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黎東明教授書法藝術淺析
張磊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西桂林541000)
黎東明教授,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在當代書壇中,無論學識,還是藝術修養、藝術造詣堪,稱當代楷模。本文從黎東明教授,藝術學緣,藝術求學之路轉折點,藝術“實驗”形成渾厚古拙面貌,書法藝術作品賞析。進行論述,探討學習黎東明教授書法藝術。
藝術實驗;學緣;渾厚
黎東明教授,書法啟蒙于小學時期。用傳統的學習書法的方法“三年柳,兩年顏”從柳體入手,并強調筆畫的渾厚感。積累了很多筆法。也不斷的在實踐“黑板報,大字報”。進入大學,在文學系學習。選修國畫課,選修書法課。早期的學習,書畫印都有接觸。為了學習,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用“滑石粉”來刻印。在本科期間,伍純道老師堅持不懈努力。伍純道老師的書法教育理念思想影響了黎東明教授。黎東明教授也是伍純道先生書法教育理念的傳播者。黎東明教授刻苦努力學習打下堅實的書法繪畫基礎。1985年畢業留校,擔任書法課教師。在品讀黎東明教授的學術著作時,給我們第一個信號是學術著作涵蓋的信息量特別豐富。特別是在中國古典到西方美學的研究上,涉及面極廣,而且新穎、典型。把馬克思主義經典引入書法批評,黎東明教授在書法批評界首屈可數。
87年去鄭州觀看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89年去北京觀看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90年去合肥觀看全國第四屆中青年展。從這幾次看展覽,吸取了很多的經驗。對黎東明教授的書法創作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在創作上更加的大膽了,思路上的打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正是這樣的大膽嘗試,促成了全國首屆新人展的入展。
199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王鏞工作室進行學習。王鏞先生的國畫山水,把書法的線條質感融入畫中,線質厚實,率真,不缺靈動。字與畫一樣都十分輕松。輕松的用筆當中不缺失線條的厚重。黎東明教授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逐漸形成自己的書寫面目,靈動而厚重的獨特的書法風格。1996年入首都師范大學書法研究院學習,師從著名書法大家歐陽中石教授。1999年畢業并獲得美術學專業中國書法方向博士學位。當時首都師范大學是全國唯一的書法博士授權點,歐陽中石先生也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書法博士導師。歐陽中石先生與王鏞先生的書法藝術風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歐陽先生是濃厚的書卷氣,王鏞先生是率真厚實的金石氣。黎東明教授卻成功的把濃厚的書卷氣和蒼茫的金石氣相融匯。在自己的書法藝術創作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即有文人意味的書卷氣,也有蒼茫有力的金石氣。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在思維上也有了新的認識。正如黎東明教授所說:“王鏞老師,在整幅字上可以分出‘遠近’的關系。干濕濃淡的配合,字大小的穿插。有立體的的感覺,從平面到立體。”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嘗試著臨習大量的碑帖,把新的思維用到每一種字體,每一種可以用到的章法中。不斷的加強書寫性,精益求精。
杜威的《藝術即經驗》說:“藝術家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他生來就是個實驗者……,一位藝術家必須是一個實驗者,因為他不得不用眾所周知的手段和材料去表現高度個性化的經驗。這一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藝術家在每一項新的創作中都會遇到它,若非如此,藝術家便是重彈老調,失去了藝術生命。”黎東明教授在北京學習的時候,運用新的學習方法,大膽的進行書法的實驗,雖然實驗不一定會成功。創作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是還是在大量的進行創作。力爭把每一個字都寫到滿意為止。有時會為一個字的布局而廢寢忘食。齊白石《搔背圖》的題詞:“左邊左邊,右邊右邊,上面上面,下面下面,不是不是,正是正是。”
黎東明教授線條以碑寫帖,碑帖互融,故而渾厚且流暢。書法線條組合具有抒情性。篆隸碑學線質凝重而厚實。帖學線條多表現為流暢。碑學線條的凝重厚實與帖學線條的流暢構成了一對矛盾。馬克思經典學說指出,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黎東明教授很好地使二者統一在其書法線條之中。古拙是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書法家追求古拙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字體往上靠。第二種方法是淡化偏旁部首的概念。對創作而言要今妍還是要古拙,可以從字體的兼容上加以選擇和控制。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卷入《論行楷隸來通變》說:“篆參隸勢而姿生,隸參楷勢而姿生,此通乎今以為變也。篆參籀勢而質古,隸參篆勢而質古,此通乎古以為變也。故夫物相雜而文生,物相兼而數賾。”無疑黎東明教授就是屬于前者,字體向上靠,更加的古拙。結字靈活多變,線條厚實深沉。雄壯跌宕。
“新茶畫屏”對聯為隸書字體。大小穿插錯落有致。在字勢上營造大的空間。如“新”字左邊為收,右邊為放。左邊為密,右邊為疏。特別是右邊營造了一個很大的空間,與左邊形成虛實的強烈對比。“宜”也是在寶蓋頭的下面營造了一個大空間。“畫”上邊放下邊收,形成對比。“山”字在字內營造空間。在整幅作品中,前后的關系比較明確,前后對比明顯。開頭與結尾形成呼應。不肥不瘦,不露鋒芒,字勢開闊大氣。藏而不露。正如《歷代書法論文選》中 《用筆》一則中提到:“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有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
[1] 黎東明.當代書法表意實踐的困境及其策略[J].南方文壇.2008.廣州.
[2] 黎東明.歷史與未來.從王羲之現象看傳統的繼續與轉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0.桂林.
[3] 孫曉云.《書法有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南京.
[4] 沃興華.《形勢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