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 唐山 063210)
傳記文學翻譯之譯者角色與策略
王秀寬孫春玲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063210)
傳記文學是文學體裁的重要組成之一,同時也是文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就外國傳記文本的研究方面,翻譯的媒介作用不可小覷,所以從中外傳記文學的翻譯來研究譯者在傳記文本翻譯中的角色問題至關重要。傳記文學的兩大特性是歷史性和文學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關注到歷史性,更要注重其文學性。又由于譯者的文學素養、技能水平以及思想內涵等都為譯作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鑒于此,文章將從這個角色展開論述,譯者采取什么樣的翻譯原則、翻譯策略以及譯者的責任等方面展開論述,明確譯者在傳記文學翻譯中的角色及作用。
傳記文學;翻譯;譯者角色
新時期傳記文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傳記翻譯也隨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全球化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外文傳記通過翻譯成目的語的方式傳入外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這就更有力的促進了傳記文本的發展。然而,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傳記文學的翻譯,而非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角色扮演。眾所周知,譯者是中西方兩種語言傳播的橋梁,在翻譯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譯者在傳記文學翻譯中的角色探究,對提高傳記文學研究的科學性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1 詞匯選擇
詞語的選擇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詞語選擇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譯文的質量好壞。所以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以Tennyson:The Unquiet Heart中的句子為例來闡釋。
例1:原文:He carefully encrusted them in a medieval shell(but with a sound modern slate roof).
譯文:他并沒有直接拆毀原來的老房子及其附屬品,而是精心地給它們罩上了一個中世紀外殼(但是很富有現代化的板巖房頂)。
分析:carefully的原意是“仔細地”等,首先對于這個單詞意思的選擇上述幾個都不符合,前面也提到了文章的翻譯并不是字對字的羅列,所以在選擇文字的過程中除了忠實于原文之外,還要以最大限度的還原文本信息為主,我們在這里將其翻譯成了“精心地”,凸顯出了原文中丁尼生對于莊園重建的上心程度。
例2:原文:Accusing the baseness of his lot in life and looking to outward circumstances far more than a great man ought to want of them’.
譯文:就像斯柏丁所說,丁尼生總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且對外部因素的尋求遠超過一個人應該向外部索取的。
分析:"baseness"是構詞法得出的單詞,最基礎的意思是“基礎、底座、地基”,如果單純的將其翻譯成“就像斯柏丁所說,丁尼生總是“抱怨生活的基礎,而且對外部因素的尋求遠超過一個人應該向外部索取的”,那么文本的意思就完全不通順,在這里筆者將其翻譯成了“不如意”,而非“基礎”。主要原因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判斷的,這體現的就是功能對等理論當中的意思對等,而非刻板的逐字譯。
2.2 增詞法
鑒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所以有很大的不同,在實踐中,一定要反復琢磨,潤色譯文,盡可能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用于喜感習慣。
例1:原文:In all fairy tale castles there must be an element of the improbable, and of that there was plenty in Bayons, sometimes going over the edge into sheer silliness.
譯文:在所有的童話城堡中都帶有不可信成分,這些不可信成分在拜翁城堡中也有很多,有時候這種不可信甚至過了度,從而成了一種純粹的荒謬。
分析:英漢兩種語言有很多的不同點,漢語多用關聯詞或者邏輯關系詞來體現文本的邏輯關系,而英語多省略此類詞匯,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將其翻譯出來,以體現文本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2.3 轉化法
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首先英語當中多用被動句,而漢語多用主動句式,英語多以靜態為主,而漢語多動詞。英語當中少范疇詞和邏輯關系詞,但是漢語很明顯存在這類詞匯。
例1:Rose, on this terrace fifty years ago,
When I was in my June, you in your May,
Two words, ‘My Rose’ set all your face aglow,
And now that I am white, and you are gray,
That blush of fifty years ago, my dear,
Blooms in the Past, but close to me today
譯文:羅莎,50年前在這個露臺,
那時我正如六月般的盛年,而你如五月,含苞待放
兩個詞,“我的羅莎”就讓你的臉頰泛紅,
現在我發已白你已灰,
但親愛的,五十年前你緋紅的臉頰,
在那時綻放,而如今仍在我眼前
分析:詩歌的翻譯策略不僅僅是選詞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原文本在形式和結構上的特點,人物傳記屬于特殊類型的文學文本,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雅”,不能隨意翻譯出來就不再修改。
綜上,以奈達的目的論為指導,翻譯不單純將源語文本翻譯成目的語文本,而是一種有目的的文化交流方式,而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正是以這一目的為前提的。鑒于文中提到的幾個翻譯策略,在翻譯過程中要適文本的不同而選擇。但是在傳記文本的即時性和文學性為前提下,譯者應該多思考、多對比,將文本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表達出來。
[1] 馮樹鑒(1985).“四字格”在譯文中的運用.中國翻譯.(5):19-22.
[2] 連淑能(1993).英漢對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石玉山(1995).“漫議傳記文學的真實性”,《文藝理論與批評》。
[4] 葉子南(2001).“談傳記文本的翻譯”,《中國翻譯》2007年第三期,82。
[5] 趙白生.(2003).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張美芳(2005).《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孫春玲(1969-),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主任。長期從事研究生英語模擬翻譯及泛讀、本科生英語語言學,英語閱讀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致力于英語語言學、英語寫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已發表論文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作為負責人承擔省廳級課題、學院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