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英
【摘要】指出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的現象,表現為對教材分析不到位,教學目標定位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語言知識教授耗時過多,忽視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設計的讀后活動失真,活動堆砌,任務求全、未控制好任務的難度和梯度以及未能充分考慮學情,并結合具體的課例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學生主體教材分析初中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卻普遍存在,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卻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師了解這些現象,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改進教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對教材分析忽視學生的需求,教學目標定位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高效課堂教學始于準確、合理、有效的教材分析。教師準確、合理、有效的教材分析的根本出發點是對學生目前原有的語言基礎水平和能力的準確分析和把握,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非智力因素。教師忽視了本課文的體裁為故事類的記敘文,對閱讀文本的體裁定位不準確,把本文當作一般類型的記敘文,忽視了故事類文章的特點。該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基本都與文本信息的提取和獲得有關,但未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另外,教師設計的學習目標表述過于籠統、寬泛,教師使用的是一些難以檢測的模糊性動詞,例如掌握、知道等,學生達成的程度不便于檢測,教師應該細化教學目標,使用便于檢測的動詞。設計閱讀目標時,一定要注意目標的層次性,即使在初一也不能只有信息辨認層次的目標。
二、語言知識教授耗時過多,忽視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1.執教教師在通過閱讀文本填表、回答問題、補全句子以及判斷正誤處理完文本信息之后,處理文本中的重點語句,相應地該教師向學生呈現了以下八個短語:像往常一樣、轉身、害怕、在回家路上、仔細聽、搜索灌木叢、自言自語、撿起,拾起,要求學生將這些短語翻譯成英語,并設計了六道用以上短語補全句子的翻譯題。在完成翻譯以及補全句子練習活動后,教師又設計了六道用所給單詞的正確形式填空的練習題。學生完成這幾項練習耗時雖然大概只有十幾分鐘,但缺乏有效的整合,練習之間缺乏聯系而且脫離一定的培養。
2.課例分析:
部分教師受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習觀的影響,認為語言是單詞、短語、句型和語法的結合體,學生只要掌握了單詞、短語、句型和語法規則,語言運用能力就能自然得提高,他們認為語言學習就是語言知識點的學習,用語言知識點的學習取代了語言的學習。所以,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過多進行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在教學中依然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學生的閱讀課陷入了“教師講解知識點——學生記知識點——學生做練習——教師和學生核對答案”的課堂模式,忽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有的教師迷失了應當促進和指導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和掌握閱讀技能的宗旨,忽略了閱讀策略指導和點撥篇章語言特征的意識,和對學生閱讀難度的預測(比如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偏低或者畏難情緒比較普遍)。
3.對策。閱讀教學不能只是側重語言、結構,不能只是信息的獲取,觀點的理解。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做出改進:
(1)更新閱讀教學觀念。教師受傳統閱讀教學觀的影響,往往會采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Bottom—uDMode1),把一篇課文肢解成一堆單詞、短語和句型以及若干條語法規則。教師也可以結合使用自上而下(Top—botom Mode1)和交互互補式閱讀模式(Interactive—compensatoryMode1)。有效利用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取長補短。
(2)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文本需要解讀,經多視角解讀的文本才能使閱讀教學甚至是整個英語教學更有效。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在解讀文本時只關注文本語言知識點講解的做法。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從內容、語言、寫作手法和技巧、語篇結構、作者的寫作意圖、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等方面人手,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
(3)分階段、有側重地培養閱讀能力?!墩n標(2011年版)》指出,初中階段,閱讀技能有三至五級共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個階段對學生閱讀技能培養的要求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不同的階段設置不同的閱讀技能培養目標,根據學情,分階段設置閱讀技能培養目標、有重點地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
總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始終要充分了解學情,知曉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深入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風格,并以此來設計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堅持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倡導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鋒.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陶常娥.例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后活動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