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提升初中生對美術課興趣的有效方法
張 楠
初中美術課程是銜接小學與高中美術教育的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和完善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生活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對美術學習不關心、不在乎,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外能主動關注美術學科并參與實踐活動的就更少了。小組合作學習是改變目前這種狀況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法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
初中美術 美術欣賞 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實踐
初中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和完善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生活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因為競爭的壓力,會在美術課上完成其他作業,以期望自己在考試中取得更高排名。通過交流與思考,我發現是因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單方面的講授過多,學生光聽不動,無法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不能去發現美,探索美,自然覺得乏味無趣。
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初中美術各個模塊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對其它美術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美術欣賞能力,逐漸學會通過眼睛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在腦海中勾勒出美好的畫面,用創新的思維去實踐操作,從而創造出嶄新的藝術作品,領略藝術的樂趣。
(一)教學案例一
在《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對幾組常見的生活用品的欣賞和評述活動,啟發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一些常用品的材質、款式、造型、色彩、結構、功能極其實用性,用藝術的眼光進行欣賞和分析、了解其用途,體驗其美感,并從中大致了解了現代生活用品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人類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設計”、“設計為了更高質量的生活”、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然后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購買某種生活用品時你應如何進行選擇?生活用品的設計應該遵循什么原則?通常可以從哪些方面欣賞、分析、評述一件生活用品?
問題提出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討論非常熱烈,但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每個學習小組中都只有少數學生參與討論,其中個別學生則不斷地搶著發言,完全主導了小組討論。而其他學生要么在聽,要么在做其它事情,自覺不自覺地成了陪襯。討論停止后,我提出讓各個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學生發表自己小組的見解,起來回答的還是那幾個學習能力和表現欲望都比較強的學生,而整個班級的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二)教學案例二
在《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加入到欣賞的過程中來,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課前我已經給學生分好了小組,在引入新課并做了必要地講解和說明以后,我給每個小組發了 一份資料,要求大家先通過閱讀資料了解相關美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時代背景,然后再一起欣賞三幅作品,并按照資料中提供的問題進行討論。雖然我課前設計的很好,但學生似乎茫茫然無從著手,盡管我不斷的啟發引導,但學生的討論還是不著邊際、冷冷清清,有的干脆翻開教材,把教材上的內容念一遍,而不知道聯系歷史、政治等其它學科知識用綜合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一即平時所說的“包場”現象。也就是在合作學習中,全班同學的整體參與性不夠,而是由學習能力和表現能力強的學生包攬全場,代替其他大多數人發表意見,而那些靦腆拘謹、學習能力比較差、性格內向的學生則成了“觀眾”。他們得不到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只能從參與活躍的學生那里獲得信息。這樣就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違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
案例二則是因為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形式,習慣了以知識技能傳輸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養成了過分依賴教師講解、依賴書本知識、依賴傳統課堂教學的惰性。雖然現在教學形式改變了,但由于學生已經逐漸失去了自主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的習慣,所以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還不能適應。
美術教育是一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學科,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它不僅傳授給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很關鍵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課前細致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才能更好地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合作學習在美術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地運用,但不少教師對這一理論的理解還不夠透徹、認識還不夠深入,在實際運用時就不好拿捏此方法運用的最佳時機,也不好把握最恰當的合作方式。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自己先將教學理論充分理解與領悟,然后再立足于自己的教學實際環境中,靈活、巧妙、合理的運用。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張楠(1991-),女,河南開封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現任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