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婆、金枝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梅越男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論蕭紅的反抗意識
——以王婆、金枝為例
梅越男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識的女作家之一。本文將從《生死場》中的王婆、金枝為例,分析這些女性形象身上充滿著的強烈反抗意識。并從蕭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狀態,深入分析其反抗意識的成因,揭示蕭紅在抗戰文學中堅守的獨立女性意識的價值和意義。
蕭紅;女性;反抗意識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識的女作家之一,基于自身的女性身份和成長經歷,創作伊始她就充滿著對女性命運問題的思索。她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展現著在社會最底層農村勞動婦女對于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的社會環境的掙扎和抵抗。《生死場》不同于當時的主流革命文學創作,它飽含著蕭紅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人生價值自覺追求的期盼。《生死場》曾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評價:“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1](P443)對于這個文本,學者多從敘述視角、女性生存困境和婚姻悲劇以及生命悲劇意識等角度進行分析。實際上,這部作品中存在著一部分擁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女性。這些形象的背后都蘊藏著蕭紅同舊世界抗爭的獨特生活歷程以及在抗戰文學中堅守的獨立女性意識。
王婆是《生死場》中活得最堅韌、最頑強的女性形象。她經歷過生活的種種磨難,依然保持著堅強的性格,她用抗爭的姿態、斗爭的精神,向男權社會發出挑戰。她擺脫了“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從一而終”、“貞潔婦道”等封建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女人的束縛,不甘于女人卑弱、屈從、被動的從屬地位。在婚姻中,她不屈服于男性的暴力,勇于追求人格的獨立與平等。
她結過三次婚,有過三個家庭。對于第一個家庭,王婆是主動離開的。因為第一任丈夫毆打她,她不堪忍受來自男性的暴力,于是帶著一雙兒女毅然從第一任家庭中出走。她勇敢的抗爭行為,讓聽到她故事的農婦們既感慨又感動。而第二個家庭依然充滿著不幸,第二任丈夫于兩年前死去,王婆孤身一人離開了已經成人的孩子,再次改嫁到了趙三家。
王婆相對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還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她曾有過三個孩子,然而他們都相繼離她而去。留下王婆,與這個殘忍的世間抗爭。戰爭到來以后,女兒為了革命獻身了。王婆參與了村里抗日救國的組織活動,并與紀律嚴明的抗日革命武裝發生了密切聯系,她依然堅強地斗爭著。
金枝是《生死場》中另一個具有抗爭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以越軌的方式與成業相戀著,并懷了成業的孩子。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社會意識形態抗爭。然而她并沒有意識到與成業之間,并非是真正的愛情結合,成業每一次見金枝,都只是為了發泄自身的情欲。進入婚姻之后,金枝不得不屈服于成業的男性統治,連他們的孩子也在出生一個月后被成業摔死了。
好在金枝的女性自我并沒有完全的喪失,在抗戰爆發之后,她漸漸意識到要靠自己,才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地位。于是她勇敢地走進都市,在都市中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她到哈爾濱謀生,都市的道德身份喚醒了金枝女性主體意識的出現。西美爾說過:“女人生活在自在的規定的性別特性的絕對性中……對女人而言,性別特性乃是一種絕對,一種自為的存在。”[2](P106)金枝正是意識到了自己作為女性身份的特殊性而產生了被男性欺凌的怨恨,她的主體意識終于在身體的羞辱中蘇醒過來。最后她發出了怨恨男人,怨恨中國人的呼喊,這正是她進入城市之后,主體意識產生的表現,也是她對傳統男性勢力的悲壯反抗。
華萊士·馬丁說:“在一部作品中,透過一切虛構的聲音,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總的聲音,一個隱含在一切聲音之后的聲音,它使讀者想到一個作者——一個隱含作者的存在。”[3](P33)這表明敘事主體與文本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作家在創作作品時會將自身的經歷、情感、價值判斷、理想追求等融入其中。蕭紅是一個骨子里就充滿反叛精神的作家,她一生都在與傳統封建文化作斗爭,追求女性的自由與平等地位。她身上叛逆的精神、反抗的性格,融進創作當中,使她在描寫苦難中的悲劇女性的同時,也塑造了一些富于反抗精神的叛逆女性,發出女性不甘卑弱、屈從、從屬地位的聲音。
童年時代的經歷是蕭紅反抗意識產生的源頭,蕭紅對男權的反抗就是從她的童年開始的,父權的威嚴也使她看到女性在男權社會的不幸。蕭紅出生于一個殷實的地主家庭,然而她卻得不到來自父母應有的愛護和溫暖,同時她還承受著因為“女兒”身份所受到的輕視,充實的物質條件并不能給她帶來精神層面的富足,這些種種在蕭紅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叛逆的種子。尤其是父親的形象對蕭紅叛逆性格的形成影響最大,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她這樣描述道:“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對待仆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而疏遠,甚至于無情。”蕭紅在童年時期,常常和父親打斗著。他的父親對誰都沒有好面孔,對于繼母也是喜歡她時便同她說笑,惱怒時便罵她。她同時發現,領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舅母也是怕舅父。而她的生母姜氏是個“性情暴躁,脾氣不太正常”的女人,對蕭紅“并沒什么體貼,慈愛可言”。[4]
蕭紅是位體驗型、情感型的作家。她塑造了一系列充滿著反抗意識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反抗者體現了農村下層勞動婦女在封建社會及封建男權意識下的“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在這些女性形象背后,融入了她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狀態,正是因為她自身就充滿著反叛精神,所以她筆下的女性才發出了不甘卑弱、屈從、從屬地位的聲音。而蕭紅在抗戰文學中堅守的獨立女性意識,對我們今天探討女性命運、女性解放也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
[1]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七集小說集五·生死場·讀后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 陳戎女.西美爾與現代性[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3] 林丹婭.當代女性文學史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4] 肖鳳.蕭軍蕭紅[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5] 茅盾.呼蘭河傳·序言[M].桂林:河山出版社,1940.
[6] 蕭紅.蕭紅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梅越男(1993-),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浙江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1206
A
1672-5832(2017)12-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