臺上要有專職人員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提供合理化建議;第三要利用網絡的交互性,使大學生通過微博、論壇、填寫網絡調查等方式,表達他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將虛擬的網絡空間打造成實體化的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校園網絡平臺。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大學生社會參與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其社會化問題對于我國的未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培育大學生全面發展,多管齊下,切實有效的為大學生社會參與提供有力的指導、幫助和服務,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參與的保障制度,以學生為本,努力打造大學生社會參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洪渠.基于“五全”育人模型的高職院校學生競賽活動路徑創新[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25-28.
[2]鄭彩云,繆志波.志愿服務: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07):101-103.
[3]楊嬌珍.高職學生社會參與狀況調查與探析——以廣東省高職院校為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29-33.
[4]許志躍.淺議高職學生的政治參與[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3):85-87+94.
基金項目:
1.201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高職生社會參與能力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SJB299。
2.2014年江蘇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專項課題《法治視野下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FYHLX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