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英 鄭巧玲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2
臨床實習對于護理人才進行培養是十分關鍵的階段,實習質量的優劣直接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素質和臨床能力產生影響,甚至會對于一個護士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發展產生影響。所以說醫院的臨床護理帶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工作,從臨床的護理帶較來看,教學管理質量會直接對臨床護理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1]。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Donabedian提出了采用結構-過程-結果的模式對于醫療質量進行評估,本研究將這種理論應用在臨床護理教學管理當中,結果取得滿意成果,現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均選自2016年到2017年的100名護生,將所有護生按著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50例,兩組護生在年齡性別差異方面沒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護生的帶教老師在資歷、職稱和工作經驗等方面也不存在明顯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在臨床護理帶教過程中選擇常規帶教方法,觀察組采用結構-過程-結果理論進行帶教。這個框架將臨床的護理教學管理工作當成是一個通過結構、過程結果所構成的系統,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結構要素是過程要素成為可能,過程要素促使產生短期結果,最終促進產生健康結果。
應用結構-過程-結果這三個維度,對于臨床護理教學管理工作進行分析,通過結構-過程-結果三個維度對于臨床護理教學管理當中的學生和患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進行成因和宏觀的分析,它能夠有效地為護生了解護患關系緊張的成因提供思路,更好地保證護生在工作當中更加恰當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護患關系。
1.3 觀察指標:對本研究兩組護生在培訓以后進行考核,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考核護生臨床分析能力、應用護理程序能力和健康教育的能力,每個項目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統計軟件IBM SPSS23.0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采用t值檢驗,P<0.05為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本研究兩組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應用護理程序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等進行考核,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而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從結構的角度來看,結構因素主要涉及到醫患雙方、醫療技術、醫療硬件、醫護人員的管理制度、糾紛調解制度和醫保制度等等。因此在對護理人員進行臨床帶教的時候,需要強化護生的經濟和法律獨立性,也就是說指導護生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要適當學習法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護理幫助,保證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幫助的時候,自身不出現違規操作的情況,也能夠在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2]。還需要指導護理人員能夠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方式對患者普及健康教育,合理的引導患者進行治療。在對護生臨床帶教的過程中,除了需要使護生掌握必要的護理技巧以外,也要重視對護生的相關制度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護理工作過程中能夠本著負責的原則進行。
從過程的角度來看,過程因素主要涉及到人文關懷、服務便利和輔助服務三個因素。服務便利主要涉及到護理人員到達現場的時間和患者等待的時間,輔助服務主要有護理干預的措施、護理干預的隨訪和對患者在進行護理干預時,是否重視對患者隱私的保護。所以在帶教的時候應該注意引導護生,為患者提供干預措施,與會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并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這樣能夠提高護患之間的信任度,還需要時互相明確,對患者和醫護人員進行人文關懷的雙向性[3]。
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結果的因素比較直接,其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費用因素,另一方面就是效果因素。費用主要涉及到成本的效用比和總費用兩個方面,而效果主要涉及到護理的質量和護理的程度。所以從結果的角度進行探索,就需要對于護理干預措施的護理干預方法和護理干預的整體結構進行優化,盡量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提升患者成本效用比,在患者花費一定醫療費用的同時,能夠使患者得到有效的護理。所以要保證護生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時能夠重視護理質量的投入,也需要重視護理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綜合的提升護生自身的能力,提高臨床帶教的效果。
而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優于對照組,能夠證明結構-過程-結果的理論在臨床護理教學管理中應用的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上將結構-過程-結果理論應用在臨床護理教學管理當中,能夠有效地提高護生臨床分析能力和對于相關護理程序的應用能力,提升護生健康教育的能力,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蘇美玲.PBL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05(55):20-23.
王麗芳.臨床護理教學管理工作探討[J].神州,2014,11(18):301-303.
周舫.加強規范臨床護理教學管理的實踐與探討[J].中外醫療,2014,11(07):7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