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應壽 李海明
壯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侯應壽 李海明
做為西南地區重要的聚居民族,壯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積淀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具有精華和糟粕的兩方面。本文主要從壯族傳統節日文化、《布洛陀經詩》及其他神話故事、“那文化”等方面入手,對壯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效功等予以探析。希企在積極引導并處理好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關系方面有所裨益。
西南 壯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
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并告訴我們,每一次當時社會價值觀的形成,都要站在傳統和前人的文化肩膀上,并注入當時社會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完善和真正運轉,這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得效果,遑論直勾勾斬斷民族精神與傳統?一步步化育并形成的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應當遵循這樣的規律和民族文化精神傳統。只有如此,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發揚光大,也方能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價值觀。
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圈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以自己民族所特有的生活生產實踐方式雨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發展,并最終升華和生成。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參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的全過程。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即此理也。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之一,常居聚居地有廣西、貴州、云南等等地方。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上千年的不斷發展進步中,壯族先賢們和壯族人民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和傳揚提供了母體依據和載體工具。這些經過上千年歷史長河淘洗而寫就得優秀傳統文化,或以壯族風情民俗而儲之,或以傳統節日而謳之,或以民歌神話等傳之,實在是恒河沙數。它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了土壤養分,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壯族之間的傳播認可提供了橋梁。
壯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了許多有意義的價值符號,形成了諸多本民族傳統節日,在這些民族傳統節日之中,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開始融入和烙進了壯族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印記,形成了壯族自己獨特的道德秩序和文化象征。這些內項與意涵毫無疑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諸多相連相通之處。
在深具歷史凝重品質的壯族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當屬壯族春節、歌圩節。因此,在這三個節日中壯族先人和同胞也賦予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值得一番發掘。
壯族春節,俗稱“壯年”,壯語叫“根祥”,而“根”的意思是漢語“吃”的意思,“根祥”就是“吃正月”的意思。這個節日是與漢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春節在時間點上是頗為重合的,仔細甄別這些習俗中壯民族人民的寄托和愿景,我們就不難發現它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主導的價值觀念是有著相同的感性與理性所求的。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壯民族“吃正月”活動也已經向中國大眾社會年節形態發展,其一系列的過程都深深鐫刻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儀式習慣,映照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和諧、友善等等理念。在諸如國家、個人等等層面來講,富強、文明、和諧、友善等價值理念是現代中國和中國人所鑄就并追求的美好價值觀念。只有家富、家人和諧、百姓知禮、老幼友善,方為國家之真正富強;而國家之富強,必以此中之理念予以體現。以小喻大,自是要從最基本之處擴展至最廣大之處。以大昭小,亦自最寬廣之處延伸至最精微處。這是中華民族永久閃光的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在這里彰顯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優良品德的尊崇。
其次,壯族人民在一年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即“歌圩節”,又稱作“歌仙會”。顧名思義,“歌圩節”其實就是人們唱歌交流的會。“歌圩節”有大有小,兩人以上就可以對歌上演。但是三月初三這一天,壯族人民群眾所舉辦的“歌仙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盛況空前。在“歌圩節”期間,會舉行各種慶賀活動,商業繁榮,可謂壯觀!
“歌圩節”是歷經千百年文化傳統和道德習俗積淀而傳承下來的,它里面充分表達了壯族人民追求民主、文明、自由和平等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理念,內容多有追求積極向上之精神,表達了壯族人民為了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比如下面這一段短短的歌詞便將生活的正能量傳達的簡單明了。
“高高棉山一朵花…,爬山涉水不怕難。”
諸如此類歌曲在“歌圩節”上演唱的非常多,在此一例,權當拋磚引玉之用,不再鋪論,若達興趣之處,可自行研酌。
以節日方式存在的這些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存與發展傳播的土壤,也是民族團結必不可少的途徑,更是實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主導的中華民族之中國夢所不可忽略的領域。正如英國學者休.希頓-沃森所言:“如果一個多民族的主權國家的統治者接受多種民族文化并存的客觀現實的話,那么人類社會就會是太平盛世。”[1]可以說,休.希頓-沃森恰到好處的在這個古老的東方文明大國找到了他的理論的最好注腳,不可謂不妙!
《布洛陀經詩》是壯族民間最重要的古籍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壯族先民把從遠古時代以來的壯族民間口頭文學用古壯字記錄下來的最重要有形文本之一。在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布洛陀經詩》本是一種記載和歌頌壯族原始先民智慧和德行的長篇創世史詩,后來與壯族民間信仰宗教麼教慢慢相結合而逐漸成為了壯族民間宗教巫師的真正祈禱經文。布洛陀的漢文意思是無所不曉的智慧老者,在壯族人民心中擁有著最崇高的地位。比如說如果有人能在諸如三月三這樣盛大的壯族人民“歌圩節”上能將《布洛陀經詩》一字不差的背唱出來的話,那這人將會贏得壯族人民廣泛的尊敬。而有一首壯族民間口傳歌詞就表達了《布洛陀經詩》在壯族人民心中的圣神性:“百張好樹葉,難湊花一朵;千百本厚書,不比《布洛陀》。”
因此,研究探析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價值觀意義,《布洛陀經詩》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也是在壯民族地區更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必須了解的領域。
《布洛陀經詩》鴻篇巨制,從天地創造、萬物創生開始,一直到人民生活生產和道德人倫等各個方面,無所不包,內容豐富,堪稱了解壯族傳統文化和發掘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布洛陀經詩》所包含的各個創世內容,首先具有宏觀上的意義。因為《布洛陀經詩》具有哲學上的“合理內核”在內,是研究發掘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必須關注的地方。
然而,僅從宏觀上把握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些細節上的剖析。因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需要發掘、繼承和升華這些“合理內核”的,是一個我們主動需要的“此岸性”問題,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節點。對此,尚拙舉幾例以研說之。
首先,在壯民族的傳統文化史詩巨篇《布洛陀經詩》中,民族的始祖神和保護神最重要的具有兩位,即布洛陀和姆綠甲,布洛陀是男始祖神,姆綠甲是女始祖神。在始祖神中有著男女兩位,這恐怕在很多民族的始祖神信仰中都是很突出的。壯民族始祖神信仰中,男始祖神布洛陀造天造地造人造萬物,女始祖神同樣也在造人造萬物,只是各自所秉持之方式方法不一樣而已。而在具體的農作活動中,也是男女搭配,互相幫助,各自努力,最終共同完成事情。諸如這類之歌詞皆表明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男女平等與生活和諧的思想。它滲透著一種相互扶協的人文關懷精神,沒有太尊太卑的意味,只有相尊相卑的氣息。這種意涵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之情懷是相投的。
如在《布洛陀經詩》中所言之歌:“去請布洛陀,…,到山腳去叫。”
再如:“三樣三王制,…,雙合在天下。”
還有:“去問布洛陀,…,把木砍成段。”
這類歌詞清楚的表明了《布洛陀經詩》中所蘊含的見解精華,是我們必須要發掘和重新凝練的。
在《布洛陀經詩》中,壯族始祖神布洛陀和姆綠甲對所有前來詢問的人們解答問題,諄諄教導,表現了他們公平、平等對待所有人民而不居高臨下或以個人喜好為轉移的偉大精神。而在另一些詩篇中還流露除了相當范圍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勿以私欲而亂伐之的思想。可以說,崇敬大自然,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壯族傳統文化的始終,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和汲取養分所必備的土壤。
我國壯族先民在上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那文化”。“那文化”即稻耕文化,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發展時期,他們將農業文明的文化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在以“那文化”為主導意識的農耕生產活動中,壯族先民們逐漸形成了明顯帶有稻耕文化印記的思維模式、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當然,壯族稻耕文化習俗和道德的形成,是“一種自發的對某種習慣、行為的效仿,經過人們無意識行為的不斷積累、強化,積淀成一種集體的行事方式,進而被傳播和沿襲”[2]的過程。可以說在這樣一種充滿歷史厚重性的壯族“那文化”中,壯族先民通過各種方式,不知不覺間傾注了他們許多的心血和文化基因,因此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保護壯民族“那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積極有為的傳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之必需。
農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占據了絕對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隨著中國歷史上多次的多民族大一統封建主義國家的形成,民族融合不止一次的發生過,這也給壯民族形成農本位思想發生了重大影響,由此而來的便是壯民族稻耕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對勞動和農業的重視程度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比如有流傳的壯族歌謠所唱:“一生來世間,安分走正道。說千言萬語,勤勞是頭條。”
從中不難看出,壯族先民甚至已經將勤勞勞動看成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一條人間正道。
而這種對農業的重視,在上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不光是對本民族族群的發展生息作用重大,更是對封建國家農業的極大貢獻,是一種無形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些唱詞里面清楚表達了壯民族人民勤勞勇敢、敬業和智慧的優良品德,這種現實內容上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隱形運作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正是我們所要深刻注意的“合理內核”。可以說形成的壯民族自己特有的稻作文明知識體系是蘊含著一整套傳統優秀文化價值的體系,它里面的積極價值符號無處不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化、導入和最終傳揚的很重要的文化陣地,甚至可以說是能夠最終形成的當代文明的陣地!
總之,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不可少的土壤,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更好保存和發揚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對于反哺包括壯民族等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和價值觀信念信仰具有重大價值,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譜寫一部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共同交融參與的中國通史是勢之所趨。
[1]休.希頓-沃森著,吳洪英,黃群譯.民族與國家——對民族起源與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孟慧英.《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二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