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楓潔 赫子萱 于婷婷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永吉 132100)
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初探
鄂楓潔 赫子萱 于婷婷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永吉 132100)
非連續性文本已經在人們生活中不斷普及應用,現實生活中隨可見實用性強的非連續文本。譬如我們熟悉的連環畫、家庭各項消費清單、社區內各種公告牌上的指示圖、借助圖畫來傳遞一個有用的信息。盡管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為我們所知,也普遍存在人們生活之中,同時也經過一定的精加工進入學校的課堂之中。
非連續性文本;文本閱讀;語文教學
非連續性文本作為課標新增的內容進入閱讀學習的視野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所需要的,在教學中應當重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到來,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閱讀時代,非連續文本的發展是有價值且顯而易見的。但現實卻不如人意,非連續性文本在課堂教學中極少系統的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一些常見的教學工具卻也被視為教學意義不大,非連續性文本在教學中并非全面落實。但隨著著教育改革許多人已經開始注意到非連續性文本的價值及意義并想為其開展一條可發展的道路。有人說,“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是現代生活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閱讀素養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1]傳統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應當思考如何讓這些枯燥的文本變得有趣,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是當今教育應當不斷努力的。
從諸子百家散文教學開始,語文教學的課堂一直以解文釋義的模式,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現代閱讀教育的潮流。語文學科的顯著特點重文學輕實用,以理解賞析閱讀方式為主。閱讀教學發展至今,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國一些中小學生有許多能懂得深奧晦澀的文章,對其表現手法,表達的注意及情感詳細的分析解答。正因為歷年來,重視培養學生閱讀連續性文本書籍的能力,予以重視。在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這種熟練的閱讀技能僅限于連續性文本。許多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缺乏自主閱讀能力和興趣。讀不好一個簡單的公園路線圖,對繪制簡單的地形圖的青少年大有人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戲劇化的境況產生,這與傳統模式的閱讀教學的局限性有著一定的關聯。
傳統的閱讀教學可以是量化的標準來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為學生的文化底蘊及文學創作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內核,但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學生很少有機會與經歷去閱讀其他文本材料和練習,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多局限在語言文字及思想情感的解讀。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品位非連續性文本中的意境美、形式美,語言美等美感。其次,學生要通過情境的創設學會自我體驗,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整體把握。第三,語文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個人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要增強用語文的方法發展語文素養,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面將閱讀方法滲透與閱讀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讓“語文味”更加濃厚。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應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它應當在廣闊語文形式下去發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正有偏離“返璞歸真”的教學理念的可能。新課改以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嘗試層出不窮,因文科涉及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本應最富有情趣、韻味的語文課卻成了枯燥的思維訓練課、審美課,脫離了語文課堂既有時代的氣息,沒有讓學生真正感受語文特有的韻味及文本豐富的情感。怎樣才能使語文課散發迷人的文化氣息,釋放語文獨特的味道。如何在語文課上凸顯“語文味”呢?
任何一種文本都沒有絕對化的解讀。這對文本的尊重也是對閱讀主體的尊重。閱讀教學應堅持多元解讀。不能一味的以考試為唯一依舊評價閱讀的好壞,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如果過分的公式化分析講解、文本固定模式化,培養出來的也只是眾多的模仿者而不是創造者。正如卡西所說:“作品之所以成為作品,并作為一部作品存在下去,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需要解釋,需要在多義中‘工作’。”[2]作品的意義最終是需要讀者來實現的。
此外不能否認,個人的理解與感悟的差異,受閱讀主體的生活環境、社會閱歷、社會經驗、價值觀取向以及知識儲備的影響,對文本的情感理解與思想的感悟自然也會受到不同的感悟。所以要重視個體創造性,因為同樣的文本必然會受到不同的解讀,而每一種全新的理解也是讀者的個人自我感受,所以更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多義性,遵循多元化解讀原則,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也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必然趨勢。
在談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時我們不能脫離開生活,一旦脫離生活,可謂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識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隨處可見。“生活即教育”,生活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方沃土,我們不能光解讀優秀作品為閱讀目的,還要與解決生活問題而閱讀。有許多同學在閱讀學習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是很強,這是因為許多同學對語文課堂閱讀學習的實用價值產生了懷疑。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一直強調生活的實用性,這樣更加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親民度。一直以來,中國的學生更加偏愛文學性、藝術性較強的連續性文本,導致對閱讀學習好似浮在半空中。但是,多彩繽紛的生活也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樂園,與生活結合,從而實現語文閱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真正統一。不僅可以獲取新的知識,還可以更加清楚生活跳動的脈搏,體驗千變萬化的世界,而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一味說教,還可以有效的緩解“閱讀學習零意義”的價值觀危機,讓這種教學方式扎根于現實的土壤。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學習主要集中在中低年級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實施建議”等部分多次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能“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語文應用的規律”。[3]在高中階段則提出了“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4]的新的要求。“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意味著語文教學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而這種能力的養成也離不開語文實踐課程,要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傳統單一的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在實踐訓練方面較為薄弱,這都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出現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可能。除此基本理念之外,新課標在具體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都涉及到了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要求。在第一學段(1-2年級)要“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此處說的“圖畫”指的就是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積累“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第三學段(5-6年級)“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5]這些學段目標都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師要關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多元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生活是語文的本源,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思想精髓。知識的價值最終服務于社會實踐,要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聯系,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學習的意識。非連續性文本其實本來就時刻圍繞在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所用,等我們應用,待我們解讀、關聯、詮釋與評價。[7]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第一步,關注并搜集生活資源。比如說在課堂內閱讀學習了說明文,就要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的積極性,積累生活里接觸到的多若繁星的說明書、信息卡等。第二步,遷移課堂知識。仔細觀察并探究這些說明書又是以怎樣的方式介紹物品的,同類型文本在行文和結構上有又何異同……第三步,在生活中運用文本。根據生活實際靈活運用信息,學習構建相似的非連續性文本。現代社會他人的親力親為代替了學生眾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自主探究思考過程,學生習慣于依賴第三方給予既定信息,往往錯過了身邊許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學習的良機。這種現狀無不值得我們反省、深思,以還給學生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真正融為一體,在實踐和思考中學會成長、學會獨立生活。
[1] 張茂全.關于非連續性文本[J].語文學刊,2013,(24):89-90.
[2] 姚斯.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項目編號:cscxy2017037
鄂楓潔,第二作者:赫子萱,第三作者:于婷婷。(1992.6-),女,碩士,長春師范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G632
A
1672-5832(2017)1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