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中圖分類號】R473.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膽總管結石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可分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和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的一種危及人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多數為膽固醇結石或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性結石,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梗阻而繼發膽囊發炎[1],嚴重病例可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并發感染性休克而死亡,還可能引起胰腺管感染,造成膽源性胰腺炎。我國人群的膽總管結石發病率高,病情反復發作,人民群眾生活不堪其擾,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手術適應癥的逐漸拓寬,這種手術方式創傷小、恢復時間快、住院時間短,明顯提高患者的圍手術期生活質量,正為廣大病患所接受。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的30例患者,護理措施體會如下。
1 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14例,年齡25~45歲,術前多普勒超生顯示膽總管直徑≥12mm,均為擇期手術患者,既往無嚴重的內科慢性疾病,身體情況較好。
2 圍手術期護理措施
2.1 術前護理
2.1.1 飲食準備按照醫囑給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素、清淡且容易消化食物,避免動物內臟,避免暴飲暴食,以預防急性膽道炎癥發作,并根據病情適當的保肝治療和補充必要維生素、營養要素。減少產氣類食物,以防腸脹氣而影響手術視野。
2.1.2 術前皮膚、腸道尿道準備
腹腔鏡手術常選用臍部為常規穿刺點,用松節油多次清潔臍窩,繼以用安爾碘的棉簽消毒數次,以預防術后感染。按照診療常規灌腸,保持腸道清潔。常規術前進手術前12h禁食,6h禁飲,術前留置胃管進行胃腸減壓,并叮囑患者手術當日術前減少話語,以免大量氣體吞入引起腹脹。因手術時間不定,應常規術前置入導尿管。
2.1.3 呼吸道管理
腹腔鏡膽總管手術必須在全麻下進行,術中常規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控制通氣,所以術前積極禁煙,教其正確的咳嗽咳痰方式,適當調整復習的節奏,必要時家用化痰、霧化吸入清理呼吸道,為手術創造好條件。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意識部分為完全清醒,而且正常的反射都可能減弱,所以常常采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止患者嘔吐進入呼吸道影響呼吸功能,連續每半小時監測血壓,待血壓平穩后改半臥位。
2.2.2 術后生命體征護理
術后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由于患者保護性反射較弱,有可能發生誤吸導致呼吸功能急性衰竭,所以床邊備好氣管切開包、開口器、舌鉗或口腔通氣管,以便及時對患者進行搶救[2]。常規準備心電監護儀,密切觀察呼吸、心率、血壓、指氧飽和度的的變化,因術中補液不少,術后適當控制補液速度以免急性心力衰竭。
2.2.3 傷口的護理
術后觀察敷料有無滲血,若滲血多請值班醫師及時查房予以更換,常規3天更換紗布,注意穿刺處的愈合情況,僅有一例患者穿刺點出現感染,多次換藥后癥狀控制,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2.2.4 術后引流管的護理
術后床邊加固固定好引流管,接班護士定期巡查,以免導管掉落、扭曲、堵塞。每日引流管更換,先夾管防止引流液倒灌造成逆行感染,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做好手衛生防止交叉感染?;颊叩诙旎颊邿o惡心嘔吐消化道癥狀即可拔除胃管。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行導尿管消毒護理,保持衛生清潔,待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后拔除導尿管。
術后“T”管的護理最重要,“T”管的長短要合適,以免患者翻身意外拔管,每日觀察并記錄引流膽汁的總量、顏色、性狀,術后24膽汁突然大于800毫升應告知醫生,同時當“T”管引流量急劇減少時常見原因為引流管阻塞,應該及時查明原因以免發生膽瘺,導致急性腹膜炎,并發感染性休克危機患者生命。腹腔鏡術后拔除T管的時間應較開腹手術適當延長至8-10周,可顯著減少膽瘺的發生[3],拔管前行X線膽道造影檢查,已發現殘留結石并處理,同時觀察有無畏寒發熱、腹痛的癥狀。
2.2.4 術后康復促進
幫助患者按時定時的翻身拍背,多做深呼吸、適當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積極防治墜積性肺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胃功能的逐步恢復。
3 結果
3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均成功施行了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臨床僅1例術后穿刺點感染,無膽瘺、腹膜炎并發癥。
4 結論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具有創傷小、恢復時間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醫護人員若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密切的術后護理觀察、精心的康復促進,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圍手術期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劉淑娥,馬紅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1,2:64-65.
李瑞萍,陳俊霞,吳華.護理崗位管理對護理質量及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80-382
鄭志鵬,何軍明,鐘小生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后拔T管膽瘺的防治[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2):250-2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