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萌
【摘要】學前階段的美術教育不同于中小學,隨心所欲的“筆誤”不可避免。筆者認為,在畫畫的過程中,孩子創作的作品并不存在“對”與“錯”,只要是比較恰當地反映了孩子這一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都應該得到我們的提倡和鼓勵。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都要明白,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藝術,和我們成人不一樣!
【關鍵詞】畫畫 創作 鼓勵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200-02
老師,我畫錯了
美術活動中,“老師,我不會畫”、“老師,我畫錯了”這樣的“求助”偶爾會出現。“不會畫”問題好解決,那畫“錯”了的孩子怎么辦呢?他們到底哪里畫“錯”了呢?為什么會畫“錯”呢?
這不,某次活動,我請孩子們先集體欣賞了喬治·波拉克的《The Black Birds》和一些鳥的攝影照片,然后請他們自由創作一幅鳥的作品。剛發完紙,就有孩子在叫了,“老師,老師,我畫錯了!”、“老師,再給我一張紙唄!”一聽就是小默的聲音,我輕輕走過去一看,無非就是小鳥的頭有點大了,位置偏了這些小case,可是孩子總是會或撒嬌或強硬地懇求老師換一張干凈的紙重新來畫。我猶豫著,并沒有給他新的紙,而是先了解了“錯”在哪里,然后告訴他:“畫畫并沒有對或者錯,這里你是不是想畫小鳥頭的?”“是呀,可是我不小心畫壞了。”“那小鳥寶寶住在哪里的呀?”“鳥巢里。”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橢圓形變成鳥巢,下面再畫一棵漂亮的大樹,肯定很好看的。你要不要試一試?”“那好吧......”
雖然開始有些不情愿,但小默還是按照我的建議把畫“錯”了的地方改造成了鳥巢,隨后在鳥巢旁邊重新畫了只美麗的小鳥,并添畫了大樹、蝴蝶等漂亮的圖案,一幅完整、色彩豐富的作品呈現在了我和孩子們面前。
“錯”在哪里?
學前階段的美術教育不同于中小學,隨心所欲的“筆誤”不可避免。
很多家長在家里指導孩子畫畫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用成人的語言或評判標準去指導孩子,比如“你畫錯了”、“你這里畫壞了”這些,或者自己看不下去了直接讓孩子換一張新的紙重新畫。其實,這樣的教育語言和行為不僅打擊了孩子畫畫的欲望和自信心,更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畫畫的興趣和深入地豐富作品的內容。那孩子總是說自己畫“錯”的原因是哪些呢?
一、追求完美。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有些小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苛求完美,稍微構圖偏了一點、線條斷掉一點或是圈圈扁了一點就停止畫筆,申請重畫。
二、成人的評價影響。很多成人都會覺得自己閱歷深、比孩子知道得多,而因此用自己的情理標準和技法規矩衡量孩子的創作思路或作品,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了影響,慢慢也習慣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的眼光來評判自己的作品,稍微有點不如意,就會認為自己畫錯了。
三、沖動動筆。有些孩子拿到紙和筆后,想也不想就開始畫,沒有思考沒有構圖。比如畫小鳥,有的孩子一拿到紙就直接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圈圈,小鳥的身體根本沒有空間去創作,他就會急吼吼地跟老師求助“我畫錯了。”
四、縮手縮腳。有的孩子在創作時縮手縮腳,不夠自信,不敢大膽地去畫,生怕自己畫“錯”,被別的小朋友笑話。
其實,在畫畫的過程中,孩子創作的作品并不存在“對”與“錯”,只要是比較恰當地反映了孩子這一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都應該得到我們的提倡和鼓勵。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都要明白,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藝術,和我們成人不一樣!
藝術創作沒有范式和對錯,你想怎么畫都可以
藝術創作沒有范式,沒有對錯,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你想怎么畫都可以!
在畫畫的創作過程中,幾乎沒有哪個孩子第一次就畫得非常完美,成人所謂的“正確”的內容和技法的重要性在兒童的畫畫世界里根本沒有那么重要,如果我們不厭其煩地指出自己認為孩子畫的不好的地方,這種做法就好比給孩子的創作套上了一副無形的枷鎖,束縛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那再次遇到畫“錯”的孩子求助,我們怎么解決呢?
一、多鼓勵。在大多數人眼中,藝術是非常專業的,需要經過訓練才能駕馭,實際上,藝術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表達。孩子用手中的畫筆去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和認識,這些作品可能很無序、很抽象,如果不聽作品說明我們成年人可能根本看不出來個所以然,但這就是孩子作品的特點,他們需要我們的鼓勵和支持,讓我們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欣賞和肯定吧!
二、巧引導。有的孩子會因為畫面的構圖沒有思考清楚就下筆而向老師求助,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根據畫面主題做適當的提示。比如,有個孩子本來要畫桌子,可是把桌面畫得很靠近紙的上方,認為自己畫得不好,教師可以提示他,桌子上有沒有放東西呀?可以把它變成桌子上的書或是花瓶試試看呢!用恰當的方法去啟發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聯想出一些相關內容來豐富自己的畫面,改造畫“錯”之處。
當然,鼓勵和引導孩子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多多嘗試,多多實踐!我相信,在創作的過程中,沒有了“對”與“錯”的概念影響,孩子們會更快樂地享受畫畫這件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