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雪梅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隨著當代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膽囊炎已經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其中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病率為16.09%,占所有良性膽囊疾病的74.68%[1]。膽囊結石是最常見的慢性膽囊炎危險因素,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占所有慢性膽囊炎的90%-95%[2];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則不常見,占所有慢性膽囊炎的4.5%-13%[3]。根據病因結石性慢性膽囊炎首選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分為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等,各有優勢,視病情酌情選擇。伴隨著膽囊切除術的普遍開展,PCS的發病率亦隨之上升。PCS系膽囊切除術后,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類似術前癥狀的臨床癥候群,類似于膽囊炎、膽石癥的癥狀。筆者針對無需手術治療的慢性膽囊炎患者、不能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及行膽囊切除術后存在PCS的患者應用自擬清膽湯治療39例,取得滿意療效。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資料:本組共39例患者,選取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期間,臨床確診慢性膽囊炎但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32例,泥沙樣結石性慢性膽囊炎患者需手術治療,但有手術禁忌癥或拒絕手術治療的患者3例,行膽囊切除術后存在PCS的患者4例。其中男16例,女23例;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達15年之久。
1.1 治療方法
自擬清膽湯:柴胡12g、黃芩9g、金錢草15g、枳殼6g、郁金9g、白芍12g、雞內金12g、茵陳15g、丹參15g、北沙參12g、大黃4g、甘草6g。隨癥加減:肝郁化火者加梔子、川楝子等;發熱煩躁者加龍膽草、黃連;脾虛者加茯苓、白術;惡心重者加姜半夏,生姜等。14劑為一療程,每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溫服,視病情可追加一療程至4周。服藥期間停服其他消化系統藥物,飲食起居,規律有節。
1.2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相關內容擬定評定標準。顯效27例(69%):患者癥狀明顯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10例(25.6%):患者癥狀明顯降低;無效2例(5%):是指患者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加重。顯效+有效=總有效率。
2 討論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慢性膽囊炎的發病機制為膽囊結石、細菌感染、膽囊動力學異常膽囊缺血和病毒、寄生蟲感染[5]。根據病因及癥狀可選擇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對于癥狀輕或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患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給予抗菌消炎治療,但長期消炎治療存在耐藥性及容易反復的缺點[6]。而中醫在與西醫單純保守治療相比,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療效好等優點。在祖國醫學中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屬于“膽脹”、“脅痛”、“腹痛”、“胃脘痛”等范疇。病變的部位集中在膽位,同時包含了肝、脾等器官,主要表現在胃部[7]。脅痛最早記載于《素問·臟氣法時論》及《靈樞·經脈》,并其中明確發病部位在肝膽。膽汁為“肝之余氣”,膽汁的生化排泄主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膽疏泄失常,氣機不暢,阻遏中焦氣機引起腹痛、脹滿、拒按、惡心嘔吐、大便不通等癥狀。或因憂思氣怒,濕熱內蘊,虛損勞倦,瘀血阻絡,均影響肝之疏泄,膽腑氣機之通降而致本病,治則以疏理肝膽,和降通腑為主。經典方劑為出自《景岳全書》的柴胡舒肝散加減。本組的自擬清膽湯,以柴胡舒肝散為參照,根據慢性膽囊炎普遍存在發熱及膽紅素增高的癥狀,適當增加清利濕熱、活血止痛藥物。方中金錢草、郁金、柴胡以疏肝利膽,通降排石;雞內金溶石化石以解除泥沙;黃芩、柴胡清肝膽之熱;茵陳清利濕熱,促進膽汁分泌;白芍、甘草養血柔肝,以緩急止痛;丹參活血化瘀;枳殼理氣行滯;北沙參活血補血養陰以防陰血耗傷;大黃健胃利膽,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疏肝理氣,化瘀排石,通絡止痛,清熱通降之功。
總之在臨床觀察中,自擬清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顯著改善癥狀,療效確切,同時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優化推廣。
參考文獻
朱丹木,陳怡,許曉紅,等. 合肥地區膽囊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2,17(5):271-272.
RAKESH BH,RAJENDRA GC.A prospective clinicopathologicalstudy of 50 cases of chronic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in the local population[J].J Evol Med Dent Sei,2013,2(35):6706-6716.
YAN JJ,ZHU Q,SHEN J,etal.Chronic acalcuous cholecystitis:correlation of clinical assessment,laboratory data and final historathology[J].J Med Coll PLA,2012,27(2):101-11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社,2002:365.
中華消化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4年,上海)[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7-11.
王博,謝俊,吳松.中醫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雜志,2011,88(4):78-79.
石國喜.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石癥110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27(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