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雙 孫夢輝
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拋錨教學法初探
孫秀雙 孫夢輝
高職院校多媒體技術為高職生提供仿真的探索情境,也為拋錨式教學方法提供了便利的平臺。它打破了傳統(tǒng)地行為主義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強大的宏觀背景,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相互合作,自主學習,探究解決方案,有利于高職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訓練智力技能。
高職院校 信息化教學模式 拋錨式教學法
現階段,我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理念,強調“刺激—反映”的聯接。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通過反反復復的機械訓練,達到對技術和理論的掌握。教師處于核心地位,學生則完全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觀念,無疑給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帶來了致命的缺憾。高職生只有通過機械地訓練和死記硬背才能掌握高級技術知識;技術和知識很難產生有靈活、有效的遷移;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思維不夠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等等。
美國企業(yè)家兼教育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學得的知識和技術,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這其中的“85%”,恰恰是我們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盲區(qū),很多高職大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差,情商不高,所以高職院校要改進教學模式,增強高職學生對知識和技術的認知、遷移、轉化的本領。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學者從心理學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于是,傳統(tǒng)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認知學習理論所取代。瑞士學者皮亞杰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并非知識被動的吸收者,而是依靠已有經驗、舊有知識,而進行新知識構建的學習主體。這種建構主義學習觀,也對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學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議。其中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就是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方法隨機進入式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應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在各大高職院校產生了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關于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培養(yǎng)造就一批“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yè)帶頭人,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者,要明白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是實施建構主義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以拋錨式教學方法為例,談一談其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高職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拋錨式”教學方法由 “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效果評價”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正好契合高職生學習過程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
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在高職課堂的廣泛應用,為實施這種教學方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信息化教育技術,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問題環(huán)境、工作景象、解決方案等以高度濃縮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為學生提供高仿真的平臺。這個隱含著問題的復雜而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就是“錨”,也是拋錨式教學模式的起點。學生到真實的情境中去觀察、體驗,從而產生學習的強烈需要。就如同,若想讓學生領悟鋸的用途,那么建造一座房子,就是教學中的“錨”,學生不但會想知道鋸怎樣操作,而且還會對如何建造一座房屋產生極大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情境,會使學習者興味盎然。
教師設置好了“錨”,教學內容也就固定了。當學生明白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之后,作為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線索,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上報刊、多媒體電子書、數字化圖書館、閱覽室等設施可以為學生提供若干資料、信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主動的搜集、分析,從而形成若干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途徑,這樣學生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提倡高職生“協(xié)作學習”,小組一起討論、探究、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各個小組對自己的解決方案進行補充、修正,從而加深每個學生對預設問題的理解,同時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在這個過程中,拋錨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并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角色也要由課堂的“主導者”、信息的“傳遞者”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授業(yè)者”,變成學生學習上的“伙伴”、“指導者”,同時,也應是一個“學習者”。當然,這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是靈活的,不能再照本宣科,不能再預先制定課堂計劃,要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并且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隨時準備應對學生在“自主學習”、“思想碰撞”之后,所提出的種種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的生成性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會大大加強,互動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加深和拓寬。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后教師要以發(fā)展性評價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問題的解決就表明了學習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隨時觀察到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無論是過程考核還是結果考核,教學效果都能較好地呈現出來。
這種拋錨式教學方法,教師以真實的案例或宏觀背景提供給學生,高職生更容易領悟所學知識的實際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教師的引領、幫助下自主探索,相互協(xié)作,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yǎng)合作能力、訓練智力技能的重要途徑。
[1]鐘建偉.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高職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7).
[2]張建偉.從傳統(tǒng)教學觀到建構性教學觀——兼論現代教育技術的使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9).
(作者單位:泊頭職業(yè)學院)
孫秀雙(1980-),女,本科,泊頭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藝學。