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殷琪
(汕頭經濟管理干部學校 廣東 汕頭 515000)
從魯迅筆下看女性活著的姿態
林殷琪
(汕頭經濟管理干部學校 廣東 汕頭 515000)
本文從研究魯迅筆下人物的形象入手,將其呈現在小說的背景下的人物性格、語言、思想、行為等眾生相進行分析和歸納,得出魯迅筆下女性活著的狀態可分為四種:愚昧無知地奴役式;生性善良地妥協式;外表強悍內心軟弱式;思想深刻又無能為力式。由這四方面組成魯迅筆下普通女性活著的姿態,來剖析當時環境下這種茍活著的姿態的原因,思考現代社會女性的出路在何處。
魯迅;女性分析;茍活
本文就魯迅筆下的女性進行歸類與分析,展示出魯迅筆下當時平民百姓生活的眾生相。從魯迅的刻畫和描寫中,找出他對國民性的熱嘲和諷刺,同時找出對社會和理想更深層的思考。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活著,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才能首先是一個人?本文的探究不僅僅停留在當時的環境,也包括對當下人類生活的現狀與姿態的思考,怎樣才能不被生活淹沒,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選擇這個論題的動機,源于錢理群《心靈的探尋》“變革時代的悲劇意識與喜劇意識”里面提到:“正是在這里,你會感覺到,‘人’是多么脆弱,多么容易失去對于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的追求,還原為‘活著就是一切’的‘動物’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人’的毀滅,‘人’的墮落,是可怕的。但人們偏偏容易滿足,甚至為自己的‘茍活’而沾沾自喜?!杆俑淖冎袊洕浜鬆顩r的迫切性,從根本上來說,正是處于要實現‘人’的真正本質,使‘人’變成‘人’的歷史要求。”也是源于許多對魯迅筆下女性形象的研究來看魯迅的婦女解放思想的探討。
茍活,是本文的關鍵詞。本文從魯迅小說筆下的女性著手,呈現出四種茍活的狀態,尋找娜拉離開后的出路。
在魯迅的筆下,總有這樣的女性形象出現,她們淳樸善良辛苦地生活著,命運又對她們很不公平,病痛、貧困甚至死亡都圍繞著她們,但是盡管如此,她們仍舊是按著陳舊的生活規則活著,在別人的閑言碎語,在生活的重擔下,并不能意識到社會的壓迫和等級的欺壓,默默地承受著所謂宿命和社會給予的地位和苦難,以奴役的姿態殘存著,任自己的身體還有心靈遭受各種欺凌和收刮。
像《明天》里面的單四嫂子,在寶兒垂死之際,單四嫂子心亂如麻的時候,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調,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條斯理,不緊不慢。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于被證實并非出于真情。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著單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呢?這樣一個寡婦,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得到的卻不是溫情和照顧,更多的是欺凌和搜刮,在那個社會,情意淺薄,人道疏遠。再如《祝?!防锩娴南榱稚呛门`和好寡婦的化身。在《祝?!分斜憩F了祥林嫂的吃苦耐勞,淳樸善良,給人感覺都帶著奴隸的麻木和順從,看著四嬸的眼光做事情,因為得到贊賞而感到滿足。當她要被人賣給賀老六做老婆時,她表現了極度地反抗,卻是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始終是被封建觀念壓得死死的,并且十分崇敬虔誠地遵守這些陳舊的可笑的規則,做一個好寡婦。只為了不被人看輕,安分守己,奴役般地活著。面對祥林嫂講著自己死去的阿毛的故事,周圍的人也是帶著虛假的面容聽著,到最后變成了冷落與嘲笑,被迫害踐踏的祥林嫂卻仍舊愚昧無知,最終變成一個乞丐,死在寒風大雪中。
沒有明天,也沒有人能回答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有的只是這樣愚昧無知地奴役般的茍活著的女人和她們的悲劇。
在魯迅的筆下也有這樣的女性形象,她們以生性善良,溫厚慈祥的母親形象出現在故事中。像《故鄉》里面的母親,像《藥》里面的華大媽和夏四奶奶。她們都是中規中矩的人,愛自己的家庭和兒女,但她們卻不了解親人的思想和言行,她們選擇以順從社會,妥協的態度來保持平衡和協調的發展與存活,但并不代表就不會受到欺凌和迫害。
如《藥》里面的華大媽生性善良,疼愛自己的兒子華小栓。在他生病的時候為他操著心,花了大筆錢做人血饅頭來治華小栓的病。愚昧又順從,可惜這種愛最終并不能使兒子逃脫病死的命運。再如跟華大媽一樣命運的夏四奶奶,她并不了解自己兒子夏瑜的所作所為,前來上墳的夏四奶奶看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著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躊躇”“羞愧”是因為夏瑜的死是因為造反被砍頭的?!霸旆础痹诓挥X悟、不反抗、甘于命運擺布的舊時代勞動婦女看來,有損祖宗顏面,“躊躇”“羞愧”這一細微神態表明了她對兒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在她看來,造反殺頭天經地義。夏四奶奶身為革命者的母親,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對社會的妥協與努力,并沒有使自己的孩子存活下去,最后都是死去的悲劇,而她們仍然不懂。
仍舊有敢于抗爭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魯迅的作品中,有新的思想和勇敢的行為,以抗爭的姿態站在眾人面前,強悍而前衛,讓人似看到了希望,可是最終她們仍舊被內心的軟弱打敗了,向現實和權力妥協。
像《離婚》里面的愛姑,愛姑丈夫另有新歡,為了不被丈夫離棄,她大鬧不離婚。她在大眾面前怒罵其夫為“小畜生”,其公公為“老畜生”,這種大膽、潑辣、不屈不撓的性格,使得她鬧離婚:“一鬧就是三年”。“打過多少回架,說過多少回和,總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調?!毕拢瑦酃米罱K還是離了婚。
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認為他會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維護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縱的。當她意識到這點時,最終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線轟然倒塌,愛姑的軟弱之處在于她不敢脫離他人的力量進行抗爭,依然對權貴抱有希望和寄托。另外,在愛姑大鬧不離婚的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愛姑其實不過是為了守一份自己的“從一而終”的貞潔,在封建觀念里面,離婚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她的又一個軟弱之處就在于沒有脫離落后的封建觀念。愛姑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抗爭者,她外表強悍內心軟弱地活著,注定是悲劇的結局。
在魯迅的筆下,還曾經塑造了這樣一個女性,她的形象新穎獨特,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給人新的希望,她敢于獨立地追求自己的愛情,不顧他人的眼光不管家人的反對,毅然地選擇跟愛人離家出走,尋求幸福。
但是子君并沒有真正地看抗爭到底,她思想先進,行為卻還趕不上思想的進度,導致了最后愛情和抗爭的悲劇。她并沒有通過她與幾千年封建傳統的抗爭在社會上贏得一席之地,反而是被社會無情地摒棄了。在《傷逝》中魯迅已經把子君的失敗之處寫得很明白,在遇到婚姻的第一個挫折即涓生失業時,“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子君在爭取到的戀愛自由實現了和她心愛的人在一起的目的,她就滿足了,把精力傾注到家務,恭順地侍奉丈夫,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婦女。子君與涓生的感情逐漸出現了裂縫,最后兩人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無愛的人間。子君也成為了悲劇人物。
子君的出走,并沒有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婚姻的幸福、看到抗爭的勝利。子君最后的回歸和逝世,不僅讓我們覺得可惜,更讓我們反思,這樣活著的姿態,這樣先進的思想,卻因為力不從心,仍然無可避免悲劇的結局,更讓人痛心和深思。女性活著的姿態,在魯迅的筆下,似乎無論選擇順從還是出走,都沒有出路;不管愚昧還是覺醒,最終并沒有走出悲劇的宿命。
在魯迅筆下女性的眾生相分析中,前三類女性活著的姿態更多的是思想上尚未開化,仍舊受到封建思想觀念的束縛,因此選擇茍活著是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她們順從而妥協,善良而溫厚,逞強與爭取都未脫離自身的認識與視角的局限性。
還有第四類女性子君,思想獨立,并且順應先進的思想去追求幸福和自由,企圖用自己先進的思想和行為去創造新的世界,至少為自己。但是卻由于現實生活中的苦難,感情的挫折和對現實經濟認識不深刻的原因,最終力不從心,在涓生離開的時候全盤崩潰。子君在與涓生生活的過程中,漸漸忘記了自己原來思想上要開放要抗爭的理想,這一點只有涓生看得出來,她已經滿足于一種家庭式的溫馨,從這個層面上講,子君是在有意識地又力不從心地茍活著,她仍然企圖能留住涓生的愛情,面對生活的困境是一臉的失落和懷疑。沒有了從前的深刻與決絕。于是她出走了,又回歸了曾經逃離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死亡。
墮落或者回來?娜拉出走后只有兩種結局嗎?我們的生活仍然只能是這樣茍活著地卑微的姿態嗎?現代女性活著的姿態,已經不再是從前一樣的順從,女性意識的增強使我們的抗爭不再只是為了抗爭。
女性作家亦舒曾說過:“女性只有一條路可走,讓身心經濟獨立?!辫F凝在《玫瑰門》的思考中也反思了女性存在的意義,她認為女性的地位不因是從外界得到,而應該是由內而外,從自身的母性出發,讓女性本身具備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由內而外貢獻于社會的。
不再是為了抗爭而抗爭,不再是為了出走而盲目地出走。由內而外,獨立而有尊嚴地活著。這便是第三種結局,不是墮落,不是回來。而是在原來的地方,由思想成長起來,然后在內心的強大下,身心經濟均獨立,指引自己走一條貢獻社會,獨立自由的道路。
[1] 《心靈的探尋》錢理群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 《魯迅小說全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3] 《鐵屋中的吶喊》李歐焚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林殷琪(1990-),女,漢族,廣東揭陽人,教師,研究生,汕頭經濟管理干部學校,學科語文教學。
I206.7
A
1672-5832(2017)12-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