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
(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周 媛
(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在分析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景觀工程的課程特點、現狀問題,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入手,提出在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工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具體改革措施。
景觀工程;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理論教學;實踐教學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發展,城市不透水路面面積不斷增加,綠地面積不斷減少,城市降雨量、降雨強度不斷增加,地表徑流系數增大,地面匯水時間不斷縮短,城鎮內澇問題嚴重,雨洪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城鎮生態安全的重要議題。海綿城市的發展戰略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的推廣,為解決城市雨洪問題的相關實踐技術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指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水“釋放”并加以利用[1]。文中提出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生態技術措施對城市雨洪進行生態管理,以保護恢復城市生態系統,同時提出雨洪管理的低影響開發模式,有利于有效地利用雨洪資源。建立海綿城市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兩個層次。首先,在區域規劃層面,通過在城市中的關鍵戰略點構建生態雨洪調蓄體系即通過河流、道路等生態廊道將不同的綠地、水體、濕地等水資源的承載斑塊相聯系,最終形成完善的雨水入滲生態網絡系統。其次,在場地設計層面上,對場地內的地形、土地利用現狀、水文、排水管網現狀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場地的水文計算,合理確定其設計流量,并選擇適宜的低影響雨水開發關鍵技術。如建立植草溝、植被過濾帶、屋頂綠化、透水路面等雨洪自然凈化下滲滯系統;建立水體、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濕地等雨洪人工凈化蓄滲系統。這些生態技術措施在景觀工程中都有所涉及。
景觀工程是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由方案圖紙設計轉向施工圖紙繪制及景觀施工的關鍵課程。本門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包括土方工程、給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園路工程、假山工程、種植工程、供電工程等。當前的景觀工程更多的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部分被忽略或很少涉及,導致學生在后期參與施工項目時,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在景觀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景觀工程各個章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工程設計的各項理論知識和施工技術工藝兩方面,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沿用教師理論講解為主,課程實踐教學為輔的傳統方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理論掌握的層面上,實踐動手能力弱。同時各個章節知識點內容跨度大,課時相對較少,不能達到教學目的。
景觀工程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如施工圖的設計計算、設計規范等內容單調、重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根據教師的理論講解內容或者成品施工圖紙依葫蘆畫瓢式的進行抄繪,并未理解各個施工尺寸在實際施工工程中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未能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參與施工的實踐機會,學生對枯燥、抽象的知識內容難以理解和把握,課堂氣氛相對呆板。
在不同高校,景觀工程的理論及實踐教學內容大同小異,并未針對解決生態問題的先進理論或施工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同時,課程教學并未針對不同高校所在的地區資源、景觀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制定相關的特色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不能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技術人才。如近年來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的提出,其關鍵技術的實施與景觀工程各部分的施工技術密切相關,在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應順應社會發展需求,強化海綿城市及關鍵技術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3.1.1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景觀工程的教學方式中,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師課堂講授方式,課堂講授與討論式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景觀施工場地的現場調研,景觀設計方案施工圖繪制、方案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性。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擇具體的景觀施工案例,結合施工現場的錄像視頻向學生講解各項施工技術要點,以增強理論教學的實用性。
3.1.2 教學內容的更新
海綿城市生態理念及關鍵技術與景觀工程的各部分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更新也應該與城市生態問題相銜接,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理論的引導下,將海綿城市建設的各項內容與景觀工程相結合,實現交叉學科的重組與建構,對各部分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如海綿城市建設中,透水路面的設計與道路工程施工技術的結合;雨水調蓄池、濕塘等雨水儲存技術對水景工程施工技術的完善;生態植草溝、雨水花園、種植池以及植被緩沖帶的雨水傳輸凈化技術對種植工程知識點的補充。
3.1.3 多功能教學平臺的構建
有效地梳理景觀工程課程建設的各個知識點,搭建由簡單到復雜的分階段、分層次的多功能課程教學平臺,依托具體的施工場地,通過實際的情景模擬,從景觀施工的場地平整開始,根據施工工序,借助時間軸將整個教學過程展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將不同章節的知識要點進行串聯,同時通過繪制實際項目的施工圖紙,增加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3.2.1 校園實踐基地的建立
為了能讓學生適應市場的需求,應加重景觀工程課程實踐教學的比重,同時,也應該為學生建設便利的校園實踐基地,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直接應用到場地的施工設計中。依托實踐基地,指導學生現場施工,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景觀建設成果,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參與校園多樣生態景觀的建設,也可以通過實踐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在實踐基地,結合基地內的地形條件,讓學生將課程中的所有內容進行串聯,繪制施工圖紙,并依據施工圖紙的內容進行道路、水土、植物種植等工程的現場放線、施工、種植等內容,學生在實際的項目中,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2.2 施工工藝的創新與突破
在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狀態下,景觀工程的實踐教學應該結合實際問題,突破以往景觀工程實踐課程的瓶頸,不拘泥于傳統的施工工藝,在此基礎上更多的融入發展建設海綿城市關鍵技術的相關技術要領及管理措施,如對城市雨水的收集與處理,人工濕地的建設、雨水花園的工程技術、屋頂綠化、生態植草溝等生態工程的實施、棕地生態恢復與修復等相關知識點。同時,將這些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的施工技術,讓學生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滿足建設城市多功能景觀的需求。如在校園中,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對雨水收集系統進行設計,包括屋頂雨水的收集、不透水路面雨水的收集、蓄水池位置及規模的的設計、生態植草溝、植被緩沖帶等雨水滲凈措施的設計等,結合不同的景觀設計裝置或景觀小品,共同組成校園內完善的雨水管控系統,并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實際工程,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自學思考能力,以培養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崗位中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3.2.3 施工創意的培養
在景觀工程的實踐課程中,對不同景觀要素的建設往往依托于傳統的施工材料,進一步限制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想象力。因此,在實踐中,可以通過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景觀施工創意大賽,從施工結構、施工工藝、施工材料等方面入手,突破傳統的施工手法,將地域性的材料、傳統與現代工藝技術的組合創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的推動下,景觀工程教學理念與面臨著更新與變革。本文從目前景觀工程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入手,結合海綿城市發展的生態理念及關鍵技術措施,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方面分別提出了相關的改革措施,以優化景觀工程與景觀設計課程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更多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將設計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同時,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從枯燥的理論教學中跳出來,變被動為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專業綜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1]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北京:住房城鄉建設部,.2014
[2] 孟兆禎.園林工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3] 熊瑤,馮晶.景觀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8):243-245.
[4] 湯輝.“大工程觀”視野下的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園林工程”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4:200.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一般項目編號:2017YB19
G712
A
1672-5832(2017)1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